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業界專訪

【香港製造#01】「港產獨角獸」成功因北上? WeLab:香港仍有太多障礙

 

香港有很多出色的科技公司均在國際間打響了知名度,實力並不遜於外國品牌,但反而在香港卻鮮為人知。【香港製造】系列希望透過連串訪問,向香港讀者介紹回這班土生土長的科技公司,打破「香港 IT 技術落後」的印象。

人人皆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上卻大為落後。香港金融科技初創公司 WeLab 三年前成立,今年初獲得 12 億港元 B 輪融資,有指其估值已達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規模,但這家香港公司最成功的業務卻不在香港,再令人質疑香港金融科技政策落後。

welend007

 

獲 12 億港元融資、首有港企儕身獨角獸之列

美國機構 Spoke Intelligence 和 VB Profile 今年初發表了最新「獨角獸企業」報告,全球有 229 家獨角獸企業上榜。這些擁有 10 億美元市值的初創公司,其中以矽谷所在的加州最多有 101 家,中國企業則有 33 家。而上榜的中國獨角獸,金融科技的亦有陸金所、積木盒子、信而富、眾安、瀚華金控這五家公司。

「金融科技」是一個統稱,包含的技術非常多,由大多數人熟知的電子支付,到網上 P2P 借貸、群眾集資、人工智能理財、區塊鏈技術、匯兌去中介化等等都有。對金融機構而言 FinTech 是危也是機,像今次訪問的香港金融科技初創公司 WeLab,最近便獲歐洲銀行集團 ING 領投 B 輪融資,希望抓著這股未來的金融科技趨勢。

WeLab 由香港人龍沛智於 2013 年創辦,在香港則以 WeLend.hk 品牌經營網上借貸業務(放債人牌照號碼:0366 / 2015)。WeLab 雖然今年初成為首家晉身「獨角獸」之列的香港初創公司,但其知名度卻由最近 WeLend 在 Facebook 的「長輩圖」幽默廣告而才開始冒升。

FB_IMG_1458618127118

 

港自詡金融中心、港產 FinTech 公司卻要北上發展

WeLab 雖由香港人在香港創辦,但其主要業務卻在中國。WeLend 跟另一家中國獨角獸公司陸金所一樣,最主要的業務是 P2P 借貸(P2P Lending)。中國市場近年愈來愈多網貸公司,而 WeLend 亦以「我來貸」品牌打入中國市場,提供 P2P 借貸服務,而香港市場則由 WeLend 提供借貸,不設 P2P 借貸服務。

今年初 WeLab 獲得 12 億港元 B 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領投的馬來西亞主權基金、荷蘭國際集團 ING、香港南豐集團、廣東省政府旗下粵科金融等,亦是首次有國際銀行投資香港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坊間認為WeLab 在 B 輪融資後,估值應已達 10 億美元。

Unwire.pro 向龍沛智求證,他笑著不置可否,僅表示不希望把焦點放在是否估值上:「我認為現在公司尚未算成功,現在就想市值問題未免太早,目前會專注在公司發展上,不會滿足於現狀,市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感謝是次融資,指這是對公司的肯定,也為香港創業公司打了一支強心針,資金亦將用於擴張業務。

目前 WeLab「我來貸」跟香港的 WeLend.hk 的業務比例約為 5:1,龍沛智坦承中國市場人口多,自然機會亦較大,中國近年網貸市場發展很快,因此他預期這個 5:1 的比例會拉得愈來愈大。香港市場他們同樣重視,沒有計劃放棄香港,但坦言香港業務發展前景卻要看政府未來的金融科技政策。

welend006

 

2015 年全中國網上貸款額 9,800 億元人民幣

傳統借貸模式是存戶把錢放在銀行,而銀行再把錢借貸出去。在以前這種模式裡,銀行可作為一個中間人,保證貸款者有能力還款,而銀行則從中賺取利息差額。但這種模式裡,實質債主的存款人其實沒有議價能力,銀行給存戶利息多寡,跟銀行收取借款人多少利息沒有關係,因此銀行賺得最多。

