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為爭取於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港府早前公布中期減碳目標,務求要在 2035 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 2005 年的水平減少 50%。對此,有參與今年「Esri青年學人大獎」的大學生都熱切為政府出謀獻策。
贏得個人組冠軍的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唐禮堯同學認為,推動可再生能源是香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環,希望以科學計算評估香港屋頂太陽能的潛力,為投資屋頂裝置太陽能系統提供科學依據。唐同學以GIS結合地面和衛星觀測數據,加上經改進後的 Angstrom Prescott 迴歸技術,建成更精準的估算模型,對全港超過30萬座建築物進行分析,當中特別考慮到雲量對日照的影響。
結果發現,香港超過九成的屋頂太陽能項目都能獲利,更有六成的回本期僅為6年,甚具投資潛力,並能有效減少碳排放。這個題為《評估天台太陽能發電系統在香港的發展潛力》的研究分析全面,可正面鼓勵更多人投資使用可再生能源,可謂實現碳中和的長遠對策。
而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的林靖玥同學則認為綠化屋頂可為城市降温,有助減碳節能,還提升空氣質素。她運用GIS整合並分析空氣污染、日照、建築密度等環境數據,從而辨識綠化屋頂的最佳建築位置,務求令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轉化成為「城市綠洲」。
她的研究引證了綠化屋頂既可美化環境又能提升能源效益,有助加強城市韌性,並為香港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這個題為《讓城市呼吸:綠化屋頂織就城市新生》的研究,因能巧妙運用GIS整合及分析數據而贏得個人組最佳3D GIS應用的奬項,值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