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

【創業者必看】參加 RISE 大會有沒有用?參展初創企業這樣說…

RISE 大會已是第二年在香港舉辦,不僅會場更大,出席人數也比去年多。但去年完結時已有聲音指大會「名大於實」,今年亦有不少創業者抱怨入場費大增,難以負擔。初創公司出席這些活動也免不了的,但是否值得也要看時機、成本和策略。Unwire.pro 今次訪問了幾家出席過 RISE 大會的公司,如果初創公司未來也有計劃參加的話就值得參考一下。

RISE_useless003

 

繼去年 7 月底 Web Summit 首次在香港舉辦 RISE 大會後,今年更提早到 6 月初便舉行第二屆的 RISE 大會。今年不僅會場更大,展期也由兩天變為三天,參展和出席的初創公司也比去年更多,據官方提供數字,入場人數就有 8,000 多人。

人數多了、展期長了,但入場費也多了。去年首辦時一天的參展費是 1,200 美元,但今年就大增至 1,900 美元(約 1.5 萬港元),不少初創公司也不禁抱怨吃不消。一萬多港元換來三張門票及一個展位,能把握到多少機會就得靠自己,對有一定規模的公司而言也許能負擔,但初創公司更多是資金緊絀,「值不值得」就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

 

Prenetics:參加 RISE 大會很有幫助!

Prenetics 是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Unwire.pro 早前訪問 RISE 舉辦者 Paddy Cosgrave 時就提到,Prenetics 是他最看好的香港初創公司。Prenetics 能以比較入門的價錢,讓一般人能檢查自己的基因,從而預測其身體對藥物的反應,從而幫助醫生為病人處方最適當的藥物和劑量,並列出對病人有潛在不良反應的藥物。

Prenetics 行政總裁 Denny Yeung 表示,掌握自己對藥物的反應,有助提高醫療的精準度,減少用錯藥物或延誤治療的機會,不僅提高醫療、減少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更可節省醫療費用。因此有保險公司也正計劃與他們合作,透過精準醫療來減少醫療開支的醫療保險賠償。

RISE_useless006

 

Denny Yeung 表示 Prenetics 已是第二年參加 RISE 大會,他對大會成績表示滿意,雖然並非直接在 RISE 大會上促成投資,但如果沒有參展的話就未必能接觸到潛在的投資者。事實上在 RISE 大會前的 3 月,Prenetics 就已經取得一筆 1,000 萬美元的 B 輪投資。

對於是否值得,他表示參加的心態很重要,去年首次參加 RISE 大會時也沒有以取得投資為目標,反而著重讓更多人認識 Prenetics 並尋求更多合作發展的機會。不同於歐美,基因有關的生物科技在亞洲還是比較新,因此很需要推廣,而 RISE 便比起外國活動更易接觸亞洲市場,對他們而言是值得的投資。

結論:會去!

 

Boutir:有助接觸東南亞潛在合作伙伴

今年首次參加 RISE 的初創公司 Boutir,是一個能讓商戶輕鬆建設手機網店的平台,標榜「3 分鐘內開設網店」,去年 8 月推出以來已有超過 8,000 家商戶開店,刊登逾 75,000 件貨品。Boutir 希望能簡化開設網店的複雜過程,使商戶能專注於產品設計和核心業務,為消費者帶來最佳的服務及產品。

RISE_useless004

 

創辦人 Eric Ng 表示這是他們首次參加 RISE 大會,雖然未有立即得到投資,但只參展一天的他們已接觸到一些投資者,惟仍需要跟進聯絡,但 Eric 坦言未必一定要從投資的角度來評價,因他們正計劃開拓東南亞的市場,RISE 大會上有不少東南亞的初創企業也是做電子商貿業務,跟他們合作也有不少合作空間,甚至已有一些初步的合作已經談攏,「總算達到一些目標」。

至於明年會否也繼續參展,Eric 就未有具體想法,他表示其實要看 Boutir 明年的業務規模和發展階段:「如果明年同一時候,我們已經找到足夠的投資者,那我們的重點自然會放在業務開拓,例如開拓東南亞市場之上。明年的事大家也說不準,但我相信 RISE 大會也算是對 Startup 有用的活動。」

結論:去不去視乎業務發展階段

 

ZERO:不會再去、打後都不會去

Aaron Chow 是初創公司 Zero 的 COO 和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但在此之前是另一家初創公司 PlanDo 的共同創辦人,而後者去年就參加過 RISE 大會。當問到 Zero 會否也參加 RISE 2016 大會,Aaron 斬釘截鐵的說:「今年的 RISE conf 我是不會再去的,打後都不會去,因為實實在在太_______!!!!!!!!」。

放心,代入的字不是粗言穢語,但顯然評價是負面的。由於已另起爐灶轉了新公司,而新公司也沒有計劃參與,因此 Aaron 並沒參加今年的 RISE 大會,但問到對去年的意見,就是「悶、貴、無用」。他坦言 RISE 大會沒幫到他什麼,最大得著是看到聽到其他比較成功的 Startup 分享經驗,但就沒找到投資者。

RISE_useless001

 

「RISE 大會其實不太幫得到手,原因是 Investor 很不踴躍。」他憶述當時他們的產品已經面世,並非只有空談概念、未有成品的 Startup,但就算主動出擊去接觸投資者,對方也只對硬件相關的公司有興趣:「如果 RISE 大會當時分開硬件公司一天、軟件及服務的初創公司一天,兩者分流的話應該好很多!」

Aaron 同意 Web Summit創辦人Paddy Cosgrave 的說法,認為「RISE 大會不適合太早期的初創公司參加」,因為投資者根本不會投資在沒有試作品的概念之上,入了場參展也只會「陪跑」收場。「但 RISE 大會事前根本不會告訴你這一點!中了伏才知道已經太遲。」他說。

結論:一定不去!