而 P2P 借貸的概念便是去中介化,把銀行的中間人角色去取,直接由債權人把錢借給借款人,而中間則透過社交工程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大為減省中間人收費,增加債權人的收益。這種新式借貸模式已開始被身處網路時代的大眾所接受,自 2005 年起 Zopa、Proper、Lending Club 等 P2P 借貸服務平台在歐美興起,並逐漸推展至世界各地。

而 P2P 借貸在中國近年更因經濟熾熱而大為發展,據《2015 年網貸行業年報》統計,中國就有超過 2,500 個網貸平台,全年網上貸款成交達到 9,823.04 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平安旗下、剛完成 B 輪融資的陸金所,最近更超越了 Lending Club 成為全球最大的 P2P 借貸平台,估值更已達 185 億美元(約 1,443 億港元)。

 

「要推動香港的 FinTech 並非只靠『泵水』就足夠,也不是只講監管、技術、資金、人材,而是各方面的同時配合。作為 FinTech 公司,我們歡迎當局跟我們多點溝通,不要自己關起門來研究政策。」

 

應從一整個生態圈角度來研究金融科技發展

香港能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完善的監管制度是一大關鍵。但另一方面,香港在這股 FinTech 熱潮中卻要「追落後」,不少聲音就指太過嚴謹的監管制度,也是導致香港難以發展金融科技產業的原因。香港政策太過僵化落後,未有快速反應世界發展,例如目前 P2P 網貸業務在本港並沒有特定的監管機構或條例規管。

P2P 借貸的模式裡中介人並沒有存款、借款的行為,原則上不受《銀行業條例》規管,監管機構難以制定清晰的規管。目前的《放債人條例》規定放債人必須領牌,但個人身份的借貸卻又不受《放債人條例》監管,當然同時也沒有法律的保障。

政府去年成立「金融科技督導小組」,金管局最近亦成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希望急起直追。曾俊華已連續兩年在財政預算案裡提到會加快金融科技研究,龍沛智表示歡迎。他指曾接觸多個有關部門,大多對此抱正面態度並予以重視。他認為政府帶頭跟私人機構研究 FinTech 的規範化,有助帶來更多討論,實屬好事。

「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到 FinTech 更多、更深入,而且是從一整個生態圈的角度來研究,看看政府可以做到怎樣的角色。要推動香港的 FinTech 並非只靠『泵水』就足夠,也不是只講監管、技術、資金、人材,而是各方面的同時配合。作為 FinTech 公司,我們歡迎當局跟我們多點溝通,不要自己關起門來研究政策。」

welend001

 

政府應讓銀行認識金融科技、而非帶頭設限

去年泛亞、e 租寶等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相繼倒閉,市場對內地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爭議不斷,而 e 租寶甚至被稱為「史上最嚴重的龐氏騙局」,令不少人對 P2P 網貸有了戒心。本來金融科技在香港就有不少阻力,這些不良份子的案例便為正經做生意的公司帶來不少困擾。

傳統銀行對金融科技不認識,便為 WeLab 等 FinTech 公司帶來麻煩:「金融科技跟『錢』息息相關,亦跟『銀行』離不開關係。但我們遇到較大的問題正是怎樣跟銀行合作,單是我們申請銀行戶口都會有麻煩,有同事申請銀行服務就被 8 家銀行拒絕過,因為銀行不知我們公司做的是怎樣的生意,覺得風險很大。」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陳家強局長早前在「互聯網金融督導委員會」上,就有提到需要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龍沛智坦言這是好事,希望政府能帶頭推動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中國去年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就鼓勵銀行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令銀行可受益於互聯網金融公司對創新及金融科技的應用,香港就較少這方面的政策。

「中國監管上的確存在問題,但 e 租寶的問題並非行業本身,也不是經營不善,而是根本就是一個騙局。P2P 網貸平台出事只有兩原因:一是風險管理出問題,結果入不敷支而倒閉,二是一開始就存心詐騙。如要監管也應該對症下藥,是要防止騙徒出現而不是為 P2P 網貸加上各種不必的管制。」他說。

 

