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百億衛星聯盟反擊 Starlink: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簽署「婆羅摩計畫」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 Airbus、Thales 及 Leonardo 宣布合併衛星業務,成立百億歐元合資企業「婆羅摩計畫」,目標是抗衡 SpaceX 的 Starlink。此舉關乎歐洲戰略自主,期望能重組產業,應對全球衛星市場的激烈競爭。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 Airbus、Thales 與意大利 Leonardo 公司正式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併旗下衛星業務,成立價值超過 100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的合資企業,代號「婆羅摩計畫」(Project Bromo)。這項計畫預計於 2027 年正式營運,將僱用約 25,000 名員工,年營收預估達 65 億歐元(約港幣 551.2 億元),成為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衛星產業重組行動,目標直指 Elon Musk 旗下的 Starlink 及中國衛星製造商。

戰略自主刻不容緩

歐洲航太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次合併並非單純商業決策,而是關乎歐洲戰略自主權的關鍵一步。根據德國管理顧問公司 Roland Berger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分析報告,歐洲太空市場佔有率正在急劇萎縮,預計從 2024 年的 17% 下降至 2030 年的 12%,年增長率僅為 6.7%,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已共同掌握全球 70% 的衛星製造市場與 70% 的發射市場,其中 Starlink 在 2023 年就佔據了發射市場 95% 的增長份額。

歐洲航太局 (ESA) 局長 Josef Aschbacher 在 2025 年 10 月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強調:「歐洲絕對迫切需要這項計畫」。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 (CNES) 臨時行政總裁 Lionel Suchet 也指出,太空除了是軍事支援的重要工具,更成為新的衝突戰場,歐洲若無法建立自主衛星能力,將在國防、通訊與科技領域完全依賴外部勢力。烏克蘭戰爭期間,該國使用約 50,000 套 Starlink 終端裝置維持鐵路、學校與醫院的網絡連線,充分證明衛星通訊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

Starlink 優勢難以撼動

SpaceX 的 Starlink 在低軌衛星市場已建立起難以超越的領先地位。截至 2025 年 10 月 19 日,Starlink 已發射超過 10,000 顆衛星,其中約 8,600 顆正在軌道上運行,佔全球人造衛星總數的 60%。這項里程碑是在該公司 2025 年第 132 次 Falcon 9 火箭發射時達成的,而這個發射次數已追平 SpaceX 歷年紀錄,且當時還有兩個多月才到年底。

Starlink 的技術優勢除了在於衛星數量,更在於其獨特的星間鏈路 (inter-satellite links) 技術,能讓衛星之間直接傳輸數據,無需完全依賴地面基地台,從而實現真正的全球覆蓋。相較之下,歐洲的主要競爭者 Eutelsat OneWeb 雖已於 2023 年完成合併,結合地球同步軌道 (GEO) 與低軌道 (LEO) 衛星形成混合星座,但仍未具備星間鏈路能力,通訊仍需依賴地面設施,存在區域依賴風險。值得注意的是,Eutelsat 在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其 LEO 連接業務營收達 5,410 萬歐元(約港幣 4.59 億元),年增 61%,但 GEO 連接業務卻下滑 14.4%,顯示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轉型。

同時 Amazon 的 Project Kuiper 也正積極擴張歐洲市場,計劃部署超過 3,000 顆低軌衛星。根據 Oxford Economics 2025 年 6 月報告,Project Kuiper 從 2022 至 2029 年將為歐盟 GDP 貢獻 28 億歐元(約港幣 237.44 億元),帶來年均 3,270 個就業機會,高峰期達 6,610 個職位,其中 26% 的公開投資將投入歐盟太空產業。Amazon 已在愛爾蘭科克市獲批建設衛星閘道器,進一步鞏固其歐洲據點。

三方聯手能否突圍

「婆羅摩計畫」的三家主導企業均擁有豐富航太技術經驗與政府股東背景,因此合併需經過相關政府及歐盟監管機構批准。Airbus 行政總裁 Guillaume Faury、Leonardo 行政總裁 Roberto Cingolani 與 Thales 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Patrice Caine 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這家新公司標誌著歐洲太空產業的關鍵里程碑,體現我們共同願景,透過匯集人才、資源、專業知識與研發能力,在日益活躍的全球太空市場中建立更強大、更具競爭力的歐洲地位」。

