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行政總裁示警: 若 AI 投資泡沫化 整個科技行業將無一倖免

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警告 AI 投資已現「不理性繁榮」,泡沫爆破或無一倖免。本文深入剖析 AI 投資狂潮風險、Google 自身增長動力、晶片軍備競賽,以及能源消耗瓶頸,助企業決策者在創新與風險間尋找平衡。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在接受 BBC 獨家專訪時發出嚴厲警告,若人工智能投資泡沫破裂,全球科技業將無一倖免,包括市值已達 3.5 兆美元(約港幣 27.3 兆元)的 Google 本身。這位科技巨頭掌門人坦言,雖然 AI 投資熱潮創造了「非凡時刻」,但市場已出現「不理性繁榮」跡象,呼應 1996 年美國聯儲局主席葛林斯潘對網絡泡沫的經典預言。本文將深入剖析 AI 投資狂潮背後的風險、產業競爭格局轉變,以及這波技術革命對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

科技業進入高風險投資週期

Pichai 在專訪中直指,當前 AI 產業已進入可能「過度擴張」的投資週期。根據 JP Morgan 資產管理公司分析,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推出以來,AI 相關股票已貢獻標普 500 指數 75% 的回報率、80% 的盈利增長,以及 90% 的資本支出增長。更驚人的是,2025 年上半年 AI 相關資本支出超越美國消費者支出,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貢獻達 1.1% 的 GDP 成長。然而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揭露令人憂心的事實:95% 採用生成式 AI 的企業尚未從技術投資中獲得任何利潤回報。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 Rebecca Homkes 對 CBS 新聞表示:「股市現在就是一場巨大的 AI 賭注,實際上只有 10 家公司在驅動整個市場」。這種高度集中的投資模式引發業界對系統性風險的深切擔憂。

Alphabet 逆勢成長的雙面刃

雖然警告泡沫風險,Alphabet 自身卻是這波 AI 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5 年 9 月,該公司股價單日暴漲近 4%,首次突破 3 兆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市值門檻,成為繼 Apple、Microsoft 之後第三家達此里程碑的科技巨擘。年初至今股價已飆升超過 32%,成為「七大科技股」(Magnificent Seven)中表現最佳者,遠超標普 500 指數 12.5% 的漲幅。這波漲勢背後有兩大支柱:首先是美國法院 9 月做出有利判決,允許 Alphabet 保留 Chrome 瀏覽器和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控制權,消除投資者對公司被拆分的疑慮。其次,Google 雲端運算部門第二季營收年增 32%,超出市場預期,顯示自研 AI 晶片 TPU 和 Gemini AI 模型的投資開始回收。

然而 Stock Trader Network 首席策略師 Dennis Dick 提醒:「投資者開始看到 Google 不再只是搜尋公司,而是透過 YouTube、Waymo 等多元業務轉型的可能性」,這種期待本身也可能成為估值過高的溫床。

AI 晶片軍備競賽白熱化

為了擺脫對 Nvidia 的依賴,Google 正積極擴大自研 AI 晶片 TPU (Tensor Processing Unit) 的市場布局。2025 年 11 月,Google 正式推出第七代 TPU「Ironwood」,性能較前代提升 4 倍,能耗卻降低 30%,並可在單一 Pod 中連接多達 9,216 顆 TPU,徹底消除大型模型訓練的數據瓶頸。AI 新創 Anthropic 已宣布將採用多達 100 萬顆 Ironwood 晶片驅動其 Claude 語言模型。專業分析機構預測,Google 的 TPU 出貨量將在 2025 年達到 250 萬顆,前三季已累計出貨 180 萬顆,達成全年目標的 72%。不過 Nvidia 仍穩坐 AI 晶片市場霸主地位,市場佔有率高達 80-90%,市值更突破 4.25 兆美元(約港幣 33.15 兆元),遠超其他競爭對手。韓國朝鮮日報分析指出,Google 為推廣 TPU 採用,甚至提供高達 32 億美元(約港幣 249.6 億元)的使用保證,反映出挑戰 Nvidia 霸權的艱鉅性。這場晶片軍備競賽除了關乎技術領先,更牽動整個 AI 生態系的權力結構重組。

