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Token免費送!阿里雲押注香港AI市場劍指雲端霸主地位

阿里雲宣佈推出「100 萬 Token 計劃」及與應科院合作,降低香港企業 AI 轉型門檻。本文分析雲端市場轉型趨勢及企業在合規、成本與人才佈局上的考量。



阿里雲於 2025 年 11 月 26 日年度香港峰會宣佈推出「100 萬 Token 計劃」,為新註冊企業提供三個月免費 AI 模型使用額度,同時在本地部署生成式 AI 開發平台 Model Studio,並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聯合實驗室。連串動作標誌雲端服務供應商正從基礎設施提供者轉型為 AI 應用推動者,香港企業在 AI 轉型選擇與成本考量將面臨新局面。值得關注是,阿里雲目前在香港服務逾 5 萬家客戶,業務收入持續保持雙位數增長,連續 5 年在香港 IaaS 市場保持領導地位。

降低試錯成本:企業 AI 轉型的現實考量

對大多數香港企業管理層而言,採用 AI 技術最大顧慮並非技術本身,而是投資回報不確定性。「100 萬 Token 計劃」實際提供低成本試驗機會,企業可在三個月內測試智能客服、知識庫問答、銷售培訓系統等應用場景,評估 AI 能否切實解決業務痛點。這種「先試用後決定」模式,降低企業在 AI 投資初期財務風險。

從行業應用案例觀察,中國銀河國際已基於阿里雲平台開發智能體系統,覆蓋財務、合規、營運、投研等多個部門,據稱處理合規文件時間縮短 70%。培力集團運用 AI 分析中醫診療筆記等非結構化數據,提升診療效率。案例共通點在於:AI 並非取代人力,而是處理重複性、數據密集型工作,讓專業人員聚焦判斷與決策。

然而企業管理層需意識到,免費試用期結束後持續成本、系統整合複雜度、員工培訓投入等隱性成本。市場上 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 等供應商均提供類似 AI 服務,企業應根據現有 IT 架構、數據合規要求及預算規模作綜合評估。

數據主權與合規性:受監管行業的核心關切

對於金融、醫療、公共服務等受嚴格監管行業,數據存放位置與安全控制權是採用 AI 前提條件。阿里雲針對這類需求推出 Model Studio Exclusive 方案,支援企業在私有雲或混合雲環境中部署 AI 系統,確保敏感數據不離開企業控制範圍。這回應監管機構對客戶資料保護、交易記錄留痕等要求。

香港金融管理局與數碼港推出生成式 AI 沙盒計劃,正是為金融機構提供受監管測試環境。阿里雲與富邦銀行(香港)合作探索 AI 客服助手,從超過 40 個提案中脫穎而出進入 15 強。這類官方背書試點項目,為其他機構提供可參考合規實踐路徑。

值得注意是,華懋集團採用阿里雲方案遷移其物業管理系統(涵蓋 ERP、企業網站及電商平台),顯示即使傳統行業,雲端化與 AI 應用正成為提升營運效率必經之路。管理層需思考問題是:當競爭對手開始運用 AI 改良成本結構與客戶體驗時,維持現狀風險是否更高?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育的長期佈局

阿里雲與應科院合作除了技術層面,亦涉及人才培養。應科院行政總裁孫耀達表示,聯合實驗室將聚焦微電子、金融科技、智慧出行、建築科技四大領域,加強 AI 人才培訓。此前阿里雲已與香港城市大學簽署備忘錄,探索設立 AI 數碼學習中心。

對企業而言,這類產學合作實際意義在於:未來可能招聘到更多具備 AI 實務經驗本地人才,降低培訓成本與適應期。香港特區政府目標在 2027 年將研發開支佔 GDP 比重從 0.99% 提升至 2%,並在財政預算中預留 100 億港元支持 AI 發展。這意味企業若能配合政府政策方向進行 AI 投資,可能獲得資助或稅務優惠。

從區域競爭角度看,新加坡、深圳等鄰近城市均大力投資 AI 基礎設施與人才。香港企業管理層需評估:若本地 AI 生態系統未能及時成形,是否會影響公司吸引國際客戶與頂尖人才競爭力?

市場格局變化:雲端服務商的角色轉型

阿里雲港澳區域總經理袁志明透露,公司將持續在香港擴建數據中心、提升 AI 能力及招聘本地人才。這反映雲端服務市場正從「賣算力」轉向「賣解決方案」——供應商不再只提供伺服器與儲存空間,而是協助企業構建可直接應用 AI 系統。

從全球趨勢觀察,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未來三年投入人民幣 3,800 億元(約港幣 4,104 億元)於 AI 與雲端基礎設施。競爭對手 AWS 在香港舉辦 AI 黑客松吸引 130 支團隊參與,Microsoft 與 Google 也加大在港投資。這場「雲端戰爭」對企業客戶實際影響是:服務價格可能因競爭而更具彈性,但同時亦需面對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風險。

企業管理層選擇雲端 AI 服務時,建議考慮以下因素:現有 IT 系統相容性、數據遷移複雜度與成本、供應商財務穩定性與長期承諾、退出機制與數據可攜性。避免因短期優惠而忽略長期策略彈性。

香港機遇與企業決策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區域總部集中地,具備「一國兩制」下獨特優勢——既能連接內地市場與技術資源,又保持與國際接軌法律與商業環境。阿里雲一系列投資,某程度上反映香港在 AI 時代仍具吸引力。然而企業管理層需保持清醒:技術供應商投入並不自動轉化為企業競爭力,關鍵在於如何將 AI 工具融入實際業務流程,創造可量化價值。

評估是否採用 AI 時,建議企業從小規模試點開始,選擇 ROI 較容易衡量應用場景(如客服效率、文件處理速度),逐步累積經驗後再擴大投資。同時建立跨部門評估小組,確保技術決策與業務策略一致,避免為用 AI 而用 AI 盲目跟風。

香港能否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除了取決於政府政策與科技公司投資,更在於本地企業管理層是否願意承擔創新風險、投入資源進行數碼轉型。未來 12 至 24 個月市場實踐,將決定哪些企業能在 AI 浪潮中脫穎而出。

活動期間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聯合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