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 執行長警告:中國電動車產能恐令美國車企全數破產

Ford 行政總裁 Jim Farley 警告,中國電動車產能龐大,加上高階技術整合,足以摧毀美國車企。面對 Ford 自身虧損及 Tesla 銷量下滑,Farley 認為美國車企業必須加速轉型,否則未來堪憂。



Ford 行政總裁 Jim Farley 發出迄今最嚴厲警告: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製造能力足以供應整個北美市場,並可能摧毀所有美國汽車公司。他近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專訪時提出此警告,象徵美國傳統車企面臨的威脅已從潛在風險演變為迫在眉睫的現實。

市場失衡:中國產能構成結構性威脅

在 10 月 26 日的專訪中,Farley 向美國廣播公司記者 Kris Van Cleave 闡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中國現有工廠產能足以供應整個北美市場,將我們全部趕出局。」他說:「日本從未具備這種能力,所以這對我們的產業而言代表完全不同層級的風險。」Farley 將中國的威脅與日本在 1980 年代對美國汽車業的衝擊相比,但他強調現在的情況要「激進得多」。這番言論不是空泛的行業警示,而是基於深入市場調查。根據中國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中國車市今年預計銷售約 3,200 萬輛新車,佔全球銷量近三成。

根據數據追蹤機構報告,中國新能源車(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統稱)滲透率在 2025 年上半年已達 50.1%,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銷量。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 (BYD),今年上半年累計銷售達 2,145,954 輛,同比增長 33%。新興玩家小米 (Xiaomi) 去年交付超 13 萬輛 SU7 車型,今年目標達 30 萬輛。這些數字反映出中國電動車企業的規模擴張已不限於單一車型或單一製造商。

技術領先:智慧系統成為決勝點

與傳統認知相反,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優勢不再局限於成本,而是轉向高階技術整合。Farley 親身體驗了這轉變——他已連續半年日常駕駛小米 SU7,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誠稱讚其「高品質、極佳的數碼體驗」。他進一步解釋:「華為和小米在每輛車裡。你上車時無須配對手機,你的整個數碼生活會自動映射到車上。」這種無縫整合的用戶體驗正是中國品牌領先的關鍵領域。

BYD 於今年 2 月推出「上帝之眼」智慧駕駛系統,隨後推出與無人機企業大疆 (DJI) 合作開發的車載無人機系統和「百萬級閃充」技術,實現每秒 1 公里的超快充電速度。華為旗下品牌 AITO 更在推出 M7 車型後的 2 個月內就獲得 9 萬份訂單,月銷萬輛以上的車型在中國被視為爆款產品。這些技術創新不再是傳統車企的專利。根據多項行業研究,中國電動車在電池技術上已領先西方企業達 10 年之久,技術領先優勢已成為中國車企進攻全球市場的堡壘。

全球市場布局:戰略性擴張已啟動

雖然面臨美國的高關稅壁壘,中國車企已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戰略性擴張。BYD 和吉利等品牌在墨西哥的市場佔有率已達 20% 的新車銷售和 30% 的進口市場;在歐洲,中國電動車銷售同比增長高達 91%。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車企進入美國市場已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一旦美中貿易協議達成(當前談判正在進行中),中國製造商很可能被要求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這種模式在中國市場已有先例:通用汽車 (GM) 與上汽集團的合資企業生產 Buick 車型,Volkswagen 與上汽集團成立上海大眾。如果相同的合資結構被複製到美國,美國傳統車企將面臨更複雜的競爭格局。

行業冷思:美國車企已顯疲軟跡象

Farley 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Ford 在電動車領域正在大量虧損——第 3 季度單季虧損就達 14 億美元(約港幣 109.2 億元),同時還需承擔來自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高達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成本,相當於 Ford 全球利潤的 20%。在市場佔有率方面,傳統車企的地位也在動搖。以 Tesla 為例,今年 10 月份中國銷售同比下滑 6.1%,被多家本土製造商超越。

相比之下,中國新興企業展現出驚人增長動能。小鵬汽車 (Xpeng) 和蔚來 (Nio) 在 10 月份的交付量均創歷史新高,小米 (Xiaomi) 也很可能創造了全時代最高銷售紀錄。這些數據表明,中國電動車企業已經從「挑戰者」升級為「領導者」,市場的競爭天平正在傾斜。

未來前景:開放式的產業變革

Ford 的警告實際上反映了整個美國汽車產業面臨的戰略困境。當前的高關稅雖然提供了短期保護,但長期而言,如果不能有效提升技術水平和成本競爭力,美國車企將難以在全球化競爭中立足。業界分析認為,未來 3 至 5 年將是決定性時期——美國車企需要加速電動化轉型、在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實現突破,同時調整成本結構以適應全球價格競爭格局。

Farley 日常駕駛小米 SU7 行為背後的邏輯簡單而深刻:只有真正理解對手才能有效競爭。這理念若能推廣到整個美國汽車產業,或許才是應對中國威脅的真正出路。否則美國傳統車企的未來確實令人擔憂。

資料來源: [EVXl][華爾街日報(WSJ)][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Focus2Move][中國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