泡沫疑雲:歷史會否重演

Pichai 將當前局勢與網際網絡泡沫時期類比,承認「明顯存在過度投資」,但強調沒有人會質疑網絡的深遠影響。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報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美國高達三分之二的創投交易價值流向 AI 與機器學習新創,較 2023 年的 23% 大幅躍升。更令人憂心的是產業內部的循環投資結構:Nvidia 宣布對 OpenAI 投資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而 OpenAI 本身卻依賴 Nvidia 晶片;OpenAI 仰賴 Microsoft 的運算能力(源自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合作案),Microsoft 又反過來需要 OpenAI 的 AI 模型。OpenAI 估值在 2025 年 10 月已飆升至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較 8 月的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暴增 67%,但其 2025 年上半年營收僅 43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年增長率僅 16%。

UBS 全球股票策略主管 Andrew Garthwaite 警告,當前 AI 熱潮符合經典泡沫的所有特徵:「逢低買入」心態盛行、「這次不一樣」的投資信念、散戶大舉進場,以及除前十大企業外整體盈利停滯。然而與 2000 年網絡泡沫不同的是,今日 AI 領導企業確實擁有實質營收和獲利能力,Nvidia 2025 財年營收預計達 1,200 億美元(約港幣 9,360 億元),約為前一年的兩倍。

能源瓶頸恐成發展絆腳石

AI 發展面臨的最大實體限制或許並非技術,而是能源供應。Pichai 坦承,AI 業務的龐大能源需求已導致 Alphabet 在氣候目標上出現延遲,但仍承諾於 2030 年達成淨零排放。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研究顯示,2024 年美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約 200 太瓦時 (TWh),相當於泰國全國年用電量,其中 AI 專用伺服器消耗 53-76 太瓦時,最高估算足以供應 720 萬個美國家庭一年用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預測,到 2028 年數據中心一半以上的電力將用於 AI 運算,屆時 AI 單獨耗電量可能相當於美國 22% 家庭的年用電量。更嚴峻的是,這些設施使用的電力碳強度比全國平均高出 48%。

全球來看,2022 年數據中心能耗估計達 240-340 太瓦時,約占全球電力需求的 1-1.3%,而 AI 伺服器耗電已從 2017 年的 2 太瓦時暴增至 2023 年的 40 太瓦時,呈現指數級增長。Bain & Company 估算,到 2030 年 AI 企業每年需要創造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營收才能支撐全球運算需求,這一數字遠超當前產業總營收。這場能源競賽除了考驗各國電網基礎設施,更對全球氣候承諾構成嚴峻挑戰。

企業決策者的關鍵抉擇

AI 投資熱潮對企業領導者而言,既是千載難逢的轉型契機,也是潛藏巨大風險的豪賭。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Jason Furman 分析指出,當前 AI 主要影響的是經濟需求面 (數據中心建設、晶片採購),而非供給面的生產力提升,迄今生產力增長並不顯著。這意味著若 AI 投資無法轉化為實質商業價值,泡沫破裂將引發連鎖反應。然而 Goldman Sachs 等機構仍看好 AI 的長期潛力,建議投資者採取多元化策略,而非完全撤離。Schroders 投資管理公司則呼籲採取謹慎立場,認為歷史顯示,顛覆性技術發展期間出現投機過度是常態,但這不代表應放棄 AI 相關投資,而是需要更審慎的風險管理。

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師 Dan Ives 等科技樂觀派則堅信,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大型科技公司的支出不會在 2026 年放緩。Pichai 本人也強調,人們在使用 AI 工具時不應「盲目相信」,因為這些模型「容易出錯」,建議搭配其他工具使用,並維持豐富的資訊生態系統。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轉折點,企業決策者需要在積極擁抱創新與審慎控制風險之間找到微妙平衡,方能在這場 AI 革命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來源:BBCBlackRockYale InsightsThe EconomistMIT Technolog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