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專題特寫

【新加坡系列 #1】回應創新態度迥異 香港金融科技能否追上新加坡?

Unwire.pro 應邀出席新加坡舉行的 Echlon Asia Summit 2016 和星展基金會社企峰會 2016,並與當地的初創公司及企業作出專訪,本周將會有連串系列報導,希望讀者繼續留意。

香港 vs 新加坡。這話題真的說了好幾十年,過去由人均 GDP 到經濟總量,香港在各方面都勝過新加坡,但自從 2003 年起新加坡人均 GDP 已超過香港,2010年新加坡經濟總量亦首次超過香港。據 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新加坡是亞洲之首,排名第七,香港則排第十。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15 / 2016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排名世界第一,新加坡第二,香港第七,報告指香港在基建方面,競爭力排第一,金融市場發展排第三,創新科技卻遠不如人。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又同樣前身是英國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很自然會經常互相比較,由輕工業鬥到今天的金融服務業和資訊科技創業,兩地的定位都是既相似,亦相異。香港過去在金融服務領域上勝過新加坡,但在未來的資訊科技領域似乎剛好相反,新加坡不僅走得更快更前,而且更有拋離之勢,到底香港還能否追上?

SG01_005

 

FinTech 公司首選落戶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亦因此兩地均被視為亞洲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的理想地方。不過,就算土壤同樣良好,栽花者有心無心、有能無能,都會影響最後種出怎樣的花卉來。去年 RISE 2015 大會,筆者就在會場訪問了一家香港人創辦、卻選址新加坡發展的 FinTech 公司 Fundnel。

聯合創辦人 Sam Ng 表示,Fundnel 是一家以「眾籌」為業務的公司,主要是協助創業公司、小型或微型企業用集資的方式籌集開業資本。根據目前香港法例,「眾籌」仍是不被允許的,因這可能涉及「非法集資」。雖然早前 MoneySQ 成立並推出類以服務,但因法例只允許「專業投資者」參與,投資額也以 10 萬元起跳,因此實際上仍稱不上是允許了「眾籌」。

也基於法例上的制肘,Fundnel 最終選擇離開香港,到了新加坡開始他們的業務。Sam Ng 表示新加坡並非一味禁制,有更完善指引提供發展的空間。事實上這並非個別事件,愈來愈多金融科技公司在亞洲選擇新加坡為總部。早前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Baker & McKenzie)發表報告,指 FinTech 創業公司在亞洲發展業務時,首選落戶的是新加坡和澳洲,而香港只排名第三。

 

「監管沙盒」政策配合創新科技

Baker & McKenzie 事務合夥人Gavin Raftery直指,新加坡在發展 FinTech 上勝過香港,不僅監管具彈性,且有足夠政府財務支持。另一位事務合夥人 Astrid Raetze 則認為,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對 FinTech 監管的取態有很明顯分野,是兩地拉開差距的關鍵。

Astrid Raetze 表示,香港金管局的監管原則是「風險為本」(Risk-based Supervision)和「科技中立」(Technology-neutral),而新加坡則是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 box)的方式。由於出發點不同,也令兩地回應 FinTech 時的做法有異,導致結果也有異。

香港為保障目前既有的經濟環境穩定性,因此選擇維持過去一直沿用的政策和處理方式,盡量避免改動既有的做法從而避開風險(風險為本),同時也不會因為科技改變而輕率改變做法(科技中立)。反而新加坡就很積極嘗試,容許初創公司不受目前法制規範發展,甚至適度修改法例提高彈性讓初創公司試驗,更會設立專責部門一站式接洽監管(監管沙盒)。

其實並不只是 FinTech,從處理 Uber 的問題上也已經看得出分別。香港政府不允許 Uber 的「載客取酬」方式,甚至拘捕司機阻嚇;反而新加坡選擇修改法例容許 Uber 合法營運,司機只要自己註冊成立公司,購買保險並向政府繳付路費就能營運。這一案例已充分反映了兩地在回應創新科技時的取態。

 

新加坡國策全力推動發展 FinTech

香港是要求創新科技改變,用符合香港法例的方式經營;而新加坡則是改變自己的法規,積極配合創新科技來實踐。新加坡外交部長 Vivian Balakrishnan 早前在新加坡政府舉辦的「智慧國家創新週」上表示,新加坡實行「監管沙盒」政策,任何 FinTech 的想法也毋須事先經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同意,就能直接創業實踐。

「我們一直確信,新加坡的未來是建基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決定為金融業及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監管沙盒』,讓他們能夠在安全及有利的環境中創新,即使可能會出現失敗。你不會被法規所窒息,直到你已成長到足已對現有的金融體系產生威脅,不過到那時候相信你也就成功了。」

