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貝佐斯 62 億豪賭物理 AI: 重返行政總裁寶座的戰略意圖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斥資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創立 Project Prometheus,並重返 CEO 崗位。該公司專注於「物理 AI」,目標是革新製造、航太等產業的工程任務。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於 2025 年 11 月宣布投入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創立人工智能新創公司 Project Prometheus,並親自出任共同行政總裁,這是他自 2021 年 7 月卸任 Amazon 行政總裁以來首次重返企業營運第一線。這筆資金使 Project Prometheus 成為全球資金最雄厚的早期新創公司之一,遠超前 OpenAI 技術長 Mira Murati 今年稍早創立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所募得的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該公司專注於將 AI 應用於「物理世界」的工程與製造任務,鎖定航太、汽車、電腦等產業,預期與 Bezos 旗下太空公司 Blue Origin 產生深度協同效應。

頂尖科學家聯手:印度裔物理學家掌舵技術願景

Bezos 的共同創辦人兼共同行政總裁是資深物理學家暨化學家 Dr. Vikram Bajaj。這位印度裔科學家擁有橫跨科技與生命科學的豐富經歷。Bajaj 曾在 Google X「登月工廠」擔任主管,與 Google 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 密切合作開發 Waymo 自動駕駛汽車等突破性專案。他隨後共同創辦了 Alphabet 旗下的精準醫療公司 Verily Life Sciences 並擔任首席科學官,後來在癌症早期篩檢公司 GRAIL 貢獻關鍵技術,最近則擔任 Foresite Labs 的行政總裁和共同創辦人,專注於以 AI 驅動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創新。據知情人士透露,Bajaj 已辭去 Foresite Labs 職務,全力投入 Project Prometheus 的技術願景。

Project Prometheus 已聘僱近 100 名員工,其中不乏從 OpenAI、DeepMind、Meta 等頂尖 AI 實驗室挖角而來的高階研究員。這場人才爭奪戰正在矽谷白熱化進行:Meta 為吸引 OpenAI 和 DeepMind 的研究人員,開出高達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的薪酬方案,最近招募的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團隊負責人 Ruoming Pang 薪酬包更超過 2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Google DeepMind 行政總裁在 2025 年 7 月受訪時表示,Meta 的高薪挖角策略「很理性」,因為 Meta 在 AI 競賽中處於落後地位。

超越語言模型:物理 AI 開啟製造業革命新賽道

當前 AI 領域的巨頭如 Google、Meta 和 OpenAI 主要專注於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這類系統透過分析海量數碼文本學習知識,在文字生成和理解方面表現卓越。然而 Project Prometheus 與 Thinking Machines Lab 等新創公司正在開拓不同路徑:建構能夠直接從「實體世界」學習的 AI 系統,而非僅處理數碼資訊。Meta 首席 AI 科學家、圖靈獎得主 Yann LeCun 預測,到 2030 年 AI 將經歷物理世界的革命性轉變,他本人也計劃離開 Meta 創立專注於「世界模型」(world models)而非大型語言模型的新創公司。

世界經濟論壇 2025 年 9 月發布的白皮書指出,物理 AI 正推動工業自動化進入新階段,透過「基於訓練的機械人技術」,AI 和機器學習能從模擬或真實世界經驗中學習,使機械人不再僵化地遵循特定程式,而能處理涉及變化的任務。Amazon 和 Foxconn 等早期採用者已看到顯著效益:Amazon 試點站點的效率提升 25%、運輸效率提高 10%,並創造了 30% 的技術職位;Foxconn 則透過 AI 驅動機械人將週期時間縮短 20-30%、錯誤率降低 25%、營運費用減少 15%。Nvidia 在 2025 年 10 月宣布,美國製造業已宣布 1.2 萬億美元(約港幣 9.36 萬億元)的產能建設投資,由電子、製藥和半導體製造商主導,這些公司正依賴物理 AI 和模擬技術加速製造流程。

據《紐約時報》報導,Thinking Machines Lab 旗下的 Periodic Labs 計劃在北加州設立專屬實驗室,部署機械人進行大規模科學實驗,讓 AI 系統透過分析這些「實體試錯」過程學會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執行實驗。知情人士透露,Project Prometheus 也將投入類似研發路徑。

