clos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

廢輪胎變新鞋底 印尼初創 Indosole 低科技同樣創三贏

「環保科技」一直都是焦點,但由於投資大、回報少,通常都不太受投資人喜愛,不過如果真的成功的話,不僅造福人群也隨時一擲千金。不過要推動環保未必一定要用高科技,有美國人在印尼開設了初創公司 Indosole,協助解決該國大量廢棄輪胎的問題,還順道創造就業,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Indoshoe004

 

全球每年 15 億條廢輪胎帶來污染

目前全球有多達 200 家輪胎廠商,2015 年全球輪胎產量就達到 19.8 億條。據 Markets and Markets 市場研究報告,預計 2021 年全球商用輪胎市場將超過 1,170 億美元。但有新輪胎自然代表有舊輪胎被廢棄,但全球鮮有地區有妥善的輪胎回收機制,結果胡亂棄置、堆積廢車場的畫面就經常出現,破壞市容兼引起環境衛生問題。

全球每年產生約 15 億條廢輪胎,資料顯示香港每年就要處理近 5,000 噸的廢棄輪胎,而全台灣亦一年處理 10 萬噸。中國就更誇張,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調查,2013 年中國就產生了 2.99 億條廢舊輪胎,重量達到 1,080 萬噸,並以每年約 8 至 10% 速度在增長。

輪胎報廢後續處理的困難,已成為全球嚴重的環保問題。輪胎是以橡膠製造,過去廢輪胎常以掩埋方式處理,但此舉不只佔據掩埋空間,而輪胎亦不易腐化。長期掩埋不僅阻礙土地排水,也會破壞自然生態,若從泥土裡暴露也會帶來衛生問題,積水容易引起蚊患,也會讓堆填地底廢氣外洩地面。

另一個常見方法是焚燒,但由於輪胎內含苯乙、丙烯等化學物,焚燒不僅產生大量黑煙,也會排放二噁英及其他空氣污染物,致癌的有毒空氣污染物(HAP)更會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1990 年發生在加拿大一場大火災,就有多達 1,260 萬條輪胎被燒毁,大量污染物質滲入土壤,附近的河流也被污染,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1333942708-1427943474_n

 

印尼國內輪胎內銷每年 850 萬條

廢棄輪胎是人類現代化後產生的廢棄物,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更是普遍。汽車、摩托車是消費能力提升的表現,例如今次訪問主角 Indosole 所在的印尼正是如此。印尼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達到 2.5 億,每年汽車和貨車購買量超過 100 萬輛,自 2013 年起已超越泰國成為東盟國家最大市場。

但一年銷量只有 100 萬輛,換算起來有車階級在總人口只佔 0.4%,因此印尼汽車廠商協會(Gaikindo)認為印尼的汽車內銷市場有望提高,推動印尼本土汽車工業。印尼輪胎商協會(APBI)亦預測 2016 年印尼國內輪胎工業,可達到內銷 850 萬條、外銷 4,500 萬條目標。

歐美經濟發達國家不見得就更重視環保,事實上意大利就是生產最多廢輪胎並以掩埋處理的國家,總回收率也是最低。發展中國家也重視環境保護,印尼在 2015 年於雅加達召開「印尼綠色高峰會」就強調綠能環保的施政路線。

 

回收再利用廢棄輪胎創造新價值

廢棄輪胎除了焚燒和掩堆,亦有人嘗試回收再利用,創造新的價值,因此重新利用廢輪胎,就成為其中一個環保科技的焦點。首先當然是再生橡膠,目前再生膠產業對廢橡膠的利用已達到總利用量的 80%,加上技術革新下已接近做到無污染、無公害化生產。

奈米科技亦可運用於輪胎回收再造,透過回收廢輪胎和 UPVC 製品,英國的回收廠商 Gradena 能再造出跟木材同質的取代物,並製成高價值的建築材料。而且建材加入特殊物理化學特質,比天然材料更理想,不易因冷熱、潮濕、風、昆蟲和紫外線損壞,甚至能在損毀後回收再用,達到零消費。

即使只是把輪胎磨碎,磨粉後也能成為其他建材及橡膠製品的原材料,例如地磚、地墊或相關建材之替代製品,或是橡膠粉、再生膠及其他相關橡膠製品。在歐洲就有把廢輪胎回收成為道路兩旁隔音牆的建材,除環保效益外,吸音效果更特別好,不僅能取代水泥等傳統原料,降低生產水泥產生的排碳,還能減輕相關的運輸重量。

1333942697-143252051

 

峇厘島工匠善用輪胎橡膠變手工製拖鞋

但不論是把廢輪胎機械磨粉、熱裂解,還是用於輔助燃料,背後處理需要做大量集中回收和工廠生產,如果是交通較不便、人口較少的郊區就未必兼顧到。而今次 Unwire.pro 訪問的初創公司 Indosole 便嘗試走另一條路,用更簡單原始的方式解決問題。

Indosole 共同創辦人 Kai Paul 上周訪港,出席香港青年協會的創業活動時接受 Unwire.pro 訪問。本身是美國人的他為何選擇在印尼創業?原來緣於一次 Indosole 另一位共同創辦人 Kyle Parsons,在 2004 年來到印尼峇厘島旅遊的經歷。

