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本周發表一項重大研究,揭示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具備能力取代美國約 11.7% 的勞動人口,涉及工資總額高達 1.2 萬億美元(約港幣 9.36 萬億元)。衝擊範圍涵蓋金融、醫療保健及專業服務等核心行業。研究採用名為「Iceberg Index」的勞動力模擬工具,透過分析 1.51 億名美國工人的技能與工作內容,精確評估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潛在影響,並為決策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預警機制。
「數碼孿生」技術剖析勞動市場隱藏風險
Iceberg Index 由 MIT 與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聯合開發,後者為美國能源部旗下的研究中心,擁有全球頂尖的 Frontier 超級電腦,為大規模模擬運算提供強大支援。研究團隊的共同負責人、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總監 Prasanna Balaprakash 形容這項工具是「為美國勞動市場創建的數碼孿生系統」,能夠在現實經濟出現變化之前,率先揭示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工作任務、技能需求及勞動力流動。
Iceberg Index 將 1.51 億名工人視為獨立的模擬單元,每位工人均被標註技能、工作任務、職業類別及地理位置等資料。研究團隊在 3,000 個縣份內追蹤超過 32,000 種技能及 923 種職業,並評估現有人工智能系統能否執行這些技能。研究結果顯示,科技、電腦運算及資訊科技領域的裁員與職位調整,僅佔總工資風險敞口的 2.2%,約為 2,110 億美元(約港幣 1.65 萬億元)。這部分僅屬「冰山一角」,是公眾較易察覺的變化。冰山下方隱藏著更龐大的風險,包括人力資源、物流、財務及行政等範疇的常規職能,這些領域往往被傳統自動化預測所忽略。
挑戰「沿海科技中心獨受影響」的固有假設
過往論述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風險,主要集中於加州矽谷或紐約等沿海科技重鎮。Iceberg Index 的模擬結果推翻這種觀點,證明受影響的職業遍布全美 50 個州,包括內陸及鄉郊地區。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及田納西州等「鏽帶」州份,雖然在單純計算科技行業時風險值偏低,但當納入金融分析、行政協調及專業服務等認知型工作後,Iceberg Index 數值便大幅攀升。這種地理分布的廣泛性,意味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影響並非局限於特定區域,而是一項全國性的結構變革。
為填補這項資訊空白,研究團隊建立了互動式模擬環境,讓各州政府能夠試驗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包括調配勞動力發展資金、修改培訓計劃,以及探索科技應用變化如何影響本地就業率及生產總值。研究報告指出,Iceberg Index 助決策者及企業領袖識別風險熱點、確定培訓及基礎設施投資的優先次序,並在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實施政策之前,預先測試各種干預措施的效果。
美國多州率先採用模擬工具制定政策
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及猶他州已與研究團隊合作,利用各自的勞動數據驗證模型準確性,並開始以此平台制定政策方案。田納西州率先行動,於本月發布的官方《AI Workforce Action Plan》中引用 Iceberg Index 的研究成果。猶他州領導層正準備發表基於 Iceberg 模型分析的同類報告。
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 DeAndrea Salvador 與 MIT 團隊緊密合作,她表示這項研究最吸引之處,在於能夠呈現傳統工具無法捕捉的影響。Salvador 指出其中一項最實用的功能,是能夠深入至縣級甚至人口普查區塊的細緻數據,分析某一地區現有的技能分布、這些技能被自動化或增強的可能性,以及這對該區域生產總值和就業狀況的潛在影響。這種模擬工作在各州紛紛成立重疊的人工智能工作小組時尤其寶貴。
Balaprakash 兼任田納西州人工智能顧問委員會成員,他已向州長團隊及州 AI 總監分享針對該州的研究發現。他指出田納西州的核心產業包括醫療保健、核能、製造業及運輸業,這些行業仍高度依賴實體勞動,因此對純數碼自動化具備一定抵禦能力。關鍵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機械人技術及人工智能助手等新科技來強化這些產業,而非掏空其價值。
入門級職位面臨最嚴峻衝擊
MIT 的研究結果與其他機構的數據相互印證,均顯示入門級職位正承受人工智能衝擊的最大壓力。勞動市場研究機構 Revelio Labs 的分析顯示,自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中,美國入門級職位的招聘廣告數量下跌約 35%,人工智能是主要推動因素之一。Stanford University 於 8 月發表的研究更揭示,在會計、軟件開發及客戶服務等「AI 暴露度」較高的職業中,22 至 25 歲年輕工人的就業率自 2022 年以來下降了 13%。較資深員工在同一領域的就業情況則保持穩定甚至有所改善。
