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手買賣,很多人都會想到 eBay、Yahoo 等平台,但來自新加坡的 Carousell 最近卻突然崛起,在香港推出半年已有 100 萬件貨品上架。在已有很多交易平台的今天才登場,Carousell 除了標榜手機操作體驗外,更著重用家的社區和社群,貨品交易隨時「講心不講金」。
先撇開今天已成為網店交易平台不論,eBay 誕生之初,其出發點是為了讓家中已不需要的物件,能轉手到有需要的人手上,而物主也能從中得到一定的金額。而這模式也開啟了多個拍賣平台的出現,十多年來早已是一個競爭激烈市場,也造就了 eBay 和 Yahoo 等大型網上拍賣平台。
正如捐贈物資給救世軍,物資也未必會把修繕並放到二手市集,捐贈物資也可能直接會轉贈給有需要的弱勢社群。一件物資的生命並不隨第一手物主的放棄而失去,透過轉贈的方式就延長了它的壽命。不過相信作為傾注過感情的一手物主而言,當然希望二手物主能愛惜物品,最好更是惺惺相惜。這又如何做得到?
今次 Unwire.pro 訪問的新加坡初創公司 Carousell「旋轉拍賣」就是以這為出發點。創辦人之一的吳承翰(Lucas Ngoo)表示,Carousell 著重的不是買賣本身,目前會員交易也不會有任何手續費,Carousell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互助的社群,甚至有個案是由買賣變成無償送贈。
免費服務挑戰 eBay、標榜使用體驗和人情味
Carousell 旋轉拍賣於 2012 年在新加坡成立,去年更首次把業務拓展到香港和台灣,上月底創辦人吳承翰更來港舉辦街頭宣傳活動。Carousell 透露已累積上架超過 2,600 萬件商品,推出半年間香港區的商品總數亦超過 100 萬件,而且商品不是那種「散貨場」品質,由免費雙人床到價值超過 200 萬的法拉利跑車都可找到。
目前 Carousell 服務的市場主要在東南亞,包括新加坡、香港、美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台灣,並陸續在全球 12 個城市的擴張業務。Carousell 除獲得日本樂天的 80 萬美金種子融資,亦獲紅杉資本領投 600 萬美金 A 輪融資,去年也傳出正計劃 B 輪,而吳承翰亦名列《福布斯》亞洲 30 位 30 歲以下傑出人士榜,風頭一時無兩。
聽起來又是一個年青企業家的故事,但劇情展開卻又不似預期。Unwire.pro 問到究竟 Carousell 的業務模式是怎樣的,答應卻沒如預期般驚天動地,反而透出淡淡的人情味。吳承翰強調使用 Carousell 現在完全免費,沒有刊登費、手續費、交易抽佣或廣告費,平台標榜的是「Human Touch」,即是人與人的交流。
因此當問到 Carousell 怎樣跟已有很多使用者的 eBay 和 Yahoo 競爭時,吳承翰對此不置可否,從他角度來看不是用上架費優惠、免佣金等策略來吸引賣家,因為事實上就不收費,他認為 Carousell 的強項是使用體驗和人情味,完全跟「錢」無關。
原生於手機時代,使用體驗一如 Instagram 網店
首先是使用體驗。吳承翰表示以前的交易平台是從電腦網頁的角度出發的,因此並不符合今天的流動上網和應用程式為主的使用體驗:「以前賣家要把物件放上網站,要先拍照再抄到電腦後再上傳到網站,整個步驟要搞半天。但 Carousell 直接從智能手機角度來設計,把一張照片放上網後再寫幾句介紹,整個過程只是幾分鐘的事,這種體驗是完全不同的。」
在 Carousell 刊登商品非常簡單,就像在 Instagram 拍照上傳般簡單。賣家只需用智能手機為出售物件拍一張照片,然後像 Instagram 般做點修飾,再寫一些物件的簡介後,按「遞交」就可將商品上架,沒有任何事前的審查。賣家可為商品加入相應類別,當有買家感興趣就會通知賣家,買賣雙方可在程式中一對一聊天內洽商價錢和約定交收地點等。
吳承翰認為今天已是齊齊用手機上網的時代,不僅愈來愈多人會上網購物,更會是用智能手機來消費,因此 Carousell 才是未來的消費方式,也是投資者看好他們的原因:「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智能手機,Facebook、Instagram 已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何網上購物仍停留在桌上電腦?」
