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帶動構建智慧城市 開放數據成發展關鍵

本年度政府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均提到香港要發展智慧城市,其實針對該議題不論業界還是政府已討論了頗長一段時間。到底智慧城市該如何定義?發展智慧城市又需要哪些基礎支持?上週由香港通訊業聯會主辦的「資訊科技論壇暨展覽 2016」就邀請到業界的專家探討建構智慧城市背後物聯網、開放數據等發展的關鍵因素。

本年度政府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均提到香港要發展智慧城市,其實針對該議題不論業界還是政府已討論了頗長一段時間。到底智慧城市該如何定義?發展智慧城市又需要哪些基礎支持?上週由香港通訊業聯會主辦的「資訊科技論壇暨展覽 2016」就邀請到業界的專家探討建構智慧城市背後物聯網、開放數據等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連兩週的「2016 國際 IT 匯」剛於不久前完滿結束,創新創業、互聯網經濟與智慧城市成為了今年 IT 匯的聚焦議題,其中更有多場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活動,探討物聯網、數碼簽署等新技術如何為智慧城市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當中由香港通訊業聯會(CAHK)主辦的『資訊科技論壇暨展覽 2016.物聯網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新時代」』論壇,就邀請到 PCCW Solutions、華為、EMC、數碼通及智慧城市聯盟等業內知名 ICT 企業和機構參與。

來自不同企業的專家和管理人員除了展示各自因應物聯網科技發展的所開發的實際應用方案外,亦分享了香港在物聯網裡可把握的機遇,以及探討香港在發展智慧城市背後需要關注的地方。

 

香港具發展智慧城市良好基礎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出席致辭時表示,香港在電訊、流動通訊、雲端服務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建設施,而這些基建無疑為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礎。他亦提到政府正持續提升香港的基建,如計劃未來三年內擴大免費 Wi-Fi 覆蓋率至 34,000 個,提升其連線速度及安全性,讓香港成為「智慧連接 (Smart Connect)」城市。

楊德斌亦強調,政府了解開放數據的重要性,將會繼續改善 Data.gov.hk 的開放數據庫,提供更多相關、即時性及提供標準 API 接口的數據方便使用。此外,政府亦會長遠計劃批出新用地予數據中心使用,亦會利用現存的舊工業大廈作短期方案使用,希望將香港發展成數據中心樞紐。他最後總結指,相信透過政府和業界雙方的合作,有助進一步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

 

物聯網推動智慧城市 業界認同需建立統一標準

在論壇上,不同企業的專家亦就其公司的策略分享物聯網科技在智慧城市上的應用。

PCCW Solutions 數碼雲端及數據中心高級副總裁 Brian Groen 著重講解利用網絡和雲端基建,建構物聯網的生態系統。Brian 表示智慧城市其實就是一個複雜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城市中的智能裝置、穿戴裝置以至智能汽車、大小傳感器產生著各種數據,而儲存和發布這些數據時都應有通用的格式,令任何服務均可透過標準的 API 存取、整合數據,從而為各種智能產品和數碼服務提供資源,使它們可為民眾提供更佳的互動服務,這樣就構成了整個智慧城市的物聯網生態圈。

 

而華為除了去年展出的「安全城市方案」,分析如何透過結合城市監視系統、手機通訊、無線網絡等,快速找出並逮捕疑犯外,今年亦提出了「智慧公園」、「智能路燈」以及「智能運輸」等方案和服務。華為企業業務部高級產品經理梁耀幗表示,華為實現理想智慧城市的宗旨是將概念轉化成現實,根據城市的發展先進行概念驗證、藍圖設計,繼而根據藍圖設計解決方案、調查研究,最後將計劃部署實施。

對於物聯網需要建設統一的標準,她亦表示贊同,梁耀幗指現時物聯網科技,其中一大關注議題就是其安全性,以短距離加密通訊為例子,目前就已有 ZigBee、Bluetooth、RFID 等 17 種方式,企業往往需要就方案支援哪種通訊方式作選擇,因此建立統一的標準有助改善物聯網安全外,亦可以加快物聯網科技的發展步伐。

 

發展智慧城市重點是「人」

研討會上一眾專家和管理人員聚焦的討論都是傾向技術層面,然而香港通訊業聯會主席何偉中接受 Unwire.pro 專訪時則表示,發展智慧城市重點是「人」。

何偉中表示,雖然政府和業界討論智慧城市的發展已有頗長一段時間,但其實對「智慧城市」的定義仍未有一致共識。簡單而言,「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素質。

