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Atlas 商務懶人包 : 對比 Comet 有甚麼分別 ? 功能詳解及使用範例、對業界影響

OpenAI 推出全新 AI 瀏覽器 Atlas,將 ChatGPT 高度結合,並引入「代理模式」自動執行任務。這不只是對 Google 搜尋的挑戰,更可能顛覆傳統工作流程。本文深入分析 Atlas 與 Perplexity Comet 的策略差異,探討這場瀏覽器革命對企業、廣告業及未來網路生態的深遠影響。

OpenAI 推出 Atlas,當 AI 成為瀏覽器的靈魂後,能否改變我們使用網路的方式?當你在網路上查資料時,是否曾經覺得疲憊?打開一個又一個分頁,在搜尋結果中翻找答案,然後切換到 ChatGPT 視窗貼上問題,來回切換之間,思緒早已被打斷。這種破碎的體驗,正是 OpenAI 在推出 ChatGPT Atlas 瀏覽器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詳細介紹及分析 OpenAI Atlas 功能、應用範圍、使用對象以及對業界的影響。

 

與其說 Atlas 是一款傳統意義上的瀏覽器,不如說它是一個全新的網路互動介面,試圖讓 AI 成為你瀏覽網頁時的隨身助理。這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更代表著一場關於「人們如何使用網路」的深刻變革。在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先透過一個簡單的對照表,快速了解 Atlas 與目前市場上另一款熱門的 AI 瀏覽器 Comet 的核心差異:

比較項目 ChatGPT Atlas Perplexity Comet
開發公司 OpenAI(ChatGPT 母公司) Perplexity AI
推出時間 2025 年 10 月 2025 年 7 月
支援平台 macOS(Windows/iOS/Android 開發中) macOS、Windows
基本功能定價 免費 免費
代理功能定價 Plus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月、Pro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月 完全免費
AI 核心 ChatGPT(對話流暢) Perplexity(搜尋準確)
安全記錄 較謹慎,多重限制 曾有 CometJacking 漏洞
郵件自動化 基本功能 專屬 Email Assistant
多工處理 單一任務序列執行 Background Assistants 並行處理
品牌知名度 高(ChatGPT 廣為人知) 中(新興 AI 公司)

從被動瀏覽到主動協作的轉變

Atlas 最核心的設計理念,就是讓 ChatGPT 無時無刻都能理解你正在做什麼。當你開啟 Atlas,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簡潔的新分頁頁面,中央有一個搜尋框。這個看似普通的設計背後,藏著 Atlas 的第一個創新:你可以直接在這裡用自然語言提問,而不是只能輸入網址或關鍵字。問「最近有什麼好看的科幻電影」或「幫我找意大利麵的食譜」,AI 會直接給你答案,同時提供傳統的搜尋連結、圖片、影片和新聞等分頁,讓你可以選擇要深入哪個方向。

更進一步的整合體現在 Cursor Chat 功能上。當你在任何網頁的文字框中打字時,只要呼叫 ChatGPT,AI 就能幫你潤飾文字、續寫內容,或是根據你正在瀏覽的頁面提供相關建議。這種「即時、即地」的協助,讓 AI 真正融入你的工作流程,而不是一個需要特地切換過去的獨立工具。

Atlas 甚至讓分頁管理變得更智慧。你可以用語音告訴 ChatGPT「幫我整理一下這些分頁」或「關掉所有購物網站」,AI 會理解你的意圖並執行。對於那些經常開著幾十個分頁的使用者來說,這個功能可能會成為日常工作的救星。當你開啟任何網頁,側邊都會有一個 ChatGPT 對話框隨時待命。這聽起來似乎不算什麼大不了的創新,但實際體驗過後你會發現,這種「脈絡感知」的設計徹底改變了人機互動的方式。

 

想像一個實際的使用場景:你正在閱讀一篇關於歐洲旅遊的網誌文章,突然想知道文中提到的某個小鎮的天氣如何。過去你需要另開分頁搜尋,或是複製貼上到 ChatGPT。但在 Atlas 中,你只需要在側邊欄直接問「這個小鎮現在的天氣如何?」AI 已經知道你在看什麼文章、談論什麼地點,可以直接給出答案。這種無縫的體驗,就是 Atlas 想要帶給用戶的價值。

Atlas 引入了「瀏覽器記憶」的概念。這個功能讓 ChatGPT 能夠記住你瀏覽過的網站、看過的內容,並在需要時喚起這些記憶。举例來說,如果你上週花了好幾個小時研究不同品牌的筆記型電腦,今天你可以直接問 Atlas:「幫我整理上週看過的手提電腦,哪一款最符合我的預算和需求?」AI 會根據你的瀏覽歷史提供分析。這種能力將短期的資訊搜集轉化為長期可用的知識資產,也讓 Atlas 與你在 ChatGPT 中累積的對話記憶無縫整合。

 

對於私隱疑慮,OpenAI 採取了透明且可控的設計。記憶功能完全由用戶決定是否開啟,可以隨時查看、封存或刪除特定記憶,也能針對個別網站選擇不被記錄。需要完全私隱時,隱身模式會讓你暫時登出 ChatGPT,所有活動都不會被記錄或連結到你的帳號。更重要的是,預設情況下,瀏覽資料不會被用來訓練 AI 模型,商業用戶的資料則完全不會被使用。對於有未成年子女的家長,Atlas 提供了完整的家長控制功能,可以限制或關閉記憶和代理功能。