「這代表不管你有任何 Fintech 相關的構思、產品、服務都可在監管沙盒的環境之下直接創業,不必申請任何執照或許可,不必事先經過 MAS 的同意。你可以盡情測試、茁壯你的創業點子,新加坡給了初創公司最好的機會以最快速的方式實驗和發展。」Vivian Balakrishnan 說。

事實上,Vivian Balakrishnan 並非只在鼓勵 FinTech 創業,演說裡就提到 AI 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VR 和 AR 等不同科技前景,還有新加坡的資訊科技教育政策等,可見新加坡正全面構思發展科技方面的國策。事實上,新加坡一向充滿危機感,對於任何能保障新加坡存續的策略都會發展,並以極高的行動力來反應和統籌資源。

cap01

 

中港可互補、新加坡在東南亞市場有優勢

Unwire.pro 早前就遠赴新加坡出席了 Echlon Asia Summit 2016 和星展基金會社企峰會 2016(DBS Foundation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體會了新加坡和香港之別。在 DBS 的社企峰會上有來自亞洲多個國家的社會企業出席分享,但有趣的是只有香港的講者分享時會特別提到法例方面的制肘;而在 Echlon 大會上訪問過的新加坡 FinTech 公司也指沒這方面的障礙,甚至有不少是得到政府及 DBS 等傳統銀行的支持。

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星展銀行(DBS)是最為熱衷於推動 FinTech 創新的銀行之一。星展銀行執董塈創新總監(Chief Innovation Officer)Neal Cross 接受 Unwire.pro 專訪時表示,香港和新加坡在面積、人口、經濟和學術水平上都接近,很自然會互相比較,而過往兩地也在紐約和倫敦之後,爭奪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兩地的目標都有很大不同。

「新加坡及香港有不少相似之處,但香港背靠中國,發展 FinTech 除了本地市場外,很自然會向北發展;而新加坡發展 FinTech,除了本地市場外就會向東南亞,以至歐洲、美國市場發展,視野很不同。」Neal Cross 認為香港能跟中國有很好互動,可協助中國金融公司發展走出國際,也能吸納中國的科技人才。

Neal Cross 認為香港的 FinTech 要跟中國公司競爭未必有優勢,中國有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公司在發展 FinTech,香港要北上直接競爭實在困難。反而新加坡可以利用英文的便利發展鄰近的印度市場,比較起來印度就沒有中國那麼有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新加坡與東盟地區有良好關係,因此在發展時一定會一併考慮東南亞市場,而且鄰近國家不像中國般有很高的科技水平,新加坡的科技公司便較有區域優勢,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也能到歐美市場去。Neal Cross 認為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處境沒有優劣之分,反而有沒有好好運用手上這些牌才是關鍵。

SG01_002

 

香港不認同冒險、新加坡願意以身試毒

另一個麻煩的處景是社會對科技創業的認同程度。Neal Cross 坦言香港在這方面就輸了很多,香港家長普遍不會贊成子女冒險創業,反而鼓勵做金融、地產等工作,社會缺乏對創業家的認同:「在外國,創業家備受尊重,不管他們是否成功。香港只會認同能賺大錢的成功創業家,由父母開始已灌輸『不要失敗』的價值觀,害怕失敗自然缺乏冒險精神,這是香港最缺乏的一點。」

比較起來,新加坡雖然同樣非常著重學生成績,但新加坡卻有很深的危機感,在害怕「做了什麼而失敗」之前,反而更害怕「沒做什麼而失敗」。事實上由於地緣政治和立國歷史,新加坡人一向充滿危機感,民眾極具團結意識,強烈期望國家富強。

新加坡外交部長 Vivian Balakrishnan 的演說就提到:「試圖讓自己和全球競爭、新科技隔絕更是死路一條,現實情況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數碼革命,這場革命將為能夠理解並掌握數位未來的人們締造巨大的機會。新加坡正為能夠理解並掌握數位革命的人創造最有利的環境,進而到這裡建構並實踐未來。」

而這正體現在「監察沙盒」的政策上,香港因為害怕風險而選擇什麼也不做,新加坡則懼怕不做的話會錯過的生存機會,因此利用沙盒來小範圍嘗試,即使失敗了也能控制在有限範圍,而成功的話就為新加坡帶了更多生存機會。換言之就是現代的「神農嚐百草」,成功了就有無限價值。

Vivian Balakrishnan

 