而其中的「智慧」就是指物聯網、雲端運算、智能裝置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不過他亦強調科技並非建立智慧城市的唯一關鍵,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民眾參與智慧城市的發展和應用,而相關應用要貼近民眾的需求才是真正的智慧生活。 故此「人」才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點。

 

擴大 WiFi 覆蓋率只是第一步 關鍵在於後續服務

不論是《施政報告》還是政府官員出席在公開活動時,均多次提及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逐步擴大免費 WiFi 覆蓋率一倍至 34,000 個這項措施,為何增設 WiFi 熱點如此重要?何偉中表示,其實增設 WiFi 熱點只是第一步,但關鍵在於連接網絡後創造的加值服務,而現時經常提到的物聯網科技就是很好的加值服務。

物聯網藉由網絡將所有裝置連接,從而做到「全面感知」環境,並創造各種加值服務,因此完善的 WiFi 配套,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亦是物聯網的基礎。

何偉中舉例指出現時已有藥物能內置納米晶片,當吞入體內後就能發訊號給醫生,醫生便可知道病人有否按時服藥,配合智能手機更可以記錄服藥習慣,方便醫生跟進,這正是物聯網結合大數據和流動科技創造的智慧城市加值服務。

 

大數據實現智慧城市 開放數據應由政府做起

有不少專家指大數據是智慧城市有效實踐的基礎,其中更少不得政府提供開放數據。但去年底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公布的 2015 年開放數據評估結果顯示,台灣在 122 個被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 1,香港和中國大陸分別位列第 37 和第 93。儘管香港已由 2014 年的第 54 位上升到 37 位,但對比台灣不斷更新開放數據資料庫並諮詢市民所需的公開資料,香港無疑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提到現時的開放數據狀況,何偉中認為其實政府近年已開始回應業界的訴求,加快開放數據的步伐,但仍可作出改善調整。他指政府自去年開始落實開放數據以來,就推出公共資料入門網站 data.gov.hk,提供超過 5,000 個資料集。但開放的數據格式往往未能統一,主要數據仍以 Excel 的形式上載,增加了使用者的難度,建議應以應用程序接口 (API) 方式提供,令開發者使用時更加便利。

何偉中認為,最具價值的開放數據應具備實時數據、統一格式、電腦可讀取或可通過應用自動化分析及處理數據這三大原則,建議政府可跟從這三大原則開放數據,為業界提供真正開放及具備價值的數據。

事實上,不少政府部門其實在醫療及公共衛生、地政等領域建立了獨有的數據系統,例如如衛生署轄下的衛生防護中心正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傳染病資訊系統(CDIS)監控傳染病;以及土木工程處旗下的土力工程處(GEO)自 90 年代初期開始一直有沿用地理信息系統(例如:斜坡信息系統及地理模型系統)進行本港山泥傾瀉的風險管理。這些政府獨有的數據庫都儲存著甚具價值的資料,若能開放數據,相信能讓公眾或業界取用發掘更多用途。

 

政府應擔當促進者角色 推動公私營企業開放數據

公私營機構在日常運作中收集和編製大量各式各樣的數據,這些資料對開發創新產品及服務同樣有用。然而很多香港機構認為數據是屬於機構資產,出於商業考慮未必對外開放。

何偉中建議政府一方面可提供經濟誘因例如稅務減免,費用寬減等促進私人企業開放數據,如巴士公司等公營機構應透過行政手段例如在延續專利牌照的過程中加入適當條款促使巴士公司開放數據。

以交通資訊為例,九巴最近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乘客可以查詢巴士到達的時間。日常運作中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便可协助政府制定交通政策。 同樣,運輸署的中央數據存庫「運輸資訊系統」(ITS)收集、處理及發布各項交通資訊,包括特別交通消息、交通速度、時間、距離及道路收費、交通指示、路口轉彎限制和停車限制等。

若城市大量實時交通流量信息都可開放獲取,更先進的交通智能應用程式將會被開發出來。例如巴士公司、隧道營運商及商用車隊經營者便可以研發實時應用程式,隨時調整他們的運作應付突如其來的交通情況。除了乘客資訊系統,泊車管理系統和行人及單車人士指示系統亦是可供商界探索的項目。由此可見,不論是公私營機構,若願意開放公共數據,將能進一步激發民間創意甚至是開拓更多商業上的應用,無疑能有助推動香港在智慧城市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