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八大說話壞習慣 圓滑辭令其實不難

IT 人經常給人「不善言詞」的印象。也許有人覺得「演說」這個名詞與自己相距甚遠。「我又不是公司的發言人,也不是銷售員,更不是公關,為何要學演說?」,但其實懂得圓滑辭令,對你在職場上的發展有很多看不見的好處。

IT 人經常給人「不善言詞」的印象。也許有人覺得「演說」這個名詞與自己相距甚遠。「我又不是公司的發言人,也不是銷售員,更不是公關,為何要學演說?」,但其實懂得圓滑辭令,對你在職場上的發展有很多看不見的好處。

 

詞不達意易招誤會

其實演說只是個概念,即使毋須經常面對人群說話,至少也有機會參與會議、小組討論,最低限度也會與同事、夥伴或客戶溝通、對話。有時候,會否發覺自己詞不達意,或容易被他人誤會。明明真心真意,卻被人以為自己虛偽;明明沒有壞意,卻被人誤指粗魯無禮?

多年來我曾為不少商業人士訓練口才,發現學員經常存有一個誤解:只管學習如何說得出色,卻忘記克服演說障礙。比方說,有很多同學會問我,怎樣可以使自己的講話更有文采、更有台型、更吸引迷人等。然而當我們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錯誤,即使如何精心鋪排自己的演說,用字遣詞如何精煉,也會對演說打折扣:

 

(1) 一言堂:

有人以為滔滔不絕、咄咄逼人就是自信和專業的表現。其實對話是雙向的過程,有放也有收,發言之餘也要聆聽。即使明知自己的論點十分有力,也要耐心聽取別人的觀點,達致溝通上的平衡。這樣既可讓對方更有興趣與你交談,也可以別人的觀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

 

(2) 你有你說,我有我聽:

說話是雙向的過程,說了出口,還要聽得入耳。所以說話的焦點永遠要放在「你」而不在「我」,即是要設身處地為觀眾而說話。有很多人就是過於自我中心,或只管說出自己想講的話,卻忽略了觀眾的感受,以致離題萬丈,未能打動聽眾。

 

(3) 自封後路:

命令式的說話最易惹人反感,但人們卻經常不自覺犯上這個錯。例如:「天氣這麼冷,當然是要去打邊爐啦!」、「這個設計太差了,客戶一定不會收貨。」說話的人也許沒有惡意,只想憑經驗使事情可以辦得更好,卻不知道聽說話的人有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產生反駁和反擊的心態。

假如把命令或陳述句改為問題,情況就不同了。例如「天氣這麼冷,不如我們去打邊爐好不好啊?」、「這個設計是否可以再好些?這樣會更使讓客戶接受。你認為如何?」換個語氣,感覺完全不同。

 

(4) 溝通脫軌:

公開演說時有人會向觀眾打招呼或發問,這都是打開話題、取得聯繫的好方法。也有人喜歡先說些與現場環境、時局或社會潮流有關的話題,先取得觀眾的共鳴和引起對方興趣。有了溝通,往後的演說就更能打動觀眾。最差的做法是一開始就只管說說說,望也不望觀眾,也不留意觀眾的神情變化,更遑論保持友善的眼神接觸。

 

(5) 能量耗盡:

說話不僅著重言詞,同樣重要是整體感覺。香港人工作繁忙,很容易在精神透支的狀態下演說,往往不自覺給予別人沒精打彩、能量不足的感覺,因而影響了聽觀接收訊息的效果,也有可能誤會講者不重視這個場合,甚至漠不關心。所以對群眾說話時切記「醒神」!踏上了演說台,就要百分百關注,全神貫注,悉力以赴。

 

(6) 以偏概全:

演掌握話題與選擇內容時應以大眾興趣為依歸,別只顧小圈子的興趣,忽略其他人的存在。最常見的演說內容是:「以下一段話是特別說給一位朋友聽的,希望他留意內容。」看似有目的,看似有意義,但卻叫大部分觀眾摸不著頭腦。何不大方說出是什麼朋友、為何要說給他聽,此話對大眾又有何價值。

 

(7) 只說不「演」:

「演說」一詞包含了「演」和「說」。「演」是演繹的意思,除了用口,還要用心。真心真意的話,即使未經雕琢和修飾,也可以很動人。假如只說出內容而缺乏真心,與報幕員又有什麼分別?

 

(8) 欠缺同理心:

批評與指責,誰願意聽?特別當說話的人自命不凡、高高在上,就更難服眾。要說服別人,首先要懂得設身處地,體諒對方的處境和引起對方的共鳴,也就是要「對口型」,英文就是 Speak the same language。上司指責下屬時,不妨嘗試用這種方式:「這份建議書可以做得更好的。我初入行時也碰到這些難題,經驗可以改變一切,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不要灰心,再努力一定得!」

 

在此分享小小意見,希望幫到大家。下次當眾說話或與人溝通時,緊記真心真意,說出真我。

 

作者:黃文漢(Andy Wong)
湦路傳訊首席策略顧問及資深培訓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