太空夢與地球製造:Blue Origin 協同效應浮現

Bezos 對 Project Prometheus 的投資與他的太空事業形成戰略閉環。Blue Origin 在 2025 年 11 月 13 日達成重大里程碑,成功發射 New Glenn 火箭執行首次 NASA 任務 ESCAPADE,將兩顆科學衛星送往火星研究其大氣層,並首次成功在大西洋駁船「Jacklyn」上回收第一級助推器,實現部分可重複使用的目標。Bezos 在今年稍早的演講中表示:「如果需要在月球表面或其他地方進行工作,我們將能夠派遣機械人執行,這比派遣人類更具成本效益」。Project Prometheus 的物理 AI 技術可望直接應用於 Blue Origin 的機械人製造和太空探索任務,支援 Bezos「數百萬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長期願景。

Blue Origin 也與 Sierra Space、Boeing 等夥伴合作開發 Orbital Reef 商業太空站,已獲得 1.3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獎勵金推動設計,該專案構想為可擴展的商業園區,用於太空旅遊、研究和太空製造。物理 AI 技術在這類太空製造場景中將扮演關鍵角色,使機械人能在微重力環境中執行複雜組裝和維護任務。

AI 投資泡沫爭議:華爾街與矽谷的分歧

Bezos 的巨額投資正值 AI 產業估值引發泡沫疑慮之際。Goldman Sachs 在 2025 年 11 月發布的報告指出,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推出以來,AI 相關公司的市值已激增超過 19 萬億美元(約港幣 148.2 萬億元),這一數字已達到生成式 AI 對美國經濟產生的資本收益現值預估上限(5 萬億至 19 萬億美元區間,約港幣 39 萬億至 148.2 萬億元),遠超 80 億美元(約港幣 624 億元)的基準估算。該行分析師警告,市場對 AI 未來利潤的定價「遠遠領先於宏觀影響」,並援引 192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創新泡沫為前例,當時市場為真實創新「支付過高代價」。

Goldman Sachs 行政總裁 David Solomon 在同一場會議上表示:「將有大量部署的資本無法產生回報,我們只是不知道這將如何演變」。然而 Bezos 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在 2025 年 10 月的意大利會議上將當前 AI 投資熱潮形容為「工業泡沫」,但強調這「可能是好事」,因為在泡沫期間「所有事情都會獲得資金」,雖然難以區分好壞想法,「這可能正在今天的 AI 投資中發生」。Bezos 堅信「AI 是真實的,它將改變每個產業」,並表示「文明豐饒來自我們的發明……這些工具增加我們的豐饒,這種模式將持續」。

BCG 和 Franklin Templeton 的研究報告指出,虛擬 AI 和物理 AI 正使生產從傳統手工、勞動密集型操作向高效率、自我控制的生產邁進,虛擬 AI 自動化數碼工作流程如設定點最佳化、生產規劃和缺陷檢測,而物理 AI 使機械人等物理系統能夠感知環境並與之互動。國際機械人聯合會(IFR)2025 年 1 月數據顯示,全球工業機械人安裝市場價值已達 165 億美元(約港幣 1,287 億元)的歷史新高,年度安裝量預計 2025 年將再增長 6%,到 2028 年將超過 70 萬台。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Project Prometheus 的成立標誌著 AI 競賽進入新階段,從數碼文本處理轉向物理世界互動。對於製造業、航太和汽車產業的企業領導者而言,這傳遞了三個關鍵訊號:首先,物理 AI 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臨界點,擁有雄厚資金和頂尖人才的新創公司正加速這一過程;其次,AI 人才爭奪戰將持續白熱化,企業需要重新思考人才策略和薪酬結構;第三,AI 投資的長期價值創造與短期估值泡沫並存,企業需要審慎評估技術投資的實際回報路徑。

隨著 Yann LeCun、Mira Murati 等 AI 先驅紛紛創立物理 AI 新創公司,這個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Bezos 能否憑藉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的資金優勢和 Blue Origin 的產業協同,在這場物理 AI 革命中取得領先地位?答案將在未來數年逐步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AI 正在從虛擬走向實體,從軟件走向硬件,從數碼世界走向物理世界,這將深刻重塑全球製造業和太空探索的未來版圖。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FortuneGoldman SachsWorld Economic ForumBlue 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