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械人走進客廳 1X Technologies 家庭人形機械人 NEO

挪威公司 1X Technologies 推出全球首款面向家庭的人形機械人 NEO,現已開放預購。這不是科幻電影的概念預告,而是一台身高與成人相仿、能摺衫、開門、與人對話的真實產品。售價兩萬美元或亦可選擇每月 499 美元的訂閱模式,預計 2026 年將走進美國家庭。然而,若僅視 NEO 為聰明家電,恐怕忽略了這場科技革新背後更深的野心。

挪威公司 1X Technologies 推出全球首款面向家庭的人形機械人 NEO,現已開放預購。這不是科幻電影的概念預告,而是一台身高與成人相仿、能摺衫、開門、與人對話的真實產品。售價兩萬美元或亦可選擇每月 499 美元的訂閱模式,預計 2026 年將走進美國家庭。然而,若僅視 NEO 為聰明家電,恐怕忽略了這場科技革新背後更深的野心。

NEO 的規格相當吸引,重約30公斤,採用自家研發的「肌腱式驅動系統」(Tendon Drive),模仿人體關節的柔軟度,使其能在狹小空間安全行走與工作。除了進行摺衣、搬物、開門等基本任務外,還搭載語音及視覺AI,能理解指令、辨識物品,甚至未來能整合智能家居。

NEO 並非完全獨立的「全自動」管家,官方資料坦承,用戶可隨時透過手機或 VR 裝置「遠端駕駛」(pilot your NEO);當 NEO 遇到未曾學會的複雜任務時,用戶可啟動「專家遠端模式」(Scheduled Expert Mode),由 1X 的專家接管操作。這樣的設計乍看像是對產品能力不足的補丁,實際卻是 1X 商業模式的核心。揭示了「人工輔助 + AI 自主」的混合現實,也是科技業稱為的「人在迴路」(Human-in-the-Loop, HITL)。

訓練具身 AI(Embodied AI)的最大瓶頸,在於缺乏真實世界的物理互動數據。再精密的模擬環境,也無法重現家庭生活的混亂與突發情況。NEO的策略是將數以千家萬戶的居家環境作為分散式的AI訓練場。讓每位使用者成為 AI 發展過程中的數據供應者。當 NEO 不懂如何摺絲質襯衫或無法判斷半滿水杯的重心時,遠端專家隨即示範操作,這些糾正都是極具價值的訓練樣本,即時回傳至雲端,用於改進統一 AI 模型。消費者不僅購買了機械人,更在無形間為1X提供了家庭場景與真實互動的珍貴數據。

當Tesla等競爭對手仍在高成本的工廠環境訓練 Optimus 時,1X 已將其學習基礎部署至最豐富多樣的終端場景,並由客戶自願承擔成本。這不禁讓人想起智能揚聲器的發展軌跡,當年人們以為它只是播放音樂的工具,實則成為已成為蒐集語音數據的入口。又例如Tesla的全自動駕駛 (Full Self Drive),其實也是收集 Tesla 用戶多年以來行車數據得來的成果。如今,NEO 蒐集的不只是聲音,更是人體動作與生活行為的數據地圖。

然而,這項創新同時引發新的倫理與私隱爭議。當遠端的「專家」能隨時透過雲端登入你家中的機械人,觀察環境、甚至實際操控時,我們該如何界定家庭的私密界線?這無疑是 NEO 普及前必須解決的信任難題。

儘管 NEO 現階段能力有限,且價格高昂,短期內未必可以全面普及,但它的出現象徵一場技術範式轉移:AI 正從虛擬的資訊世界邁向真實世界。它不再僅限於生成文字與圖像,而是開始學習「如何行動」。如果說 ChatGPT 改變了我們與知識的互動方式,NEO 及其後繼者,或將徹底改寫「勞動」與「家庭」的定義。這場以家居為起點的 AI 新戰爭,才正要開始。

 

Francis Fong 方保僑

方保僑先生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超過二十年,引入過不少新科技產品,並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營利機構擔任委員提供專業意見。現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香港消費電子產品聯盟創會會長、電子學習聯盟創辦人、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董事、電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訊規管事務咨詢委員會成員、運輸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樂施會香港及樂施會澳門董事會成員、香港小童群益會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紅十字會資訊科技委員會成員,仁愛堂堂務行政委員會外界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