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AI 晶片出口禁令全面升級,美國政府對 Nvidia 最先進 AI 晶片的出口管制再度加碼。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早前接受 CNBC 專訪時明確指出,只有當 Blackwell GPU 技術落後兩到三代、甚至四代時,中國才有可能獲得這些晶片,這標誌著美中科技競爭進入更嚴格管控階段。這項政策宣示除了重創 Nvidia 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利益,更深刻影響全球 AI 產業供應鏈格局,迫使中國加速發展自主晶片技術以應對科技脫鉤的現實挑戰。
技術代差成出口門檻
Bessent 在訪談中將 Blackwell GPU 比喻為「皇冠上的明珠」,強調這項技術目前代表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成就。他進一步解釋,12 至 18 個月前備受矚目的 H20 晶片當時也曾是頂尖產品,但 GPU 技術演進速度遠超過國際談判進程,因此未來可能會有新的協商機會,但時程仍充滿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市場能取得的 H20 採用 Hopper 架構,僅比 Blackwell 落後一代,但在運算效能、記憶體容量和互連頻寬方面已遭大幅限縮。美國政府顯然認為一代的技術差距遠遠不足以維護其科技領先優勢,這反映出華盛頓對中國 AI 發展能力的深度憂慮。
Bessent 的發言呼應了川普總統先前的強硬立場。川普在 11 月 2 日接受 CBS《60 分鐘》節目專訪時斷然表示,美國不會允許中國或其他國家取得最先進的 Blackwell 晶片,這些技術必須保留給美國本土企業使用。白宮發言人 Karoline Leavitt 隨後在記者會上重申,美國目前無意將 Blackwell 晶片出售給中國。這些高層官員的連續表態形成政策鐵幕,徹底封殺了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試圖向中國出售特供版 Blackwell 的商業計畫。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利益拉鋸,突顯出國家安全考量已全面壓倒商業 lógica。
Nvidia 中國市場佔有率歸零
出口管制對 Nvidia 造成毀滅性衝擊。黃仁勳在 10 月中旬坦承,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從 2022 年的 95% 暴跌至零,形容這是一場「雲霄飛車式」的商業災難。他在 Citadel Securities 活動中直言:「我們的中國業務現在是 100% 出局,從 95% 的市場佔有率跌到 0%,我無法想像任何政策制定者會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這項市場佔有率崩潰意味著 Nvidia 每年損失高達 170 億美元(約港幣 1,326 億元)的潛在營收,相當於其全球營收的 20% 至 25%。更嚴峻的是,中國政府在 11 月 5 日發布新指引,要求所有獲得國家資金的資料中心專案必須採用 50% 以上的國產晶片,事實上禁止了外國 AI 晶片在政府支援項目中的應用。
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的「成癮論」更激化了雙方對立。他在 CNBC 訪談中表示,美國應該「賣給中國足夠的晶片讓他們對美國技術堆疊成癮」,但只能提供「第四好」的產品。這番言論引發中國科技企業強烈反彈,中國政府隨即指示國內企業停止採購 Nvidia H20 晶片。根據 Bernstein 研究報告預測,即使 H20 重新獲准在中國銷售,Nvidia 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佔有率也將從 2024 年的 66% 下降至 2025 年的 54%,並在 2027 年進一步萎縮,因為華為、寒武紀等本土廠商正快速搶佔市場。
中國加速自主研發突圍
面對技術封鎖,中國 AI 晶片產業展現驚人成長動能。寒武紀科技 (Cambricon Technologies) 在 2025 年上半年營收飆升 43 倍至 28.8 億人民幣(約港幣 31.1 億元),首次實現季度獲利,成為投資人追捧的「中國 Nvidia」。摩根大通預測,華為 2025 年將出貨 60 萬至 65 萬顆 AI 晶片,寒武紀則將供應 12.5 萬至 15 萬顆,兩家企業合計產量預計在 2026 年突破百萬顆。
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為本土晶片廠商提供強大支援。2025 年 3 月,中國宣布設立規模約 1,380 億美元(約港幣 10.76 兆元)、為期 20 年的創投引導基金,專注於 AI 和量子技術發展。工信部要求全國國有運算中心採購 50% 以上的國產晶片,為華為、寒武紀等企業創造龐大訂單。中國「去 A 計畫」(Delete America) 進一步要求電信營運商在 2027 年前淘汰外國半導體,政府機關和國企被要求優先採購國產 CPU,Intel 和 AMD 因此在中國市場遭遇重大挫折。
Intel 在中國的營收從 2019 年的 200.3 億美元(約港幣 1,562 億元)降至 2023 年的 148.5 億美元(約港幣 1,158 億元),AMD 則從 2022 年的 52.1 億美元(約港幣 406 億元)跌至 2023 年的 34.2 億美元(約港幣 267 億元)。AI 產業研究機構分析指出,中國 AI 晶片供應缺口預計在 2025 年將超過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國產替代已從政策目標轉變為市場必然。
全球 AI 產業版圖重塑
美中科技脫鉤正深刻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 AI 晶片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838 億美元(約港幣 6,536 億元)成長至 2032 年的 4,590 億美元(約港幣 3.5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27.5%。然而出口管制使這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出現前所未見的分裂,中國與西方市場形成兩套平行的技術生態系統。美國智庫 AI Frontiers 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六年的出口管制雖成功延緩中國晶片製造能力成長,但未能阻止中國實驗室開發出高度競爭力的 AI 模型,雖然可能限制其大規模部署能力。
AMD 和 Intel 正試圖填補 Nvidia 在中國市場留下的真空。AMD 推出 MI325X 晶片宣稱在推論效能上達到市場領先水準,並計劃發布 MI350 系列與 Nvidia H200 競爭。然而 AMD 的軟件生態系統仍落後 Nvidia 的 CUDA 平台,需要大量配置才能運作。麥肯錫科技趨勢展望報告強調,AI 晶片競爭核心已從單純硬件效能轉向軟硬件整合能力,這解釋了為何 Nvidia 即使面臨技術追趕仍保持領先優勢。德勤半導體產業展望指出,2025 年晶片銷售將因生成式 AI 和資料中心擴建而飆升,但個人電腦和流動裝置市場需求可能持續低迷。
黃仁勳雖然面對商業挫折,仍對未來政策調整抱持希望。他在 11 月 1 日於南韓表示:「沒有做出任何決定,我們會看看結果如何。我希望某天能實現」。這位科技巨擘強調,限制與中國競爭並阻止美國企業招募中國頂尖人才會造成「生存危機」,因為沒有人需要原子彈,但所有人都需要 AI。
資料來源: Reuters Bloomberg CNBC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I Front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