當時 Kyle Parsons 在峇厘島買了一對由當地工藝師人手製作的拖鞋,鞋底就利用了廢輪胎的橡膠。他看到印尼及全球都面對廢輪胎污染的問題,認為峇厘島工匠的循環再用方式雖然簡單,但突破了人們對回收再用的想像,認為是值得推廣的文化。因此他就回到峇厘島與當地的工藝師商談合作,把這種「輪胎拖鞋」帶到全球市場。

 

直接把輪胎切割成鞋底、廢棄紙皮做標籤

本身是環保相關工作出身的 Kyle Parsons,就與工程師出身的 Kai Paul 等成員,在 2009 年於加州三藩市成立了 Indosole,希望在為解決印尼的廢輪胎污染問題的同時,也能為當地的手工藝業者提供工作,改善生活水平。工匠再用廢輪胎毋須工廠機械,而是直接把輪胎切割成鞋底的形狀,因此即使是普通人也做得到。

拿起 Indosole 的鞋子再反過來展示,可看到原始輪胎的坑紋,甚至是輪胎品牌的名稱,Kai Paul 表示每一雙 Indosole 的鞋子不僅具備當地的民族特色,也因為鞋底是全手工製造,因此是獨一無二的。為了貫徹始終,整個生產都以再用為前提,就算連鞋子上的品牌標籤紙牌也是使用廢棄的紙皮製作。

Kai Paul 表示目前可在美國和歐洲買到 Indosole 的鞋子,而且消費者也很認同 Indosole 的信念,在知道 Indosole 的鞋子是利用廢輪胎製作的前提下仍支持購買。而且因為全手工製作,實際上成本也沒有想像中的低,因此每對 Indosole 的鞋子的單價都稍比一般大量生產的鞋子為高,但Kai Paul 認為消費者很多都不介意。

Kyle_Parsons_at_Indosole_HQ_in_San_Francisco_1024x1024

 

七年生產 24 萬對鞋、破天荒提供一年保養

Kai Paul 表示平均一條輪胎可製作約 4 對鞋底,由 2009 年創辦至今,就有約 60,000 條輪胎被 Indosole 再用,即七年來大概已生產了 24 萬對 Indosole 鞋子。Indosole 出產的並非只有拖鞋,也有男女裝的涼鞋、休閒鞋,Kai Paul 表示據消費者意見回饋,他們的鞋並未因為是手工切割輪胎製作而影響品質,認為相當耐用和舒適。

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消費者信心,Indosole 還破天荒為他們的鞋子提供一年保養服務,如有損毁可以更換。以往只有昂貴奢侈品牌會為皮具、皮鞋提供保養,涼鞋拖鞋也能有一年保養,未嘗不是反映了 Indosole 對產品品質的信心。

Kai Paul 表示 Indosole 希望透過把由廢輪胎製作的鞋子推銷到全球消費市場,同時把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訊息帶給消費者。另一方面,Indosole 的經營方式也減少了印尼的輪胎污染,同時也帶來工作機會和訂單到當地的手工業者,從而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水平,而消費者也能得到優質的商品。

team_photo-min

 

研究 A 輪融資望讓業務提升到新層次

相信這種經營模式並非只適用於印尼峇厘島,那會否把 Indosole 的經營方式和業務帶到其他東南亞國家?Kai Paul 表示這正是他們這次訪港的目的之一。Indosole 相信廢棄輪胎的處理問題是全球化的現象,不僅是印尼,東南亞甚至中南美洲、非洲也有同樣的現象,因此希望能把他們的業務擴張到這些地區。

Kai Paul 表示這次計劃出席世界青年創業論壇,正是為了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帶給其他創業者,同時也計劃接觸更多投資者,使他們有新資金開拓新的市場。他透露目前正在洽商 A 輪融資,希望可以讓業務提升到新層次,但比起擴張,目前他們會主力把資源用在改善廢棄輪胎的收集和物流輸送上,也會跟全球更多銷售渠道合作,以打通更多國家城市的市場。

Indoshoe002

 

總結:難以把社會影響力震盪得更大

全球每天都產生大量的廢棄輪胎,而且環保未必一定要高科技,Indosole 從這領域切入市場的確是正確的。Kai Paul 表示他們看好「環保產業」的未來,在地球暖化等問題已逼在眉睫下,環保必定是一個商業大趨勢。另一方面在年輕消費群之中也愈來愈認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他相信 Indosole 是具備潛力的。

不過筆者覺得,雖然 Indosole 的理念很理想,但由於缺乏大規模生產的元素,從商業角度而言難免阻礙業務拓展,而且Kai Paul 也承認 Indosole 並未得到印尼當局的實際支持或資助,某程度也反映當局並不覺得這模式能根本改善問題。Indosole 的發展瓶頸並非市場大小或需求,而是難以用工業化生產來提升生產效能。

社會企業強調社會影響力,Indosole 在環保的同時,也提供當地更多工作機會和經濟效益,但因為要保護手工藝工作者而難以把影響力震盪得更大,實在可惜。而且相比起回收重製成能產生更大經濟效益的建材,有多少回收業者會全力支持 Indosole 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n-350x500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