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也許幻想過長大後當太空人,搭火箭去尋找外星人。現在反觀兒時對未知的憧憬,只能感嘆自己無力達成夢想……不過,就算不是太空人、就算沒有火箭,此時坐在電腦前的你,仍然可以透過 SETI@home 系統加入尋找外星生物的行列!當你下載此開放式系統的中介軟體時,你的電腦將會下載電波望遠鏡的訊號並加以分析,搜尋外星生物的蹤跡。
究竟是什麼系統,能有效運用我們每個用戶所提供的少量資源,進行如此龐大的運算呢?
數年前,美國加州一群電腦科學家創造了能夠分析氣候變遷、探索未知太空、尋找癌症根除策略的系統——地表上最強大的電腦網路——柏克萊開放式網路計算平台 (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BOINC)。
然 而,儘管 BOINC 擁有157 peta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的高效能,這與 1990 年代中期「志願者計算(volunteer computing)」概念剛被提出時所預估的相差甚遠。現在市面上的個人電腦多半有 gigaFLOPS 等級的效能,也就是說約有 100 萬台電腦投入志願者計算,尚有許多人對 BOINC 一無所知。
透過中介軟體與多名志願者,BOINC 與其他類似計畫得以利用眾多電腦多餘的計算能力,進行各種模擬及分析。這是 BOINC 的優點,同時卻也是缺點;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這項計畫只會默默消失。
在提升知名度方面,BOINC 在公關上的嘗試顯得相當原始。網站上只有一頁過時的資訊,呼籲志願者寄信到線上雜誌等媒體,以增加此計畫的曝光率,然而最近一次嘗試已是 2014 年 9 月的事了。
BOINC 的負責人安德森博士(Dr. David Anderson)表示:「我們從未大肆宣傳,因為沒那個經費。」15 年前志願者計算問世時,媒體報導促使了約 200 萬人加入志願者的行列,但在那之後便鮮少有類似新聞,畢竟媒體重複報導相似話題的機會不高。即便 BOINC 配合時代演進,發表 Android 版本,讓手機及平台加入運算的行列,媒體也興趣缺缺,報導的強度並不大。
2011 年一項研究顯示,自 1986 年至 2007 年全球的電腦運算能力平均每年上升 86%;若此趨勢不變,那麼 2000 年到 2015 年的時間足以見證 1 萬倍的成長。
我們用電腦察看電子信箱、下載最新的音樂,殊不知埋沒了發現脈衝星、尋找癌症解藥、分析全球氣候的龐大潛能——電腦網路的資源觸手可及,只差我們舉手之勞的舉動,就能夠幫助科學進展。
(本文由 TechNews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