「只要涉及錢就一定有風險,但不代表用『專業投資者』這條線去劃就能解決問題。政府應該做的反而是設門檻給金融科技公司來監管,阻止存心詐騙的公司出現,而不是阻止投資者去參與。」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人人參與、門檻應設在 FinTech 公司

不過似乎香港政府沒聽到這種意見。也許在經歷過「雷曼事件」後,香港政府對投資產品有更大戒心,正所謂「不做不錯」,與其因為讓市民自由參與眾籌及 P2P 網貸,出問題後政府被問責,那倒不如提高門檻。因此陳家強局長就建議,把眾籌及 P2P 網貸業務應歸類為只限專業投資者參與,但龍沛智對此不以為然。

陳家強認為專業投資者的資本較大,所能承受的風險亦較高,因此把這些金融科技服務限定在這範疇會較安全。但龍沛智認為這違反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普惠金融」,即讓金融業務不再只限於金融機構參與,而是人人都能參與。

「P2P 貸款及眾籌於香港現行法例框架下只限專業投資者參與,但『只限專業投資者』即代表只有部分人才參與得到,提高門檻違反互聯網金融的精神。只要涉及錢就一定有風險,但不代表用『專業投資者』這條線去劃就能解決問題。政府應該做的反而是設門檻給金融科技公司來監管,阻止存心詐騙的公司出現,而不是阻止投資者去參與。」他說。

welend002

 

大數據分析借貸風險、逾期還款比率僅 2%

財政預算案提到,金管局、證監會和保險業監理處將會設立金融科技專用平台,以處理金融科技相關的查詢。龍沛智坦言靜觀其變,他希望大家是抱著「想件事成功」的心態去討論,相信幫助會更大:「如果平台只是流於告訴業界有什麼不能做,而不是讓業界可以做什麼的話,那就沒意思。」

他認為政府既然多次提到要發展金融科技,那目標應該是要成功才對,不該倒轉回來不斷為行業設定關卡,如果花了時間卻只是什麼也做不到,只是浪費時間和機會而已:「我理解政府出發點是想從公眾利益出發,保護參與者,但這樣下去只是扼殺行業,因為愈保護反而愈不能讓行業正常發展。」

「政府官員的想法依然比較傳統和保守,思維也較守舊。但其實如果一種金融科技本身不保護參與者,那這科技會自然消失,因為參與者也會害怕而不參與。保護參與者及公眾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金融科技公司的責任,如果無利可圖自然不會有人用,這是很正常的自然淘汰現象。」他說。

撇開存心詐騙的不論,P2P 網貸本身就利用大數據和社交工程去分析借款人是否可靠,如果分析不準確,呆壞帳率過高,自然不會有人願意出資借貸,平台自然也生存不到。龍沛智表示,「我來貸」的 30 天逾期還款比率只有 1 – 2%,跟銀行差不多,足證這概念並非高風險。

hero-aboutus

 

不以中港地域定位、但港須正視中國正急速追上

基於香港業務前景極受香港的金融政策影響,WeLab 在 2014 年進軍中國市場,收益比例中國收入也是香港的五倍之上。WeLab 中國團隊約有 200 人,而是次集資的資金將大部分用在中國業務的擴展上。

作為一家港產的 FinTech 公司,關鍵的業務拓展機遇卻不在香港,會否覺得 WeLab 已經是一家中國公司,而非香港公司?龍沛智笑言從來沒限定自己是香港或中國公司,也不覺得有國際公司那麼大:「我不會用地域來劃分,公司定位是一家『大數據科技公司』,互聯網無分國界,自然也不該這樣限制自己。」

目前 WeLab 中港業務比例為 5:1,但他也承認如果不解決香港只限專業投資人才能參與的障礙,預計三至五年後會有更大差距。「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追上來,P2P 網貸的市場也只會愈來愈大。由於銀行體制較落後,群眾對金融方面的需求很大,互聯網創新為他們解決了問題,因此金融科技才會如此快速發展。」