新加坡政府反應快、香港則重視自由市場

除了民眾對科技創業的接受程度,兩地政府對創新的支援都有不同。最近台灣蔡英文政府上台,就立即推動「亞洲矽谷」政策,要在桃園建設科技園區,以推動科技發展建立「亞洲矽谷」。但這政策卻受到不少台灣新創圈子批評,認為台灣新創企業並非急需基礎建設,政策忽略了更多在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的措施。

提到興建科技園區,香港人一定記得數碼港和科學園。筆者一向認同兩家機構在推動創新科技的貢獻,但無可否認的是,如果香港不是租金高昂的話,廉價租借辦公室設施的重要性,絕對遠低於兩家機構在補助金支援、引薦投資者、串連海外買家等領域上的各種支援。

事實上,新加坡也在去年於西部建設了專門租借給新創企業的 LaunchPad,預計可容納 500 家新創企業與 2,000 位新創業者。Neal Cross 認為提供場地等硬件配套是需要的,但政府角色不應停留於此,甚至應從政策和預算層面切入,以加快建立一個健康的創業社群生態。

新加坡金管局去年就成立專責部門推廣 FinTech,更從請來花旗銀行的前銀行家領導,並計劃在未來五年投資 2.25 億坡元(約 13 億港元)。「創新科技發展和變化很快,尤其 FinTech 更是如此,不僅創業公司要反應很快,政府政策也需要快速反應來配合。新加坡政府反應很快,但香港因為重視自由市場,不像新加坡般會積極干預市場,政府想快速反應也未必能做得到。」他說。

SG01_003

 

香港反應慢不符市場反應快速慣例

除了政府,作為持份者之一的大企業和消費者是否歡迎創新,也是一大關鍵。以香港為例,消費者一方面對 FinTech 躍躍欲試,但又對新科技不敢投入,以電子錢包 TNG 為例,開始時人人都只貪圖現金回贈的優惠,並盡快把電子錢包的錢用完,「以免損失」。

Neal Cross 認為新加坡人不至於熱烈歡迎 FinTech,但卻不會對方便自己的科技卻步:在手機應用上理財就不用排隊,用手機應用提前叫好咖啡和呼叫計程車,新加坡人也不會抗拒。而新加坡包括銀行的大企業,都對創新持開放態度,主動研究發展 FinTech。

DBS PayLah!、新加坡電信的 mWallet 、渣打的 Dash 及萬事達的 Masterpass 相繼在去年推出電子錢包,大受新加坡市場歡迎。DBS 香港除了有與 NEST 合作的創業加速器 DBS Accelerator 外,亦有 Pre-accelerator 的 DBS HotSpot,更與多家新加坡本地 FinTech 公司合作,在 DBS 平台採用他們產品來服務客戶,例如在 RISE 2016 也有參展的 Call Levels 就為 DBS 客戶提供股價提示服務

反而香港卻反應很慢,不符市場遠比政府反應快速的慣例。Neal Cross 認為這反映了香港銀行和企業對創新有戒心,害怕 FinTech 會威脅他們的市場地位:「但他們沒看到的是,更多的 FinTech 初創公司獲得成功有助把市場做大,FinTech 公司並不能完全取代銀行角色,窒礙 FinTech 的發展並不會讓銀行賺得更多。」

 

總結:因噎廢食,在噎死前更可能是餓食

當出席 Echlon 和 RISE 等不同的初創企業活動,見到愈來愈多新加坡的 FinTech 公司出現,我一點也不驚訝。新加坡有專責部門推動 FinTech,甚至找來前銀行家領導,先不論成效如何,也已經看得出新加坡政府的決心。

反觀香港的新設的「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就開宗明義要「風險為本、科技中立」,強調作為監管機構不得不「凡事要先從可能出現的壞處着想」,是金管局的職責所在。

誠然保護市民是正確的,像中國就有多宗像「e 租寶」的案例出現,反映缺乏監管和控制的 FinTech 市場可有多危險。FinTech 並非火箭科技,亦非生物科技等尖端技術,FinTech 需要的是概念實驗和嘗試,不能靠在實驗室模擬。

但如果因噎廢食,在噎死之前卻更可能是餓食。不讓 FinTech 在香港消費市場試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就像民主制度一樣,要等到完美那天才在香港實踐,恐怕要等到世界末日。

n-350x500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

 

 

【新加坡系列 #2】亞洲科創豈只中日韓 Echelon 創業大會小國創新同樣精彩

【新加坡系列 #3】助社企取得資本及擴大社會影響力 新加坡經驗值得香港借鏡

【新加坡系列 #4】銀行客服也有 Siri? 專訪星展印度數碼銀行負責人文修遠

 

Tags : dbsFinTechHong KongSildesingaporestartup流動置頂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