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於香港時間 2025 年 11 月 7 日凌晨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以超過 75% 的壓倒性支持率通過了行政總裁 Elon Musk 價值高達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薪酬方案,創下企業史上最高領導人薪酬紀錄。這項為期十年的激勵計劃將 Musk 在 Tesla 的持股比例從目前的 13% 提升至 25%,新增逾 4.23 億股股份,並要求公司市值從現時的 1.54 兆美元(約港幣 12.012 兆元)飆升至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才能全額解鎖。投票結果公布後,德州奧斯汀會場爆發熱烈歡呼,Musk 本人也在現場向支持股東表達感謝。
十二階梯登天計劃:從 2 兆到 8.5 兆的野心藍圖
這項薪酬方案的核心設計採用分階段解鎖機制,共分 12 個批次發放,每個批次都需同時達成市值目標與至少一項營運目標。第一階段要求 Tesla 市值突破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以目前 1.54 兆美元(約港幣 12.012 兆元)計算,需成長約 30%。隨後的九個階段每次需增加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依序達到 2.5 兆、3 兆,直至 6.5 兆美元(約港幣 50.7 兆元)。最後兩個批次的門檻更高,分別要求市值達到 7.5 兆與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相當於目前市值的 5.5 倍。
Tesla 董事會同時設定了一系列營運里程碑,包括年度調整後利潤從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提升至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而公司 2025 年第三季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僅為 42 億美元(約港幣 327.6 億元),顯示目標極具挑戰性。其他關鍵指標包含累計交付 2,000 萬輛電動車(目前已超過 800 萬輛)、1,000 萬份全自動駕駛(FSD)有效訂閱、100 萬台 Optimus 人形機械人交付,以及 100 萬輛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商業運營。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未明確 FSD 訂閱是否必須為付費訂閱或包含免費試用,為執行標準留下詮釋空間。
兩極觀點交鋒:投資機構與專家的分歧評估
支持陣營認為這項薪酬方案是確保 Elon Musk 持續領導 Tesla 的必要手段。投資銀行 Wedbush 分析師 Dan Ives 在投票前預測方案將獲得「壓倒性股東支援」,強調 Musk 的「獨特願景」對 Tesla 轉型至關重要。Tesla 董事會主席 Robyn Denholm 更直接警告,若股東不批准此計劃,Musk 可能離開公司,將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專案轉移至其他企業。這種論述在散戶投資者中引起強烈共鳴,許多股東在會場高喊 Musk 名字表達支援。
然而反對聲浪同樣不容忽視。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退休基金(持有 Tesla 1.14% 股權,價值約 117 億美元(約港幣 912.6 億元))明確表示反對,理由是「薪酬規模過大」且未能解決「關鍵人物風險」,即公司過度依賴單一個人。代理諮詢公司 Glass Lewis 和 ISS 也建議股東投反對票。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Adam Jonas 則警告,即使未達成大部分目標,Elon Musk 仍可能獲得數百億美元收益,質疑激勵機制的合理性。《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觀點指出,對於已是世界首富的 Musk 而言,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激勵是否真能比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提供更強動力存疑。
法律糾葛與歷史包袱:特拉華州訴訟陰影未散
此次薪酬方案的背景繞不開 2018 年那份被法院推翻的 560 億美元(約港幣 4,368 億元)薪酬協議。2024 年 1 月,特拉華州衡平法院法官 Kathaleen McCormick 裁定,當年 Tesla 董事會在批准 Musk 薪酬時缺乏獨立性,且未充分向股東披露資訊,因此適用嚴格的「完全公平」審查標準,最終判定該協議對投資者不公平。雖然 Tesla 隨後組織股東「追認投票」試圖挽救方案,但 McCormick 法官於 2024 年 12 月再次駁回,認定事後追認無法彌補程序缺陷。
