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最新分析報告顯示,OpenAI 在 2030 年前可能需要籌集至少 2,070 億美元(約港幣 1.61 萬億元)新資金,方能應付其龐大雲端運算租賃開支。這家人工智能巨頭近月接連與 Microsoft 及 Amazon 簽訂合共近 2,880 億美元(約港幣 2.25 萬億元)雲端服務合約,令市場質疑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以及整個 AI 產業是否正步入過度投資的泡沫風險。
滙豐建立收入預測模型 揭示資金缺口規模
滙豐美國軟件及服務團隊近日更新 OpenAI 財務模型,將該公司於 10 月底公佈與 Microsoft 簽訂的 2,500 億美元(約港幣 1.95 萬億元)Azure 雲端服務合約,以及相隔不足 1 周後與 Amazon 達成的 380 億美元(約港幣 2,964 億元)雲端運算協議納入計算。這兩項交易為 OpenAI 增添 4 吉瓦(GW)運算能力,令其已簽約總運算容量達到 36 吉瓦。
滙豐分析師 Nicolas Cote Colisson 在報告指出,根據累計合約價值高達 1.8 萬億美元(約港幣 14.04 萬億元)推算,OpenAI 每年數據中心租賃費用將達約 6,200 億美元(約港幣 4.84 萬億元),惟預計到本世紀末,僅約 3 分之 1 已簽約運算能力會正式投入運作。
為評估 OpenAI 還款能力,滙豐團隊建立一套收入預測模型。該模型假設 OpenAI 用戶數量將按 S 曲線增長,到 2030 年達到 30 億人,相當於中國以外全球成年人口 44%。這個預測數字遠高於 OpenAI 上月估計約 8 億用戶。滙豐認為大型語言模型(LLM)訂閱服務最終將如 Microsoft 365 般普及,並預測到 2030 年 OpenAI 用戶中將有 10% 成為付費用戶,較目前約 5% 比例倍增。
收入增長難追開支膨脹 營運持續錄得虧損
滙豐分析結果顯示,OpenAI 收入增長雖然強勁,但成本增長同樣驚人,意味該公司預計將持續補貼用戶至下個 10 年。根據報告,OpenAI 由現時至 2030 年累計租賃成本將達 7,920 億美元(約港幣 6.18 萬億元),到 2033 年更會升至 1.4 萬億美元(約港幣 10.92 萬億元)。這個預測與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此前提出的 8 年開支指引吻合。
報告估計 OpenAI 到 2030 年累計自由現金流約為 2,820 億美元(約港幣 2.2 萬億元),而 Nvidia 承諾注資及 AMD 股份出售可帶來額外 260 億美元(約港幣 2,028 億元)。滙豐亦將 OpenAI 尚未動用的 240 億美元(約港幣 1,872 億元)債務及股權融資額度,以及截至 2025 年年中 175 億美元(約港幣 1,365 億元)可用流動資金計算在內。將所有資金來源與預期開支相抵後,滙豐得出 2,070 億美元資金缺口,並額外加入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作為安全緩衝。
OpenAI 目前收入狀況同樣令人關注。有報道指出,該公司在 2025 年首 7 個月年化收入已達 120 億美元(約港幣 936 億元),較 2024 年同期倍增,每月收入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全球每周活躍用戶達 7 億人。OpenAI 亦將 2025 年現金消耗預測上調至約 80 億美元(約港幣 624 億元),較年初預測增加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
數據指,OpenAI 約 70% 經常性收入來自 ChatGPT 訂閱服務,但在其 8 億用戶中僅 5% 為付費用戶。這意味該公司目前虧損約為收入 3 倍,反映其商業模式高度依賴持續融資。
Microsoft 與 OpenAI 重新議定合作條款 估值達 5,000 億美元
OpenAI 與 Microsoft 於 10 月底宣佈重組雙方合作關係,這項協議為 OpenAI 帶來重大變化。Microsoft 支援 OpenAI 董事會將公司轉型為公共利益企業(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並完成資本重組。重組後 Microsoft 在 OpenAI Group PBC 持有價值約 1,350 億美元(約港幣 1.05 萬億元)股份,按完全攤薄基準計算約佔 27%,涵蓋所有持股人包括員工、投資者及 OpenAI Foundation。
