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9 日,蘋果不負眾望推出了全新 iPhone 6 和 iPad Pro。但除了新產品,最令人嚇一跳的大概是 Microsoft 竟然出席了蘋果發布會。自從 2006 年與 Intel 同時站台開始,蘋果與以前的死敵已開始和解,由與 IBM 緊密合作到這次邀請 Microsoft 站台,充分證明「生意沒有永遠敵人」的道理。
如果是老果迷,一定記得蘋果在 1984 年向「老大哥」拋鎚仔的廣告。當年蘋果標榜自己為要打倒「IBM 霸權」的勇者,而 80 年代蘋果的發表會幾乎都是在揶揄對手,由電腦廠商的 IBM 到處理器的 Intel,當然還有軟件和作業系統的 Microsoft。
不過自從經歷低谷,Steve Jobs 回朝讓蘋果重生,蘋果的死敵已不再是傳統的三巨頭,而今天的 Google 和 Samsung 了。由死敵變成可以站台的「合作伙伴」,背後其實說明了這四家公司都在轉變,尤其現在主戰場已變成「智能手機」和「雲端」,而不是「電腦」的事實。
蘋果:已經不是「電腦品牌」
蘋果在 2014 年最後一個季度創出了驚人的業績:營收達 746 億美元,凈利潤 180 億美元,這兩項數據均創出了單季業績紀錄。但如果細心留意,貢獻業績的最大來源已是 iPhone,iPhone 銷量不斷上升,但 iPad、iPod 等產品卻不斷下滑,而 Macbook 雖然也有增長但速度也遠遠追不上 iPhone。
在 746 億美元營收中,超過 68% 來自於 iPhone 的銷售,因此與其說今天的蘋果是一家「電腦品牌」,還不如說是「手機品牌」會更貼近現實。隨著 iPhone 銷量在蘋果業績中的比例增大,分析師預計 2015 年 iPhone 銷售額將佔總營業收入的比例仍繼續超過三分二。
據科技分析師 Charles Arthur 研究,全球僅只有三星的高階 Android 智能手機有錢賺,可賺到約 33 美元,但反觀蘋果卻每部 iPhone 手機淨賺 184.8 美元,盈利能力天差地別。當 iPhone 成為會生金蛋的鵝,蘋果重視 iPhone 也自然理所當然,因此死敵自然也轉移由 Google 和 Samsung 擔當。
反觀 Macbook 雖然仍有增長,但一直只能在消費市場增長,並不能打開最大、最賺錢的商務市場。而 iPad 雖然曾在商務市場有好成績,但近年銷售轉差,蘋果自然急欲打「強心針」,於是就有了跟 IBM 合作、讓 Microsoft 站台之舉。
蘋果 iPad 銷售成績差,尤其在教育市場輸給 Chromebook,很多人都認為缺乏鍵盤等輸入方式,不方便學生做文書處理是其中一個原因。就算 iPad Pro 配合 Keyboard 和 Apple Pencil,也只是解決輸入問題,而 Microsoft 就正為蘋果解決文書處理問題。
Surface Pro 在推出後能成功在商務市場「卡位」,正是因為贏在有筆有鍵盤的體驗。iPad 要重拾在商務市場的動力,最低限度不贏也不要輸,而 Microsoft 改變為「Mobile First. Cloud First.」策略後,也無妨讓 iPad 也支援 Office,因此才會出現 Microsoft Office 用戶端應用及服務部門副總裁 Kirk Koenigsbauer 在蘋果發表會上發言的戲劇性的一幕。
IBM:為雲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鋪路
雖然已出售 ThinkPad 業務多年,但 IBM 在商務市場的品牌影響力仍然巨大。Macbook 在設計行業以外的其他商務領域,難以普及的原因是缺乏商務應用的支援,即使已推出「AppleCare for Enterprise」,也說服不了大企業願意大量採購,結果在辦公室出現 Macbook 往往只因為 BYOD。
而蘋果與 IBM 的合作就同時想解決上述的兩大問題。IBM 將為商業客戶提供「採購蘋果裝置」的選擇,讓對 Mac 有興趣的企業客戶有一個能「保證提供足夠技術支援」的對象。客戶可向 IBM 訂購蘋果電腦和 iOS 裝置,員工亦保證可快捷安全地上網、使用電郵和下載應用程式。