Tesla 已向特拉華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訴,案件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進行口頭辯論,公司律師 Jeffrey Wall 主張「這是特拉華州歷史上獲得最多股東支援的表決」,應推翻下級法院裁決。然而整個法律程序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更久,即便 2025 年 11 月的新薪酬方案獲股東批准,Musk 也不會立即獲得股票。分析師認為,特拉華州司法系統近期因對商業友好度的質疑而承受壓力,本案判決可能影響該州作為美國企業註冊首選地的地位。更值得關注的是,新方案特別列出「涵蓋事件」條款,允許在自然災害、戰爭、流行病或政府法規變化等情況下,即使未達運營里程碑 Musk 仍可獲得獎勵,這種「後門」設計引發公司治理專家擔憂。
產業競爭白熱化:中國對手步步進逼的現實壓力
Tesla 此時推出天價薪酬方案,實際上正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挑戰。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已連續四個季度在全球電動車銷量上領先 Tesla,2025 年第三季 BYD 交付 158.1 萬輛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較 Tesla 的 122 萬輛多出 38.8 萬輛。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預測,BYD 將以 15.7% 的市場佔有率維持 2025 年全年領先地位。在英國市場,BYD 於 2025 年 10 月的新車註冊數更是 Tesla 的近七倍。
Tesla 目前的產品線老化問題嚴重,除了 Cybertruck 外缺乏新車型,而 Cybertruck 的市場表現也不如預期。公司寄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服務於 2025 年 6 月在德州奧斯汀試營運,8 月擴展至三藩市灣區,Musk 宣稱年底前車隊將擴張至 1,500 輛以上。然而目前每趟收費僅 4.2 美元(約港幣 HK$32.76),商業模式可行性仍待驗證。Tesla 的 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已累積 60 億英里測試里程,V14 版本正在推廣,但北美合格車輛中僅 12% 選擇使用,且中國和歐洲市場因監管障礙仍未開放。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Seth Goldstein 直言,Tesla 目前估值主要基於「尚不存在的未來產品」,若要證明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市值合理,「我們需要看到實際產品問世」。
薪酬天花板的突破:與其他 CEO 的懸殊對比
將 Elon Musk 的薪酬方案放在全球行政總裁薪酬體系中觀察,其誇張程度更加明顯。2024 年美國標普 500 企業行政總裁的薪酬中位數為 1,630 萬美元(約港幣 1.27 億元),即使乘以十年得到 1.63 億美元(約港幣 12.71 億元),Musk 的薪酬仍是其 275 倍。2023 年全美薪酬最高的行政總裁是 Broadcom 行政總裁 Hock Tan,其股票獎勵加上未行使選擇權總值 7.677 億美元(約港幣 59.88 億元),已是天價,但與 Musk 的潛在 450 億美元(約港幣 3,510 億元)(按目前股價計算的 4.23 億股價值)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其他科技巨頭行政總裁薪酬包括:Apple Tim Cook 約 7.705 億美元(約港幣 60.1 億元)、Alphabet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約 2.8 億美元(約港幣 21.84 億元)、Nvidia 創辦人 Jensen Huang 約 5.61 億美元(約港幣 43.76 億元)、Netflix 聯合行政總裁 Ted Sarandos 約 4.98 億美元(約港幣 38.84 億元)。對比 Tesla 員工,該公司 2024 年非行政總裁員工年薪中位數為 45,811 美元(約港幣 HK$357,326),Musk 若獲得全部薪酬,其年均收入將是普通員工的數百萬倍。Harvard 法學院公司治理專家指出,這種薪酬差距已超越合理的激勵範疇,可能引發社會公平性質疑與監管機構關注。
企業轉型的關鍵賭注與未來不確定性
對企業而言,這項方案的影響是雙面刃:一方面確保了 Musk 的持續領導,避免其將精力分散至 SpaceX、X(前 Twitter)和 xAI 等其他企業;另一方面,若未能達成目標,這項方案可能成為公司治理史上最大的失敗案例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年度股東大會還通過了允許 Tesla 投資 Musk 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的提案,雖然該提案獲得更多贊成票,但因棄權票眾多,最終結果尚未確定,Tesla 正考慮後續行動。這項關聯交易安排進一步模糊了 Musk 不同企業之間的界限,可能引發新的利益衝突爭議。
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市場格局、自動駕駛技術監管環境、人工智能商業化進程都充滿變數。Elon Musk 能否兌現將 Tesla 市值推升至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相當於目前 Apple 與 Microsoft 市值總和)的承諾,將成為 21 世紀企業史上最引人矚目的篇章。對投資者而言,這不只是對 Musk 個人能力的押注,更是對整個科技產業未來十年走向的一次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