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宣示 Tesla 與 xAI「趨向融合」:AI 帝國整合藍圖浮現

Elon Musk 旗下 Tesla 與 xAI 走向融合,目標是建立跨產業 AI 生態系統。雖然股東否決了 50 億美元投資案,但 Grok AI 已整合至 FSD 及 Optimus 機械人。xAI 估值飆升,突顯市場看好其 AI 算力及數據整合的長遠戰略價值。



Tesla 與人工智能新創公司 xAI 正邁向策略性整合,行政總裁馬斯克在社群平台 X 上明確表示旗下企業「趨向融合」,為跨產業 AI 生態系統揭開序幕。這項表態緊接在 Tesla 股東於 2025 年 11 月 6 日投票否決對 xAI 投資提案之後,引致華爾街對「馬斯克經濟體」整合策略的重新評估。Morgan Stanley 首席分析師 Adam Jonas 強調,市場嚴重低估 xAI 對 Tesla 長期成功的決定性作用,預測這項議題將在未來一年內重新浮上檯面。

股東投票技術性否決 50 億美元投資案

Tesla 股東會針對授權董事會投資 xAI 的非約束性提案進行表決,最終以技術性程序遭到否決。雖然贊成票數達 10.6 億票,超過反對的 9.16 億票,但根據 Tesla 公司章程,4.73 億張棄權票被計為反對票,導致提案未能通過。這項原本可能涉及 50 億美元規模的投資計劃,在馬斯克公開支援下仍功敗垂成,突顯出股東對關聯交易的謹慎態度。Tesla 法務長 Brandon Ehrhart 表示,董事會將根據股東支援程度考慮下一步行動,暗示此議題尚未完全結束。

Morgan Stanley 在投票前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Tesla 與 xAI 在數據、軟件、硬件與製造領域形成「遞迴循環」(recursive loops),兩家公司的價值體系源自同一創始人,這種深度綁定對 Tesla 物理 AI 和自動駕駛的未來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分析師認為,隨著 Tesla 在 2026 年進入實體 AI 與自動駕駛的下一階段,這種共同決定性將變得更加明顯,市場需要重新審視 xAI 在整個「馬斯克經濟體」中的戰略地位。

Grok AI 模型成為技術整合核心

xAI 開發的 Grok 人工智能模型已成為馬斯克企業版圖整合的技術支柱。2025 年 7 月發布的 Grok 4 是全球最先進的推理模型之一,具備原生工具使用和即時搜索整合能力,在數學推理的 AIME 基準測試和博士級科學問題的 GPQA 測試中,表現超越 OpenAI 的 GPT-4o。該模型採用多模態架構,能夠處理文字、圖像和初步音訊輸入,並通過大規模強化學習提升推理能力,可進行數秒至數分鐘的深度思考以修正錯誤。Tesla 已將 Grok 整合至車載系統和 Optimus 人形機械人平台。

在自動駕駛領域,Grok 協助改良全自動駕駛 (FSD) 系統的訓練模型,提升自然語言處理和即時情境感知能力。對於 Optimus 機械人,Grok 提供對話智能核心,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直接下達指令,無需專門應用程式或預先編程,機械人能理解細微請求、提出澄清問題並智慧回應。這種「體能與智能」(Brawn & Brain) 架構將物理自主性與 AI 理解力結合,使 Optimus 從工程原型轉變為真正的通用人形機械人。

xAI 估值飆升至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

xAI 在 2025 年 9 月完成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融資,投後估值達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較 7 月的 750 億美元(約港幣 5,850 億元)估值增長超過一倍。這使 xAI 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 AI 新創公司之一,超越 Anthropic 的 1,830 億美元(約港幣 1.43 兆元),但仍低於 OpenAI 的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此輪融資資金將用於擴建 AI 基礎設施,包括配備 Nvidia 和 AMD GPU 的資料中心,以及招募頂尖人才。