而該服務亦加入了 Casper Suite ,協助客戶為 Mac 裝置作出設定。再加上 IBM 已跟蘋果合作共同開發 iOS 上的商業應用軟件,這對企業客戶而言都更放心,把 Mac 電腦作為業務流程中的工作系統,不需再擔心兼容、設定、管理等問題。
IBM 在過去數季的業績都不理想,因此從 IBM 的角度,與蘋果的合作也是新的機會。IBM 近年積極朝向雲端業務發展,不斷賣走硬件業務,改走軟件和服務的路線。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現在 IBM 最搶眼而又正面的消息,幾乎都跟 Watson 有關。
而跟蘋果的合作正好能解決蘋果在企業軟件開發能力的不足之餘,也讓 IBM 能接觸到真實使用者,有助取得更多的數據做分析。IBM 擁有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技術和雲服務,都能提供給蘋果以改善服務(試想像 Siri 提高到 Watson 的人工智慧),同時也保證 IBM 在消費者最前端市場能保有一席。
Microsoft:最重要消費者有用我們產品
接替 Steve Ballmer 上任 Microsoft 行政總裁的 Satya Nadella,上任不久就公布其「Mobile First. Cloud First.」的策略,公司全盤的戰略思考也看到有很明顯的改變。眾所周知,Windows 和 Office 軟件都是為 Microsoft 貢獻最多收入的產品,但 Satya Nadella 上任不久就宣布讓 Office 可在 iPad 上使用,而今次蘋果發表會上更是以這做賣點。
在 Steve Ballmer 年代,Microsoft 抓很緊不讓 Office 走出 Windows 以外的範圍,以維持「用 Office 就要用 Windows」這種共生關係。但事實證明這方法無效,由 Open Office 到 Google Doc,愈來愈多 Office 的代用品出現,而 iPad 推出之時在商務領域的極速增長,都為 Office 和 Windows 兩者帶來極大的壓力。
而 Satya Nadella 上場後便一改作風,「Mobile First. Cloud First.」代表放棄之前的綑綁策略,訊息就是「總之你有用 Microsoft 產品就可以」。既然消費者想在 iPad 上使用 Office,那就讓他們用好了,如果市場上出現有力的代替品,那 Microsoft 勢將更難重奪回這市場。
對 Microsoft 而言,Surface 並非最關心的商品,雖然它最能滿足 Microsoft 在作業系統、雲端和流動裝置市場的完整策略,但更大意義其實在於其實驗性。而事實上當連 iPad Pro 都在「借鑑」Surface 的構思,就證明 Surface 的方向是正確的。
Microsoft 現在的目標是「無處不在」,在 Windows 能見到 Office,在 iOS 和 Android 也可見到,若再加上雲端的 Office 365,確實已做到「無處不在」的目標。當連最旗艦產品的 Windows 10 也能免費升級,就可見 Microsoft 已開始把業務重心改變往雲業務等領域。
例如讓不同平台的 Office 都支援儲存、讀取、編輯在 Microsoft OneDrive 上的文件,就能慢慢養成使用者採用 Microsoft 雲端服務的習慣。雲服務根本不存在「盜版」的問題,而且能每月貢獻訂購收入,接入雲服務的途徑是否 Microsoft 產品已不再重要:只要你有在用 Microsoft 的服務就好。
見證時代的眼淚?
俗語云:商場沒有永遠敵人。由 Intel 到 IBM 再到今天的Microsoft 為蘋果發表會站台,蘋果在 80 年代結下的樑子都消解了七七八八。而這種轉變其實充分反映了幾家傳統 IT 公司也經歷著大改變,以應對科技發展和年輕 IT 公司的挑戰。不知十年後又會變成何種局面?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