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家與投資者風向大轉變: OpenAI 被票選為第二「最可能失敗」AI 巨頭

Cerebral Valley 峰會最新調查顯示,OpenAI 被矽谷業界票選為第二「最可能失敗」的 AI 巨頭,僅次於 Perplexity。



在 2025 年 11 月於三藩市舉行的 Cerebral Valley 峰會上,一項由超過 300 位 AI 創業家與投資者參與的匿名調查,揭示令人震驚的結果:估值近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的行業領導者 OpenAI,被業內人士票選為第二「最可能失敗的獨角獸」,僅次於估值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的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這項調查由獨立記者 Alex Heath 主持,參與者主要為 AI 公司創辦人、投資者、產品負責人與工程師,代表矽谷內部最真實的情緒轉變。調查同時顯示,當被問及願意投資哪家私營科技公司時,與會者選擇 OpenAI 的主要競爭對手 Anthropic,標誌投資者對 AI 競賽看法出現重大轉折。

財務黑洞響起警號

OpenAI 的財務數據揭示業界悲觀情緒的根源。根據《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取得的財務文件,該公司預計 2025 年將產生 90 億美元(約港幣 702 億元)虧損,而收入僅為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相當於每賺 1 美元就要虧損 0.69 美元。更令人擔憂的是,到 2028 年,OpenAI 的營運虧損預計將膨脹至 740 億美元(約港幣 5,772 億元),約佔當年預期收入的四分之三。《The Information》報道指出,該公司累計虧損將在 2029 年達到 1,150 億美元(約港幣 8,970 億元),而這些數據尚未計入最近簽署高達 1.4 兆美元(約港幣 10.92 兆元)的運算設備採購合約。雖然行政總裁 Sarah Friar 表示公司利潤率健康,若有意願可實現收支平衡,但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承認必須持續集資才能維持公司運作。OpenAI 預計要到 2030 年才能達到收支平衡,比競爭對手 Anthropic 的 2028 年目標遲了兩年。

商業模式陷困境

OpenAI 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於其商業模式的結構性缺陷。根據公司高層向《Financial Times》透露的數據,ChatGPT 擁有 8 億用戶,但僅有 5% 用戶願意付費。約 70% 經常性收入來自 ChatGPT 訂閱服務(包括每月 20 美元及 200 美元的方案),但 95% 免費用戶意味著巨大的運算成本無法轉化為收入。Menlo Ventures 分析顯示,基於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年度營收和 8 億月活躍用戶計算,僅約 4,000 萬用戶每月支付 20 美元(約港幣 156 元)。同時,OpenAI 承諾在未來十年投資超過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於運算基礎設施,其中僅備用數據中心容量就花費近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這種「先燒錢再獲利」的策略,需要市場對 AI 需求持續以預期速度激增,否則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競爭對手 Anthropic 強勢崛起

Anthropic 快速崛起成為 OpenAI 最大威脅。根據 Menlo Ventures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企業大型語言模型市場報告,Anthropic 已佔據 32% 企業 AI 市場佔有率,超越 OpenAI 的 25%。相較之下,OpenAI 在 2023 年曾主導 50% 市場佔有率。Anthropic 收入從 2024 年初的 8.7 億美元(約港幣 67.8 億元)飆升至 2025 年 8 月超過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預計到 2025 年底達到 90 億美元(約港幣 702 億元)年度經常性收入。《The Information》報道指出,該公司預測 2028 年將實現 700 億美元(約港幣 5,460 億元)收入和 170 億美元(約港幣 1,326 億元)現金流,毛利率將從去年的負 94% 提升至 2028 年的 77%。Anthropic 的獨立產品 Claude Code 於 2025 年 5 月推出後,年營收已突破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相較 7 月的 4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億元)大幅成長。企業客戶數量從兩年前不足 1,000 家增長至目前超過 30 萬家,顯示其 B2B 策略非常成功。