「香港金融體制成熟,但這反而令香港缺少踏出來嘗試新事物的動力,很多大公司的創新會較慢便是這原因。傳統金融做得太好,穩定性成為市場關鍵,我同意『穩定』才是最長線的優勢,但如何在穩定中找到創新的機會,便是我們要努力的事。」

 

「把香港那套搬到大陸去不見得容易,這不是由中環去銅鑼灣,中港兩地在監管、市場,以至上網可看什麼網站都不同,如果因為我們來自香港就比投資中國公司有信心,只會是美麗誤會。」

 

中港混血基因未必是優勢

相對於「純種」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WeLab 這種「中港混血」的基因是否一種優勢?而龍沛智作為出身美資銀行的銀行家背景,會否也是外國投資者看重 WeLab 的因素?他坦承「有銀行相關經驗當然會更好」,但香港公司的背景卻是有利亦有弊。

「中港市場文化差異始終很大,不是我們要踩入便會成功。香港公司多對內地市場的認識不深入,即所謂的『不夠接地氣』。我們在開始時已知道有這種問題,因此在建立內地團隊時也用了很多時間,找回當地人去經營公司。」

「目前香港和中國業務的管理層是分開獨立營運的,內地的管理層一定要很熟悉內地的市場,所以我們不會逼一個香港人上去管理,同樣地也不會逼內地的管理層到香港經營。『同聲同氣』對管理會較好,也更能妥善運用當地資源,了解當地文化也對營銷更有利。」

welend005

 

寄語香港金融科技公司:勇敢走出去

「香港市場的確較細,但不代表香港人不需要互聯網金融。香港發展 FinTech 太慢不是因為沒有需求,而是創新科技很多商業模式都會在現有法例監管存有很多灰色地帶,市場討論最多的眾籌、P2P 借貸便屬此類。但因為不知是否合法,才沒人走出來冒險去做。政策發展應該是鼓勵性的,這樣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做。」

「很多人以為香港很多金融人才就很有潛力發展 FinTech,但其實不是每個金融人才都適合去做 FinTech,而且也很需要有科技人才配合。再者把香港那套搬到大陸去不見得容易,這不是由中環去銅鑼灣,中港兩地在監管、市場,以至上網可看什麼網站都不同,如果因為我們來自香港就比投資中國公司有信心,只會是美麗誤會。」

「一家公司是否成功,不能單看一兩個市場,而是從全盤角度來看的。如果投資者看上我們,是因為我們有中國業務,那原因也只會是因為我們有能力去發展另一個新市場,而不是中國市場本身。如果你只能在香港一個市場做得好,困在香港出不去,業務自然會遇到瓶頸,投資人就會覺得你有限制。」

「投資者是看中我們具備發展其他市場的能力。你有能力去第二個市場,自然有能力去第三、四、五個,有機會成為一家國際公司。」因此龍沛智給香港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建議便是「勇於走出香港」,不要給自己劃下界限,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總結:香港其實還有很多出色科技公司

WeLab 作為一家香港人創辦的港產 FinTech 公司,能夠成長到儕身「獨角獸」公司之列,絕對令人鼓舞。但可悲的是其成長有很大程度要歸因於中國市場,莫非香港本土市場就做不大了?筆者之前曾訪問一心專注本土市場的天使投資人,當時便提到只要發展到一定規模便自然會向外走,也許 WeLab 便是好例子。

香港 Startup 要發展全球市場,WeLab 的模式未必能夠直接做參考,但龍沛智有一句卻很認同:投資者是看中具備發展其他市場的能力。文化、特色也許不同地方不同,但有些需求和人性卻是共通的,如果你的業務符合人性,壯大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不只是 WeLab 這家創業公司,香港還有不少土生土長的科技公司,在海外的生意和知名度也較在香港為高。金融科技尚可歸咎於法例,但其他科技卻說不通。Unwire.pro 希望透過【香港製造】系列訪問,向更多讀者介紹這班出色的本土公司,讓他們不只是「物離鄉貴」,在香港一樣得到認同。

 

n-350x500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

 

 

 

Tags : FinTechLocal startupsMade in HKP2P ledingstartups流動置頂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