根據路透社報導,合資企業的股權結構仍在協商中,預計三方將各持有約三分之一股份,營運模式將類似於歐洲飛彈聯盟 MBDA,由法國與意大利分擔主要工作負荷。然而這項合併也面臨嚴峻挑戰:Airbus 於 2024 年 10 月宣布將在其國防與太空部門裁減 2,500 個職位,Thales 也在協商太空部門的大規模裁員計畫。不過 Thales 在 2025 年 10 月 23 日宣布,獲得歐盟 IRIS2 衛星計畫首筆 1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工程合約,將暫停原定的太空業務裁員計畫。

歐洲衛星產業專家指出,歐洲製造商過去專注於複雜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但隨著低成本低軌衛星湧入市場,產業格局已徹底改變。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在 2025 年 7 月報告中估計,歐洲在 2025 年佔全球衛星網絡市場 30.8% 佔有率,主要受惠於 IRIS2 等大規模計畫,以及 Eutelsat、Airbus 國防與太空部門、SES 等領先企業的技術創新。然而這些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競爭力,仍需歐洲克服其對市場寡頭的厭惡心理,並積極引導太空市場與全球巨頭競爭。

IRIS2 與雙軌策略

除了「婆羅摩計畫」,歐盟也正推動 IRIS2 (衛星韌性、互聯互通與安全基礎設施) 計畫,這是繼 Galileo 與 Copernicus 之後的第三大旗艦太空計畫。IRIS2 預計部署約 290 顆衛星,分布於低軌與中軌,總投資額達 106 億歐元(約港幣 898.88 億元),目標在 2030 年開始運營,為歐洲政府、企業與民眾提供安全、高速的低延遲連接服務。

歐盟 IRIS2 跨部門協調員 Jean-Pierre Diris 解釋,雖然 IRIS2 的衛星數量遠少於 Starlink,但其重點在於「安全通訊」,確保歐洲大使館、軍隊作戰區域與政府服務在環境危機時,即使地面技術失效仍能保持連線。ESA 系統關鍵外部介面官員 Helmut Spitzl 強調:「IRIS2 是歐洲對日益競爭與互聯世界的大膽回應,它將實現安全通訊的戰略自主,確保歐洲政府、企業與公民不再依賴外部系統」。

不過 IRIS2 與「婆羅摩計畫」的關係仍需進一步釐清。Thales 已參與歐洲航太局的 HydRON 計畫,這是一項利用衛星間雷射訊號傳輸的高速光學網絡專案,目標達到每秒 1 TB 的網絡速度。「婆羅摩計畫」若能與 IRIS2 形成互補,將大幅提升歐洲在衛星製造與服務兩端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重組與未來展望

全球衛星網絡市場正經歷快速擴張,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成長三倍。偏遠地區對高速網絡的需求持續增加,低軌衛星因其較低延遲與更快速度,正逐漸縮小與光纖、5G 的差距。根據 EY 在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報告,低軌衛星目前在歐洲的應用主要集中於農村與難以到達地區,但隨著技術成熟,可能從利基市場演變為全面競爭者,或與光纖與無線網絡形成混合模式。

然而歐洲要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取得突破,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歐洲的火箭推進技術仍落後於美國,Airbus 的 Ariane 火箭至今仍無法像 SpaceX 的 Falcon 火箭一樣重複使用,導致發射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歐洲太空產業的碎片化決策機制削弱了其競爭力,不像美國擁有統一的國家戰略。第三,中國正積極發展國網 (Guowang) 計畫,由中國衛網主導,計劃部署超過 13,000 顆衛星,並透過「一帶一路」太空資訊走廊與亞非拉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挑戰歐美在全球太空治理的標準制定能力。

雖然如此,「婆羅摩計畫」仍為歐洲太空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三家企業承諾將透過整合資源產生每年約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的協同效益,並在關鍵技術如大型星座部署、先進通訊系統與地球觀測方面加速創新。這項合併也為員工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讓他們成為這項雄心勃勃計畫的核心。

「婆羅摩計畫」能否真正改變歐洲在全球衛星市場的弱勢地位,將取決於三方能否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市場開拓上取得突破。對於依賴衛星通訊的企業而言,這項合併將提供更多選擇,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風險。

 

資料來源: Reuters Bloomberg Phys.org European Space Agency Polytechnique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