 

WTM:如果沒有免費門票應該不會來…

Derrick Ngan 是 WTM 的創辦人,也是手機遊戲《麻將天下》的開發者。Derrick 表示因為他參加了 FbStart 計劃,因此有免費入場券入場成為出席者(General Attendee),而他入場的目標除了是找投資者的名片外,另一目標則是取得記者的名片。

由於只是以一般出席者身份入場,而不是參展公司,因此沒有一個自己的展位。但幸好他並非硬件創業,毋須放一台硬件展示,只要用一部手機、平板電腦就能用投資者展示《麻將天下》遊戲,反而就能夠「打游擊」四處去找目標對象。

RISE_useless005

「我瞄準那些頸上名牌是黑色(投資者)和綠色(媒體)的人,主動出擊向他們介紹自己,並把握只有 5 至 15 分鐘的時間,向他們介紹《麻將天下》遊戲和說明自己的發展,繼而索取名片日後再聯繫。」他坦言很難在一日之內就簽到投資,最重要的是收集「機會」,日後才有再次主擊的機會。

由於 Derrick 一開始就瞄準投資者和記者的名片而來,因此他自言是「完成目標」,也取得 20 多位投資者的聯絡。但他坦言如果不是有免費門票的話,要付出一萬多元來「買名片」就不太值得:「畢竟香港還有很多免費場合能夠做到同樣目的,最多只是沒有那麼多和集中而已。如果自費入場的話就未必考慮了。」最後他建議 RISE 大會能調低一下入場門檻,如果配合工業貿易署等提供的中小企業資助,應該也有助提高參加意欲。

結論:去,但前提是有贊助

 

Sam the Local:另闢蹊徑有更大收穫

Sam the Local 是一家提倡「深度旅遊」的初創公司,也是去年 Google「EYE 年輕創業家計劃」的得勝者。創辦人 Maggie Lau 和 Anita Chan 表示,去年他們也有參加 RISE 大會,雖然沒有得到投資者青睞,但就很享受能跟全球創業者一齊交流的機會,因此反應也是正面的。

Anita 承認「用一萬多元參加」並非人人都接受得到,但她認為如果用「短期投資」的角度來看,以「有沒有投資」來評價的話一定是不值得的,但如果從吸收經驗、認識其他創業者等角度考慮的話,就未必是不值得的,只是觀念的問題。

RISE_useless007

 

今年 Sam the Local 沒有參展,但卻善用本身業務特色用其他方式參與,就是為 RISE 大會的外國參加者提供深度旅遊服務。跟同類活動一樣,每天大會完結後都有派對等活動,而 Sam the Local 就為參加者提供香港遊玩的建議,例如不愛喝酒的話可到哪兒吃美食?讓參加者(當然也包括投資者)能親身使用 Sam the Local 的服務,而不是口頭上的說明。

Maggie Lau 表示,「參加 RISE 有沒有用」這問題其實人人答案不同,很視乎初創公司本身的性質:「如果一家初創公司是以其他初創公司做客戶對象,那在會場內的所有公司都是他們的潛在客戶!」她坦言 Sam the Local 的性質很適合用這種形式參與 RISE 大會,不僅投資更少,效果也比單單只是介紹自己來得大,因此未來也會繼續參與 RISE 大會。

結論:去,但未必用「參展」方式參與

 

總結:初創公司本就應該靈活彈性

對於有聲音指今年 RISE 大會加價太多,難以負擔,RISE 創辦人 Paddy Cosgrave 這樣回覆的:「RISE 大會不適合太早期的初創公司,投資者不會關注只有概念的新公司,參展也只會浪費機會」。

但有趣的是,根據 RISE 大會的官方數字,今年參展的公司有 435 家,其中 350 家,即八成公司是屬於早期的 Alpha 級別公司。如果真的如 Paddy Cosgrave 所說,「RISE 並不適合早前階段的初創公司」,那為何還會有八成參加者屬於 Alpha 級別?

另一值得玩味之處是,筆者訪問過的幾家香港初創公司對 RISE 大會的意見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愈成熟的、愈具規模的初創公司,對 RISE 的評價也愈高,同時也更有好的成績。這也許正符合了 Paddy Cosgrave 的說法:投資者不會對早期階段的公司感興趣。

但話分兩頭,如果一家初創公司已具備一定規模,那他們其實不需要透過 RISE 大會也能取得投資,例如前面訪問過的 Prenetics,便在 RISE 大會舉行前的 3 月獲得中國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的 1,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其實最需要透過參加活動接觸投資者的,正是早期階段的公司,如果出席 RISE 大會也沒有幫助,那意義何在?

不過,初創公司本就應該靈活彈性,循規蹈矩也等同不夠顛覆性。WTM 和 Sam the Local 其實也在鑽 RISE 的空子,用除了直接參展以外的方式來謀求達到目標,這難道不是初創公司應該做的事?誠然能否做到也需要看初創公司的性質,但如果沒有創新想法的話自然也更難脫穎而出。

n-350x500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

 

 

 

Tags : RISEstartupsWeb Summit流動置頂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