因此當問到為何進軍香港時,吳承翰的答案亦自然呼之欲出:「香港是智能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地區,平均每位香港人就有兩部智能手機。另一方面香港地少人多,生活空間不足,不需要的東西自然也不想佔用空間。再加上香港人已習慣了網上購物,因此香港其實是很有潛力的市場。」
二手資源集散地、讓二手物件更具價值
Carousell 著重人與人的真實交流,因此不像 eBay 和 Yahoo 般會有很多網上商店,而是真正的「消費者對消費者」(C2C)平台。平台以二手交易為主,但也不會拒絕手作製品的買賣,上架的貨品包括服裝服飾、美妝護膚、雜誌書籍等日常生活品。
Unwire 曾報導過香港的初創公司「Gaifong」(街坊),概念就是讓使用者用低廉的租金,租出自己家中不常用的物品,亦即是當談到共享經濟時一定提到的「不是想要電鑽、而是牆上的洞」的概念。Carousell 的想法也是類似的,因此出發點就不是「二手買賣」,而是物件本身的延長壽命。
吳承翰解釋,與其說 Carousell 是二手交易的平台,倒不如說是一個「二手資源」的集散地。因此 Carousell 並不是那種讓商品給最多使用者看到的平台,反而強調基於地域或興趣組成的社群,賣者可把物件放到適合的社群中顯示,例如賣梯子給附近的街坊,又或是賣玩具給愛好玩具的收藏者。畢竟賦予二手物件價值的往往不是賣家,而是買家,向會喜愛它的人展示,物件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價值都會更高。
講心不講金、讓物件找到更會珍惜的人
由於含有社交平台特性,因此買賣也不是流於錢銀交易,購買方式也是要協議和親自支付。吳承翰就表示他們有一些個案甚至變成是免費送贈的:「在新加坡曾有案例,有用戶想出售一台電動單車,結果投得的是一位每天都揹著沈重郵件的郵差,希望踏電動單車減輕負擔。結果賣家在知道真相後,願意免費轉贈給對方。」
「還有一個案例是,有位香港準新人的買家想買一對絕版的哈哈笑結婚公仔,卻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結果她在 Carousell 找到一位新加坡的用戶願意割愛。最初她是希望購買的,而賣家也願意先送貨後收錢,結果最後原來是賣家一心想送給她做結婚禮物,堅持不肯收錢。」他說。
「另一位香港賣家因打算流浪,而想把家中雜物盡快清理。他發現如果只是經過身邊朋友去出售,速度很慢,丟掉又可惜,但當放上 Carousell 後因為社群有愛書之人,加上減價促銷下,一個月便賣掉很多舊書。他坦言如果用其他方式出售或捐贈,就未必知道對方是否愛書之人,用 Carousell 不僅方便,更讓書本能有新的讀者。」他說。
總結:出發點再好也需要有收入模式
筆者很喜歡彼思的動畫電影《Toys Story》,去到第三集是玩具主人安迪成長了,不再需要那些玩具了,他並不是把玩具束之高閣,而是選擇送給另一個會愛惜玩具的鄰居小妹妹。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件你可能覺得佔用空間的物件,放到 Carousell 後卻可能是另一個人追求的寶貝。
就像 Gaifong 是讓閒置在家的物件不會變成無用之物,Carousell 讓擁有相同興趣、居住同一地區的人們互相分享或轉贈物件,不僅讓世界少了一件不要的廢物,其實也讓一件物件能有新的生命。當 Instagram 網上商店盛行,用手機網購的確是一種方式,而基於地域和興趣也更易促成交易。
但是吳承翰承認目前 Carousell 是未有任何盈利,也沒有一個有效的業務模式(Business Model)。四年後仍未有一個合理的收入方式,明顯不是樂觀的。但有趣的是,Carousell 的投資者就包括紅杉資本、樂天風投、 500 Startups、Golden Gate Venture 等資金,顯示 Carousell 完全並非缺乏前景。
吳承翰表示 Carousell 看的是長遠目光,目前會先繼續擴大他們在亞洲市場的使用者社群,收入模式並非目前首要考慮,改善使用體驗才是首要目標。誠然這種模式是存在的,當用戶數目一多就能創造廣告及收費服務的收入,Google 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但到底這種模式要多久才能彌補上過去 4 年的開支,就需要時間證明了。
另一方面不論是 eBay 或 Yahoo,最初也是走 C2C 而不是 B2C 路線,網店愈來愈多未必就不好,但始終會互相影響。看不到 Carousell 不會出現網店進駐的情況,會不會像淘寶會分隔出天貓一樣,透過向具備潛力的賣家提供高端服務,不僅有助賣家銷售業務,也能為 Carousell 創造收入,相信會是可取的模式。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