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 AI 人才爭奪戰:NVIDIA 承諾零裁員背後的產業變革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宣示推動全員 AI 化並承諾零裁員,反觀 Meta 與 Google 將 AI 技能納入績效考核。本文深入分析科技巨頭的人才策略變革,探討 AI 如何由削減成本工具轉型為生產力增長引擎,以及對未來職場生態的深遠影響。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在 2025 年 11 月的全體員工大會上明確宣示,將全力推動員工使用 AI 工具,同時承諾不會因 AI 應用導致任何裁員。此聲明打破科技界普遍存在的「AI 取代論」焦慮,NVIDIA 上季新增數千名員工,目前仍有約 1 萬個職缺待補,總部停車位甚至因此變得緊張。黃仁勳在會議中直言批評部分管理層限制 AI 使用的做法是「瘋狂行為」,強調 AI 是提升生產力的關鍵,而非威脅。

NVIDIA 逆市擴張:從 2.96 萬到 3.6 萬人的成長軌跡

NVIDIA 員工規模由 2024 財年結束時的 29,600 人,增至 2025 財年的 36,000 人,年增長率達 21.6%。這項擴張與公司營收表現高度相關:2025 財年營收達 1,305 億美元(約港幣 1 兆 179 億元),按年增長 114%,當中 AI 與數據中心業務是核心驅動力。黃仁勳在會議中透露,公司已於台北和上海設立新辦公室,並在美國興建兩座新設施。根據第三方數據,NVIDIA 在 2025 年發布超過 3,000 個職缺,涵蓋工程、營運與創意部門,11 月更攀升至 4,000 個活躍職位,創 3 年新高。數據證明,AI 技術發展不但未減少就業機會,反而催生大量高技能崗位需求。值得留意的是,黃仁勳強調招聘速度需與新員工融合能力同步,顯示公司重視組織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矽谷新標準:AI 技能由加分項變為必考題

Meta 於 2025 年 11 月宣布,從 2026 年起將「AI 驅動影響力」納入績效評估核心指標,員工需展示如何運用 AI 提升個人產出或建構團隊工具。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Janelle Gale 在內部備忘錄中表示:「當我們邁向 AI 原生未來,期望能認可那些協助我們更快抵達目標的人才」。Microsoft 高層於 2025 年 6 月明確告知管理層:「使用 AI 不再是選項」,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也強調 AI 對於領導 AI 競賽的必要性。根據 Dice 就業報告,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國 50% 的科技職缺要求具備 AI 技能,較 2024 年 9 月激增 98%。這轉變反映出產業共識:AI 不是取代人力的工具,而是衡量員工價值的新維度。PwC 2025 年全球 AI 就業晴雨表顯示,AI 高度暴露產業(如金融服務、軟件出版)的生產力增長從 2018 至 2022 年的 7% 飆升至 2018 至 2024 年的 27%,而 AI 低度暴露產業則從 10% 降至 9%。

恐懼與現實的落差:AI 正在創造而非消滅職位

雖則 41% 全球僱主計劃在未來 5 年因 AI 自動化縮減人力,實際數據卻呈現更複雜圖景。PwC 研究發現,自 2022 年生成式 AI 普及以來,AI 高暴露產業的每位員工營收增長達 3 倍,薪資增速則快 2 倍。對於「AI 會否取代我的工作」這問題,黃仁勳在 2025 年 5 月 Milken 會議上給出明確答案:「你不會輸給 AI,但會輸給懂得使用 AI 的人」。Boston Consulting Group 調查顯示,經歷全面 AI 驅動重組的企業員工對職業安全的擔憂(46%)高於低度 AI 化公司(34%),領導層的焦慮(43%)更超過基層員工(36%)。這種焦慮並非無根據:2025 年科技業已發生 342 宗裁員事件,影響 77,999 人,平均每天 491 人失業。然而 EY 2025 年工作重塑調查指出,當企業有效部署 AI 並配合完善培訓(每年超過 81 小時 AI 培訓的員工平均每週節省 14 小時),可釋放高達 40% 額外生產力。關鍵在於企業是否願意投資員工技能升級,而非僅將 AI 視為削減成本手段。

從工業革命到 AI 革命:工作模式的百年演進

回顧歷史,每次工業革命都重塑勞動市場結構。黃仁勳指出,現代資本主義將 7 日工作制演變為 5 日制,AI 時代可能催生 4 日工作週,「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社會行為的改變」。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 2027 年科技驅動將創造 1,100 萬個新職位,同時淘汰 900 萬個崗位,淨增 200 萬個科技相關工作。然而這波轉型速度前所未見:AI 高暴露職業的技能需求變化速度較去年加快 66%(去年為 25%)。值得關注的是,NVIDIA 行政總裁認為真正 AI 受益者可能不是辦公室職員,而是電工、水管工和木匠等技術工人。他預測 AI 數據中心建設將帶來「每年增倍再增倍」的持續增長,技術工種將出現數十萬人需求缺口。這呼應 Thomson Reuters 2024 年調查結果:77% 專業人士認為 AI 將在 5 年內對其職業產生高度或革命性影響,較 2023 年的 67% 顯著上升。

企業決策的十字路口:效率工具還是增長引擎

科技巨頭推動 AI 全員化的背後,是對 AI 定位的根本性選擇。Meta 已將 AI 整合至招聘流程,允許候選人在編寫程式面試中使用 AI 工具,並推出內部激勵計劃,鼓勵員工透過 Metamate 或 Google Gemini 等 AI 助理撰寫績效評估。這種做法與傳統「AI 作為成本削減工具」的思維截然不同。EY 全球調查發現,65% 高層認為 AI 和預測分析將是 2025 年增長關鍵驅動力,53% 報告顯著生產力提升,50% 指出構思與內容生產速度加快。更激進的是,44% 的 C 級高層願意根據 AI 洞察推翻自己的決策,38% 願意完全授權 AI 工具做決定。對於員工而言,挑戰在於技能更新速度:McKinsey 預測到 2030 年,70% 工作技能將發生改變,30% 工作時數可能被自動化。NVIDIA 的做法提供一種可能路徑——將 AI 視為員工賦能工具,而非替代方案,透過持續培訓與文化建設,讓組織在技術躍遷中保持人力資本價值。

未來職場的新常態:適應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NVIDIA 的「零裁員承諾」與全面 AI 化策略,揭示未來企業競爭新維度:不是選擇人或 AI,而是建構人機協作最佳模式。對於個人而言,這意味著終身學習不再是口號,而是職業生存必要條件——當 AI 高暴露職業的技能需求變化速度比低暴露職業快 66% 時,靜態技能組合將迅速貶值。對於企業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平衡自動化效率與員工發展投資:EY 數據顯示,提供充足 AI 培訓(每年 81 小時以上)的公司可獲得每週 14 小時生產力提升,遠超行業中位數。一個關鍵問題浮現:當 50% 科技職缺要求 AI 技能、Meta 將 AI 使用納入考核、NVIDIA 仍需 1 萬名員工時,下一個十年的「就業能力」將如何定義?答案或許在於:不是掌握 AI 技術細節,而是理解如何讓 AI 成為放大個人獨特價值的槓桿。

資料來源:
Fortune
Business Insider
Forbes
PwC
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