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五五」規劃出爐:聚焦半導體、AI 發展 揭示三大企業關鍵影響

中國共產黨於 2025 年 10 月 23 日發布第 15 個五年計劃(2026-2030 年)綱要,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之際,北京正式將科技自主與擴大內需列為國家核心戰略。這份規劃於四天高層會議後公布,預計中國 2025 年 GDP 將達到約 140 萬億元人民幣(19.65 萬億美元,約 153 萬億港元)。此計劃將重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路徑,並為企業與投資者帶來三大關鍵影響:先進製造業轉型、國內市場擴張,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對沖。



中國共產黨於 2025 年 10 月 23 日發布第 15 個五年計劃(2026-2030 年)綱要,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之際,北京正式將科技自主與擴大內需列為國家核心戰略。這份規劃於四天高層會議後公布,預計中國 2025 年 GDP 將達到約 140 萬億元人民幣(19.65 萬億美元,約 153 萬億港元)。此計劃將重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路徑,並為企業與投資者帶來三大關鍵影響:先進製造業轉型、國內市場擴張,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對沖。

製造業升級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

第 15 個五年計劃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置於首位,強調保持製造業在「適當水平」,以先進產業為骨幹。計劃特別聚焦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潔淨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和低空經濟,同時將量子技術、生物製造、氫能、核聚變能源、腦機介面和第六代流動通訊確定為快速擴張的前沿領域。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中國計劃到 2030 年將其核心人工智能產業擴大至超過 1,400 億美元(約 1.1 萬億港元),並將相關領域價值提升至 1.4 萬億美元(約 10.9 萬億港元)。Bank of America 研究預測,中國 2025 年的人工智能投資可能達到 840 億至 980 億美元(約 6,552 億至 7,644 億港元),較 2024 年增長 48%。

在半導體領域,中國正加速推進國產化過程。TechInsights 數據顯示,中國半導體產能預計 2029 年將達到 8.75 億平方吋,五年內增長 40%。雖然面臨美國出口管制限制,中國企業在 28 納米及以上的成熟製程中已佔據全球顯著的產能市場佔有率。

內需市場成為經濟穩定器

第 15 個五年計劃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為優先事項,是中國應對外部壓力的關鍵策略。商務部長王文濤強調,中國未來十年將致力於服務可能達到 8 億人的中等收入人口。

然而刺激國內消費仍面臨結構性挑戰。2025 年前三季度,中國 GDP 年增長率為 5.2%,但消費增長相對疲軟。World Bank 報告指出,短期刺激措施支援了國內消費,但仍不足以解決導致低消費的結構性因素。Citigroup 分析認為,中國政府需要在未來五年投資 20 萬億元人民幣(約 21.6 萬億港元)才能有效刺激消費。

McKinsey 研究預測,到 2030 年中國可能擁有約 4 億個中上收入及更高收入家庭,與歐洲和美國的總和大致相當。中上收入消費者預計將驅動 2030 年城市消費的 60%,而富裕階層的佔比將從目前的 10% 增倍至 20%。

貿易戰陰霾下的戰略調整

第 15 個五年計劃在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出台,顯示北京決心在「高風浪」中維持經濟穩定。2025 年 10 月 10 日,Trump 總統宣布從 11 月 1 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 100% 關稅,以報復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中國控制著全球約 70% 的稀土礦物供應。

根據 Reuters 報導,美國和中國高級經濟官員於 2025 年 10 月 24 日在吉隆坡會面,試圖避免貿易戰升級。在第 14 個五年計劃期間(2021-2025 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年貢獻率保持在約 30%,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關鍵的驅動力。

企業決策的關鍵考量

第 15 個五年計劃對企業的影響深遠且多維。對於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加速科技自主化意味著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先進製造領域的市場准入可能收緊,但在高階技術領域的合作機會依然存在。對於本土企業,政府將提供大量財政支援、人才發展政策和公私合作激勵措施。

投資者應注意,雖然計劃強調消費,但短期內製造業和出口仍將是增長主要驅動力。中國 2025 年第三季度 GDP 增長放緩至 4.8%,為全年最低,這突顯了刺激內需的迫切性。展望未來五年,中國將在科技自主與市場開放之間尋求微妙平衡。企業需要密切關注 2026 年 3 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公布的詳細政策,並根據中國「雙循環」戰略調整其在華業務佈局。

資料來源:ABC NewsReuters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People’s DailyTech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