這項協議移除 OpenAI 自 2019 年與 Microsoft 簽訂合作協議以來,在融資及業務發展上的主要限制。根據原有協議,Microsoft 對 OpenAI 大部分工作擁有權益以換取昂貴雲端運算服務。隨著 ChatGPT 服務爆發式增長,這些限制成為兩家公司之間緊張來源。
新協議關鍵變化包括:OpenAI 已承諾向 Microsoft 購買額外 2,500 億美元 Azure 服務,而 Microsoft 將不再擁有作為 OpenAI 運算供應商優先權。OpenAI 現可向美國政府國家安全客戶提供 API 存取,不受雲端供應商限制。OpenAI 亦可與第三方共同開發部分產品,而與第三方開發的 API 產品仍將獨家在 Azure 上提供。
Microsoft 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表示,該協議保留推動這項成功合作關鍵元素,即 OpenAI 仍是 Microsoft 前沿模型合作夥伴,而 Microsoft 繼續擁有獨家知識產權及 Azure API 獨家權,直至達成通用人工智能(AGI)為止。
OpenAI 採取多雲端策略 減少對單一供應商依賴
OpenAI 與 Amazon Web Services(AWS)於 11 月初簽訂 380 億美元 7 年期協議,標誌著該公司正式結束對 Microsoft Azure 獨家依賴。根據協議,OpenAI 將即時在 AWS 上運行大規模訓練及推理作業,獲得數十萬顆 Nvidia GPU 使用權,這些 GPU 運行於 Amazon EC2 UltraServers 上,並有能力在未來數年擴展至數千萬顆 CPU。
Sam Altman 表示擴展前沿 AI 需要大規模且可靠運算能力,與 AWS 合作強化了支援這個新時代的廣泛運算生態系統。AWS 行政總裁 Matt Garman 則指出 AWS 在規模及成熟度方面能為 AI 基建提供獨特支援。
這項多雲端策略反映 AI 開發商日益傾向分散投資,以平衡成本、專用晶片存取及平台穩定性。OpenAI 已與 CoreWeave、Oracle、Google Cloud 等雲端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而 AWS 現已成為其最大次級合作夥伴。
Stargate 項目 5,000 億美元 AI 基建豪賭
OpenAI 資金需求與其參與的 Stargate 項目密切相關。這個於 2025 年 1 月由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宣佈的合資企業,計劃在 4 年內投資高達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萬億元)在美國建設 AI 基建,初期投資為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
Stargate 初始股權投資者包括 SoftBank、OpenAI、Oracle 及阿布扎比投資基金 MGX。SoftBank 與 OpenAI 為主要合作夥伴,前者負責財務責任,後者負責營運責任,由 SoftBank 行政總裁孫正義出任主席。主要技術合作夥伴包括 Arm、Microsoft、Nvidia、Oracle 及 OpenAI。
截至 2025 年 9 月,OpenAI、Oracle 及 SoftBank 宣佈在 Stargate 項目下增設 5 個新數據中心選址,分別位於德州 Shackelford 縣、新墨西哥州 Doña Ana 縣、俄亥俄州 Lordstown、德州 Milam 縣及一個尚未公開之中西部選址。這使 Stargate 規劃容量接近 7 吉瓦,未來 3 年投資額超過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OpenAI 表示這使其有望在 2025 年底前提前完成 5,000 億美元、10 吉瓦承諾。
德州 Abilene 旗艦數據中心已經啟用,運行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及 Nvidia 晶片機架。OpenAI 財務總監 Sarah Friar 向 CNBC 透露,該公司今年將產生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收入,並計劃利用自身現金流及債務融資支付建設費用。
Stargate 項目同時面對質疑。xAI 行政總裁 Elon Musk 曾公開表示該項目缺乏資金支援其承諾投資水平,指 SoftBank 僅確保不足 100 億美元資金。Sam Altman 對此予以否認。據報道,截至 2025 年 8 月該項目尚未正式啟動,亦未籌集到足夠資金以達成 5,000 億美元初始預算,原因包括市場不確定性、美國貿易政策及 AI 硬件估值變動。