早在 2025 年 7 月,SpaceX 已宣布對 xAI 投資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作為更大規模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股權融資輪的一部分。xAI 在 2024 年向 Tesla 採購近 2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的 Megapack 電池系統,為其資料中心提供電力。這種跨企業資源共享模式展現馬斯克建立垂直整合 AI 帝國的策略企圖,透過 Tesla、SpaceX 和 xAI 之間的知識資源互通,建立橫跨交通運輸、太空探索和機械人領域的良性循環。

自動駕駛競爭與 AI 算力布局

Tesla 將未來成長押注在 AI 項目上,特別是自動駕駛計程車 (Robotaxi) 和人形機械人 Optimus。馬斯克在股東會上表示,FSD V14.3 版本將實現「開車時可以傳訊息」的自動駕駛能力,Morgan Stanley 認為這是交通運輸領域的「蒸汽機時刻」,將駕駛責任從人類轉移至純視覺演算法,是歷史性技術突破。然而 Tesla 的視覺導向自動駕駛系統面臨 Waymo、Cruise 等採用 LiDAR 技術競爭對手的挑戰。

為支援數十億台機械人 (汽車、人形機械人等) 的宏大計劃,馬斯克暗示 Tesla 可能親自建造「巨型晶片工廠」,確保「機械人大腦」最關鍵資源的供應與創新。他還提出驚人構想——建立「大規模」分散式推理雲,允許 Tesla 在車主不使用車輛時執行 AI 推理運算,每月支付車主 100 至 200 美元(約港幣 HK$780 至 HK$1,560)。全球超過 12 億輛汽車若都具備相當於 Nvidia Blackwell GPU 的運算能力,將形成前所未有的邊緣運算網路,減輕資料中心負擔。

整合策略引發監管與競爭疑慮

馬斯克雖表態支援企業融合,但曾在 2025 年 7 月明確否認 Tesla 與 xAI 合併的可能性,強調將由股東投票決定投資事宜。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Jonas 認為,Tesla 投資 xAI 的提案代表「試水溫」策略,為未來更深入合作鋪路,同時亦避免直接合併帶來的監管複雜性。他維持 Tesla 目標價 800 美元(約港幣 HK$6,240)和增持評級,認為 AI 整合能抵銷核心汽車業務的逆風。Tesla 機械人技術進展將受益於 xAI 在通用人工智能 (AGI) 方面的突破,雙向數據共享從法律角度看,長期可能需要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跨企業協同效應重塑產業格局

馬斯克的企業整合策略正重新定義 AI 時代的商業模式。Tesla 累積數百萬英里的行駛數據,xAI 的運算優勢能提供更穩定準確的自動駕駛和 AI 開發策略。Grok 模型已為 Tesla 車輛提供車載功能,並作為 Optimus 機械人的「大腦」,展現有限形式的合作已在進行。xAI 計劃將 Grok 擴展至 5,000 億參數規模,採用 Tesla 研發實驗室開發的次世代神經形態晶片,並透過 Starlink 連接的無人機機隊整合即時影片流,加深多模態能力。這種垂直整合策略若成功實現,將創造橫跨電動車、太空科技、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獨特生態系統。馬斯克傳記作者 Walter Isaacson 認為 Tesla 與 xAI 的合併「感覺不可避免」,因為兩家公司在創建 Optimus 過程中都扮演關鍵角色。

對全球科技產業的啟示

Tesla 與 xAI 的整合案例為全球企業提供重要啟示:在 AI 時代,單一技術優勢已不足以構成競爭壁壘。真正的優勢來自於戰略定位——基礎設施就緒度、數據運營能力和跨領域資源整合。Tesla 透過讓所有車輛具備軟件更新自動駕駛的能力,建立了先發優勢和低成本高品質的數據運營體系。這種策略優勢比技術本身更具決定性。隨著 AI 大模型競爭進入資本密集階段,企業間的策略性整合將成為常態。馬斯克的「趨向融合」表態,除了是對 Tesla 與 xAI 關係的描述,更可能預示著未來科技巨頭將透過生態系統整合而非單點突破來建立競爭優勢。對投資者而言,理解這種跨企業協同價值,將成為評估 AI 時代科技公司估值的關鍵視角。

資料來源:TeslaratiYahoo FinanceBenzingaDrive Tesla Canada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