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正在創建一種全新類別的 AI 代理「代理用戶」(Agentic Users),這些數碼員工將擁有獨立電子郵件地址、Teams 帳戶,甚至在企業通訊錄中擁有正式身份。這項預計在 2025 年 11 月推出的創新,標誌著人工智能從「輔助工具」正式躍升為「獨立勞動力」的轉捩點。代理用戶除了能參加會議、編輯檔案、透過電郵和聊天室溝通,也能自主執行任務,與人類及其他 AI 代理協作。此技術將深入改變企業運作模式、背後的安全架構,以及對全球勞動市場的深遠影響。
數碼員工的誕生
Microsoft 的代理用戶透過 Microsoft Entra Agent ID 系統獲得數碼身份,這是一套專為非人類實體設計的身份識別與存取管理機制。這些 AI 代理不再只是執行單一任務的聊天機械人,而是具備完整企業權限的獨立用戶,能夠在 Copilot Studio、Azure AI Foundry 和 Microsoft Security Copilot 等平台上運作。Microsoft 將其定位為「在企業勞動力內作為獨立用戶運作的新型通用 AI 代理」,擁有專屬數碼身份和對組織系統與應用程式的專用存取權限。這項技術目前已在 Microsoft 365 路線圖上標示為「Microsoft Teams:從 Teams 和 M365 Agent Store 發現和創建代理用戶」,預計在 2025 年 11 月正式亮相。
每個代理用戶都會在 Entra 管理中心的企業應用程式部分顯示,IT 管理員可透過「Agent ID」應用程式類型篩選並直接管理這些數碼員工。這種整合允許企業對人類和 AI 身份一致地應用安全政策、存取控制和合規措施,徹底改變傳統勞動力管理模式。
零信任架構下的AI身份管理
面對 AI 代理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Microsoft 採用零信任 (Zero Trust) 安全策略來管理這些非人類實體的身份。Entra Agent ID 建立在 Microsoft 現有的身份與網絡存取產品線之上,為開發者和知識工作者提供認證、權限設定、身份保護、治理和可視性等多重防護層。每個 AI 代理都被賦予唯一且可管理的身份,整合到組織現有身份基礎設施中,確保所有用戶和裝置在存取任何資源時都經過嚴格身份驗證。
Microsoft 計劃為代理身份引入「最小權限方法」(least-privileged approach),限制 AI 代理僅擁有執行工作職能所需的權限。代理可以請求即時、範圍限定的權杖來存取所需資源,大幅降低因過度授權和孤立身份所引致的安全事故成本。Microsoft 也將推出更精細的條件式存取政策、改良的存取管理工具以及強化的稽核和監控功能,為組織提供更高的可視性和問責性。這套機制除了符合數據駐留、身份認證和數碼互動可追溯性等內外部合規標準,也能在組織擴展 AI 營運時自動化 AI 身份的啟用和停用流程。
效率革命與競爭格局
根據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的研究,最新 AI 代理技術能將員工的低價值工作時間減少 25% 至 40%,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多。這些代理全天候運作,能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處理數據流量高峰,並可將金融、採購到客戶營運等業務流程加速 30% 至 50%。Microsoft 內部案例顯示,Pets at Home 公司利用 Copilot Studio 創建的利潤保護代理,可監控交易並識別潛在欺詐,預計每年可節省七位數成本;Thomson Reuters 則開發出加速法律盡職調查的代理,將任務完成時間縮短一半。
然而 Microsoft 並非這場 AI 代理競賽的唯一玩家。Salesforce 的 AgentForce 採取完全自主的執行模式,無需人類介入即可獨立檢索數據、分析情境、生成計劃並執行多步驟工作流程。ServiceNow 的 AI 代理和 Now Assist 功能則在自動化 IT、HR 和營運流程方面表現出色,將手動工作負載減少高達 60%。這些競爭對手的存在促使 Microsoft 不斷強化 Copilot Studio 的功能,形成一場重塑企業平台的技術軍備競賽。
亞太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在大中華區 AI 代理的採用正快速升溫。根據 UiPath 發布的《代理式自動化:現代企業協作新篇章》報告,香港近半數 (43%) 企業目前正在使用 AI 代理,顯示出人工智能整合的重大進展。更值得關注的是大中華區 87% 的企業計劃在未來 6 個月內採用代理式 AI,其中 45% 已經實施,另外 42% 計劃在未來半年引入,使 2025 年成為 AI 整合的關鍵年份。預計到 2028 年大中華區的 AI 支出將達到 1,029 億美元(約港幣 8,026 億元),亞太區則將達到 1,760 億美元(約港幣 13,728 億元)。
然而企業在推廣 AI 代理時面臨多重挑戰。數據安全 (63%)、內部技術人才短缺 (49%) 和道德標準及監管合規的擔憂 (48%) 是主要障礙。自主行動帶來的安全漏洞 (53%)、惡意濫用風險以及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 (44%) 等業務風險也不容忽視。香港私隱專員公署在 2025 年 3 月發布的《僱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引檢查清單》,要求組織制定內部政策以確保合法、道德地使用 AI,並設立人工審核、事實查核和偏見矯正機制。目前香港僅有不到 30% 的組織為員工使用 AI 制定了指引,私隱專員敦促企業盡可能避免將敏感數據輸入 AI 工具。
人機協作的未來藍圖
代理用戶的出現並非要取代人類勞動力,而是擴增企業的能力邊界。成功的組織正投資於再培訓計劃,創建「AI 營運經理」等新角色,並建立人機協作框架以發揮雙方優勢。Microsoft 員工體驗企業副總裁 Nathalie D’Hers 表示:「透過信任員工想像和創建自己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 擴展功能,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實現企業 AI 的個人化。在負責任的環境中賦能員工創建檢索代理,是人類創造力與 AI 能力的理想結合」。Microsoft 內部已允許每位員工存取 Copilot Studio agent builder,自由創建檢索代理,同時建立適當的治理和管理流程。
這種「員工自助服務加護欄」的原則,反映出企業 AI 發展的核心理念:在最大化創新自由與確保安全合規之間取得平衡。Microsoft 數碼部門的客戶零擴展性首席產品經理 Amy Rosenkranz 指出:「透過 Copilot Studio agent builder 和檢索代理,我們賦能員工公民開發者自由實驗和輕鬆創建代理,然後分享出去,全程都在正確的治理和管理流程下進行」。這種模式預示未來企業除了管理人類員工,也需管理日益龐大的 AI 代理團隊。
對企業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代理用戶的誕生將深刻改變企業的組織架構、成本結構和競爭策略。企業能夠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情況下擴展營運能力,將人類員工從重複性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需要創造力、情感智慧和策略思考的高價值工作。這種轉變將重新定義「全職等效人力」的概念,使企業能夠透過人類主導、技術賦能的方式,將知識勞動力擴增一倍。
然而這也引發了關於勞動市場、技能發展和社會影響的深層問題:當 AI 代理擁有與人類員工相同的數碼身份時,企業如何重新思考培訓投資、晉升路徑和薪酬結構?如何確保 AI 決策的透明度和可問責性?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維護員工福祉?隨著 Microsoft、Salesforce、ServiceNow 等科技巨頭競相推出 AI 代理平台,這場技術革命已不可逆轉。企業領導者需要在擁抱創新的同時,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培養專業人才,並思考如何在人機協作的新時代中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2025 年可能成為 AI 代理元年,而這僅僅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