AI 泡沫化疑慮重現

矽谷對 AI 產業泡沫化的擔憂正在升溫。OpenAI 估值在短時間內從 140 億美元(約港幣 1,092 億元)飆升至近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分析師將這種狂熱與 2000 年代初期的科網股泡沫相提並論。UBS 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 Andrew Garthwaite 指出,AI 熱潮具備典型泡沫的所有特徵:「趁低吸納」心態、「這次不同」的信念、散戶參與度增加,以及寬鬆貨幣條件。不過,獨立分析師 Damon Visser 認為當前情況與科網股泡沫存在關鍵差異:「這不是科網股泡沫,因為需求遠遠超過供應」。他引用 CoreWeave 財報電話會議為例,雖然該公司收入積壓在一季內幾乎倍增至 556 億美元(約港幣 4,336.8 億元),但因電力基礎設施延遲交付,不得不將 2025 年資本支出指引削減高達 40%。Oracle 行政總裁 Safra Catz 也證實,雖然擁有 4,550 億美元(約港幣 3.55 兆元)收入積壓和與 Meta、OpenAI、xAI 的重大合約,該公司仍因容量短缺而「繼續拒絕客戶」。

Perplexity 面臨法律與估值挑戰

在「最可能失敗」榜單上排名第一的 Perplexity 面臨更嚴峻挑戰。這家由前 OpenAI 研究員 Aravind Srinivas 於 2022 年創立的 AI 搜尋引擎,估值從 2024 年初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飆升至 2025 年 9 月的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部分投資者甚至開出高達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估價。然而該公司正面臨多宗版權訴訟和法律爭議,股東包括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Nvidia、Databricks 與 Samsung 等。《Business Insider》報道指出,投資者對 Perplexity 的熱切需求正好展示「AI 泡沫有多瘋狂」。雖然公司行政總裁在 2025 年 4 月表示服務約 3,000 萬用戶,並已從訂閱制擴展至廣告和電子商務收入模式,但快速膨脹的估值與實際營收之間的落差,令業界質疑。

產業洗牌與未來展望

Cerebral Valley 調查還顯示其他進入「可能失敗」名單的初創公司包括 Cursor、Figure、Harvey、Mercor、Mistral 和 Thinking Machines。雖然悲觀情緒蔓延,參與者仍預測 Nvidia 市值可能在 2026 年底前達到 6 兆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反映市場對 AI 基礎設施供應商持續有信心。調查同時顯示,當被問及明年 LMArena 排行榜領導者時,與會者一致認為 OpenAI 仍將位居榜首,突顯其技術領先地位與商業模式困境之間的矛盾。企業大型語言模型(LLM)支出已從 2024 年 11 月的 35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億元)增長至 2025 年中期的 84 億美元(約港幣 655.2 億元),顯示市場需求依然強勁。Menlo Ventures 合夥人 Tim Tully 表示:「隨著企業 LLM 支出突破 80 億美元,Anthropic 正在獲取大部分市場佔有率,而 Google 也迅速躋身第三。」

對企業決策者的啟示

這次調查揭示的情緒轉變,對企業決策者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技術領先不等於商業成功,OpenAI 雖在模型能力上保持優勢,但無法將流量轉化為收入的困境值得警惕。其次,B2B 市場正成為 AI 變現的主戰場,Anthropic 透過專注企業客戶實現快速成長,證明穩定的企業收入比消費者流量更具價值。第三,財務紀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至關重要,Anthropic 預計 2028 年實現收支平衡的目標,相較 OpenAI 延後至 2030 年的計劃更受投資者青睞。最後,基礎設施瓶頸可能成為 AI 產業下一階段關鍵制約因素,電力供應與數據中心容量短缺正限制企業將積壓訂單轉化為實際收入的能力。隨著 AI 競賽進入新階段,能夠在技術創新與財務健康之間取得平衡的企業,將更有機會在這場長期競賽中勝出。

 

資料來源:cnBeta.COMFortuneTechChannel NewsThe Wall Street JournalGlobeNews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