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內地消費者信心領跑 AI 零售 香港零售企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最新調查顯示,大灣區內地 AI 零售信心 (59%) 遠超香港 (28%)。KPMG 與 NVIDIA 專家剖析,香港企業面臨數據私隱與應用場景挑戰。企業決策者應如何縮窄信任差距,把握 AI 零售機遇?



根據 2025 年 10 月畢馬威(KPMG)及香港貨品編碼協會(GS1 HK)聯合調查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者對人工智能(AI)工具於零售及服務創新上信心大幅領先香港——59% 內地受訪者認為 AI 將促進消費行為,而香港僅 28%。這一落差催促香港企業加倍關注自身 AI 應用策略與數據治理,面對來自內地市場激烈創新壓力。本文將深入剖析三大重點:1.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信心差異及數據原因;2. 領域專家對 AI 零售前景與風險多元見解;3. 歷史演變與政策新趨勢解碼未來產業脈絡。

內地 AI 應用普及推升消費信心,香港消費者審慎觀望

大灣區消費者對 AI 應用於零售創新整體持樂觀態度,內地信心指數處於高水平。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均表示對 AI 帶來私隱風險與個人資料安全疑慮,但兩地比例仍有細微差異——香港有 50% 受訪者最介意人際互動流失,而內地僅 34% 持相同觀點。KPMG 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主管葉嘉明指出,內地零售商 AI 普及率高,推動消費者積極嘗試新數碼服務,從而建立更強信任感;相對下,香港零售業對 AI 應用場景仍有限,導致信心未見突破。

數據顯示,AI 主題於兩地新聞熱度持續攀升,行政總裁層面在 12 個月內 59% 將人才從傳統崗位轉型至 AI 職務,69% 管理層將預算 10-20% 投向 AI 方案。但企業領袖普遍關注數據私隱、資訊遺漏與道德規範,70% 行政總裁認為 AI 人才競爭白熱化,59% 則明確指出大型生成式 AI 帶來倫理風險。這些因素正深度影響港、內地企業創新決策與信任建構。

專家多元觀點:數據治理與行業落實推進 AI 創新

KPMG 中國消費品零售行業亞太主管利安生認為,AI 能協助企業即時分析大數據、洞察市場演變並應對國際關稅戰,每個決策環節皆更敏捷。NVIDIA 亞太零售解決方案負責人 Peter Lam 進一步強調,香港零售商須聚焦高效 AI 場景,包括供應鏈最佳化、客群分析、O2O 行銷和個人化服務,以放大資本回報率及端到端決策速度。

但專家同時指出挑戰:香港本地消費者對數據治理及私隱風險尤為敏感。香港貨品編碼協會總裁林潔貽表示,施政報告擬於 2026 年啟動 AI 研發院並投放 10 億港元資源(約 1.28 億美元),推動行業研發、提升數據安全與跨界應用,或可增進普及度。2025 年初數碼政策辦亦提出 AI 技術應用守則,要求技術開發商落實自願性 AI 道德準則,緊貼國際標準,補充現行《私隱條例》和產業自律框架。

根據白皮書,香港數碼零售市場高度國際化,跨境電商滲透率高,AI 推薦系統需同時符合法規、語言、幣值與本地 SEO 邏輯。這意味即使技術可用,企業須兼顧本地法規、市場文化與國際競爭格局。

歷史脈鄰與政策動向:AI 應用由探索走向落實

回顧近年,AI 於大灣區零售行業應用由試點逐步走向商業落實。2023-2025 年間,香港本地 AI 投資回報率顯著提升——Evercheck 防損方案用戶三年 ROI 高達 374%,用於行銷和顧客分析 AI 工具亦見明顯效益。同期,港府由早期以產業指引為主,轉變至設立專責機構整合資源、迭代產業政策。新一份施政報告支援 AI 作為核心產業,預計 2026 年前有 200 項公共行政服務整合 AI 流程,包括數據管理、自動審批及顧客服務等。

隨著政策引導、產業區塊鏈布局同步推進,大灣區形成政策-市場-技術閉環,內地 AI 普及與市場教育明顯優於香港。政府及產業界正積極組建 AI 績效提升團隊,引入私營力量,確保行業轉型落實並最終提升用戶信任。

展望與企業決策啟示

AI 零售與服務於大灣區將貫徹高品質、規模化、跨境聯動三大導向。香港零售商應加速場景應用、強化數據安全及回應社會關注,方能縮短信任鴻溝、共創增長新高峰。企業管理層須不斷追蹤 AI 治理標準演進,引入 Ethics by Design 並積極培育數據人才,以提前部署行業變革。你的公司將如何面對 AI 信任差距?能否從中突圍,引領粵港澳 AI 零售新浪潮?

 

資料來源:香港電台KPMGHKCDSCMPWhite &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