Anthropic 獲 Microsoft 及 Nvidia 巨額投資 AI 產業整合加速
OpenAI 主要競爭對手 Anthropic 亦於 11 月中旬獲得重大投資。Microsoft 及 Nvidia 宣佈與 Anthropic 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Anthropic 將在 Microsoft Azure 上擴展其 Claude AI 模型,由 Nvidia 提供算力支援。
根據協議,Anthropic 承諾購買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Azure 運算容量,並簽約額外高達 1 吉瓦運算能力。Nvidia 及 Microsoft 則分別承諾向 Anthropic 投資最多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及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這項投資使 Anthropic 估值升至約 3,500 億美元(約港幣 2.73 萬億元),較 9 月時 1,830 億美元(約港幣 1.43 萬億元)大幅上升。
Anthropic 亦將與 Nvidia 合作進行晶片及模型設計改良,並承諾使用高達 1 吉瓦 Nvidia Grace Blackwell 及 Vera Rubin 系統運算能力。業界估計 1 吉瓦 AI 運算能力成本介乎 200 億至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至 1,950 億元)。
DA Davidson 分析師 Gil Luria 指出這項合作主要特點是減少 AI 經濟對 OpenAI 依賴。Microsoft 決定不再依賴單一前沿模型公司,而 Nvidia 此前亦在一定程度上依賴 OpenAI 成功,現正協助創造更廣泛需求。
AI 基建支出與收入不符 泡沫風險浮現
滙豐行政總裁 Georges Elhedery 在香港舉行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警告,AI 投資與收入之間存在不匹配。他指出 AI 所需運算能力雖然不可或缺,但目前收入狀況可能無法支撐如此龐大支出。
根據 Morgan Stanley 估計,未來 5 年全球數據中心容量將增長 6 倍,到 2028 年底數據中心及其硬件成本將達 3 萬億美元(約港幣 23.4 萬億元)。科技巨頭 Alphabet、Meta、Microsoft 及 Amazon 今年資本開支預計合共超過 3,800 億美元(約港幣 2.96 萬億元)。
General Atlantic 行政總裁 William Ford 警告,AI 領域初期可能出現資本錯配、價值破壞、估值過高及非理性繁榮等問題,目前亦難以分辨贏家與輸家。
eMarketer 分析師 Jacob Bourne 指出這些投資反映 AI 產業正圍繞少數關鍵參與者進行整合。部分商界領袖亦注意到這種循環交易模式,即一方支撐另一方收入,令泡沫風險增加。
企業應對策略與未來展望
對於企業而言 AI 基建競賽帶來明確訊息:AI 運算能力正成為稀缺全球商品,長期運算合約開始類似製造業或能源業採購模式,企業需要提前鎖定稀缺資源。多雲端中立策略可減少對單一供應商依賴,正如分散採購可降低單一供應商風險。
滙豐分析亦提出一些可能改變局面變數。每增加 5 億用戶可為 OpenAI 帶來約 360 億美元(約港幣 2,808 億元)累計收入;若付費用戶比例提升至 20%,則可在同期帶來額外 1,940 億美元(約港幣 1.51 萬億元)收入。滙豐亦對 LLM 支出及運算成本進行類似敏感度分析,但並未將 OpenAI 可能突破 AGI 情況納入模型。
滙豐團隊對 AI 概念整體持非常樂觀態度,認為 AI 將滲透每個生產流程及每個垂直領域,在全球層面具有巨大生產力提升潛力。報告指出部分 AI 資產可能被高估,部分亦可能被低估,但最終在超過 110 萬億美元全球 GDP 基礎上,即使只有數個基點經濟增長(由生產力推動),也可能使目前看似不合理的資本開支相形見絀。
若收入增長未能超出預期而潛在投資者變得謹慎,OpenAI 將需要作出艱難決定。滙豐認為鑒於 AI LLM、雲端及晶片公司之間錯綜複雜關係,至少較大型參與者可能會展現一定程度靈活性:減少容量總比面對流動性危機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