風險投資公司 SignalFire 的研究發現,2019 年至 2024 年間,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及成熟初創企業對畢業不足一年的新人招聘量下跌了 50%,跌幅在銷售、市場推廣、工程、人力資源、營運、設計、財務及法律等各核心業務功能中保持一致。SignalFire 研究主管 Asher Bantock 表示,這一數據準確反映了該經驗類別在研究時段內的招聘變化幅度。該公司人才合夥人 Heather Doshay 提醒,清晰入職門檻的消失,除了縮減應屆畢業生的機會,更重塑了企業內部培養人才的方式。
World Economic Forum 的《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亦顯示,40% 的僱主預計會在人工智能能夠自動化執行任務的領域縮減人手。全球 42% 的僱主預計 2025 年至 2030 年間人才供應將會下降。報告預測,科技整體上將成為勞動市場最具顛覆性的力量,人工智能及資訊處理技術預計將創造 1,100 萬個職位,但同時淘汰 900 萬個職位,淨增長約 200 萬個。
企業應對策略:從被動裁員轉向主動轉型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結構性變革,企業需要採取策略性應對措施,而非單純視之為削減成本的機會。World Economic Forum 對 1,010 名高管的全球調查顯示,92% 受訪者表示企業已出現高達 20% 的人力過剩情況。預計至 2028 年,近半數領袖預計過剩比例將超過 30%,顯示結構性轉變正在加速。面臨最大風險的職能包括客戶服務、後勤運作、交易型財務及行政角色。同時,94% 的領袖表示在人工智能相關關鍵職位方面面臨人才短缺,約三分之一報告短缺幅度達 40% 至 60%。新增需求集中於 AI 管治、提示工程、智能代理工作流程設計及人機協作專家等範疇。
McKinsey 的研究指出,92% 的企業計劃在未來 3 年增加人工智能投資,但僅 1% 的領袖認為其企業在部署層面已達「成熟」階段,即人工智能已全面融入工作流程並產生實質業務成果。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的報告顯示,超過 60% 的高管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將顛覆企業設計客戶及員工體驗的方式,而高管預計約 40% 的員工需要在未來 3 年內進行技能重塑。
具前瞻性的企業正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將勞動力規劃納入人工智能路線圖(目前僅 46% 的企業做到這一點)、運用人工智能驅動的人才市場平台為員工配對新機會、轉向兼職或自由工作者等彈性模式,以及優先培訓員工掌握數據素養、批判性思維、策略分析及情緒智能等人工智能較難取代的能力。ServiceNow 全球人才高級副總裁 Sarah Tilley 表示,企業正面臨抉擇:「以削減成本為名裁減職位以獲取短期收益,還是採取以人為本的方針?」ServiceNow 選擇後者,認為以人工智能為藉口減少招聘,長遠而言將損害企業發展。
人機協作模式重新定義工作內涵
研究人員強調,Iceberg Index 並非預測具體裁員時間或地點的工具,而是以技能為中心的快照,展示現有人工智能系統的能力,並為決策者提供結構化方法,在投入資金及立法之前探索各種假設情境。人工智能對不同職業的影響方式各異:在某些情況下,人工智能可以增強人類工作能力;在另一些情況下,則帶來更根本性的轉變。
以護理工作為例,人工智能可以簡化文書處理流程,讓護士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對於技能有限的軟件工程師而言,人工智能能夠快速準確地生成程式碼,迫使他們轉移工作重心。研究報告指出:「金融分析師不會消失,但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在檔案處理及常規分析工作的相當部分展現能力。這將重塑職位結構及哪些技能仍有需求,但未必會減少總人數。」
BCG 的研究顯示,科技行業工人作為最接近人工智能變革的群體,其工作演變可作為其他職能變化的範本。隨著企業從採用工具階段發展至智能代理主導的編排階段(即自主人工智能代理在人類監督下處理複雜的端到端任務),工作正在被重新定義:人工智能接管執行層面,讓人類團隊專注於策略、設計及監督。
未來趨勢與結語
Iceberg Index 的出現,標誌著勞動市場分析進入新階段。傳統指標如失業率、收入及生產總值,僅能在變化發生後反映結果,而 Iceberg Index 則能在人工智能應用結晶之前,預先識別人工智能能力與人類技能的重疊之處。研究顯示,傳統經濟指標僅能解釋這種技能導向變異的不足 5%,突顯了新指標的必要性。
研究團隊將 Iceberg Index 定位為「沙盒」工具,讓各州能夠為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影響做好準備。DeAndrea Salvador 表示,這項工具的價值在於「讓人們能夠開始嘗試不同情境」。對企業而言,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競爭力,取決於是否將人工智能視為單純的成本削減工具,還是提升員工能力、創造價值的策略槓桿。投資於員工技能轉型、設計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體驗,並建立重視適應性、透明度及信任的企業文化,將成為區分領先者與落後者的關鍵因素。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革已經展開,企業及決策者需要主動應對,而非被動等待衝擊到來。
來源: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