 

代理模式 從助理到執行者的躍進

Atlas 最具野心的功能,無疑是「代理模式」(Agent Mode)。在這個模式下,ChatGPT 不再只是回答你的問題,而是能夠實際執行任務。你可以給它一個目標,然後看著它自動開啟分頁、瀏覽網站、填寫表單,甚至完成購物結帳。OpenAI 在發表會上展示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使用案例。

在一個示範中,用戶給了 AI 一個食譜,然後請它「找到超市、把所有食材加入購物車,並送到我家」。AI 隨即開始工作:搜尋附近的超市網站、瀏覽商品、逐一將食材加入購物車,最後來到結帳頁面等待用戶確認。整個過程就像有一個真人助理在幫你處理瑣事。

在工作場景中,代理模式的應用更加廣泛。你可以請 ChatGPT 閱讀過去幾個月的團隊會議記錄、搜尋最新的競爭對手資訊,然後整合成一份分析報告。這種跨網站、跨檔案的複雜任務,正是代理模式想要處理的核心使用情境。不過 OpenAI 對這個功能採取了相對謹慎的態度。

代理模式目前只開放給 Plus(每月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Pro(每月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和 Business 訂閱用戶,而且還處於預覽階段。

OpenAI 坦承 AI 代理在處理複雜工作流程時仍可能出錯,並且存在被惡意指令劫持的安全風險。因此 Atlas 設定了多重限制:AI 無法在瀏覽器中執行程式碼、下載檔案或安裝擴充功能;也無法存取電腦上的其他應用程式;在處理金融機構等敏感網站時會主動暫停,要求用戶監看。這些設計反映出 OpenAI 在創新與安全之間的平衡考量。

Atlas vs  Comet:兩種不同的 AI 瀏覽器哲學

在 AI 瀏覽器這個新興領域,Atlas 並非唯一的選手。事實上 Perplexity 早在幾個月前就推出了 Comet 瀏覽器,並在 10 月宣布完全免費開放。這兩款產品雖然都標榜 AI 整合,但背後的設計理念和商業策略卻大相逕庭。Comet 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的「激進」。這款瀏覽器不僅提供基本的 AI 對話功能,還擁有專門的 Email Assistant,能夠自動回覆郵件、安排會議、草擬回信。更獨特的是它的 Background Assistants 功能,可以同時在背景處理多個任務,讓你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AI 正在默默完成待辦事項。在自動化能力上,Comet 走得比 Atlas 更遠,也更大膽。

但這種大膽也有其代價。今年十月網路安全公司 LayerX 揭露了「CometJacking」漏洞,證明黑客可以透過特製連結讓 AI 在用戶不知情下竊取敏感資料。雖然 Perplexity 已修補此問題,但這突顯了 AI 代理瀏覽器的根本挑戰:賦予 AI 越多權限,攻擊面就越大。相較之下 Atlas 採取更保守的策略,限制 AI 的執行權限,在敏感操作時要求監看,犧牲部分便利性換取更高安全性。

在商業模式上,兩者的差異更加明顯。Comet 採用了完全免費的策略,將原本每月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的功能全部開放,甚至推出推薦獎勵計畫,每推薦一個美國用戶使用就能獲得 15 美元(約港幣 HK$117)。這種激進的市場策略顯然是為了快速累積用戶基數,但也引發了對其長期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相對地 Atlas 採用了分級收費模式:基本功能免費,但代理功能需要付費訂閱。這種策略既能吸引廣大的免費用戶,又能透過付費功能創造穩定營收,是更典型的 SaaS 商業模式。從技術核心來看,兩者也有不同的優勢。

Comet 基於 Perplexity 的搜尋引擎,強調答案的準確性和來源可信度,特別適合需要進行深度研究的用戶。Atlas 則依託 ChatGPT 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在對話流暢度和情境理解上表現更佳。這種差異反映出兩家公司的基因:Perplexity 從搜尋引擎起家,OpenAI 則以對話式 AI 見長。

 

誰應該使用 Atlas?

在考慮是否使用 Atlas 之前,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對照表快速判斷這款瀏覽器是否適合你:

使用情境 推薦程度 說明
已使用 ChatGPT ⭐⭐⭐⭐⭐ 記憶和設定無縫接軌,學習成本低
需要頻繁搜尋資料 ⭐⭐⭐⭐⭐ 側邊欄和記憶功能大幅提升效率
學生、研究人員 ⭐⭐⭐⭐⭐ 適合需要整理大量資訊的工作內容
創作者 ⭐⭐⭐⭐ AI 協助寫作和研究,但代理功能需付費
Mac 用戶 ⭐⭐⭐⭐⭐ 目前唯一支援的平台
Windows 用戶 ⭐⭐ 需等待版本推出
注重私隱安全 ⭐⭐⭐⭐ 比 Comet 謹慎,但仍需授予 AI 權限
需要大量自動化 ⭐⭐⭐ 功能需付費,且不如 Comet 豐富
預算有限 ⭐⭐⭐ 基本功能免費,但進階功能要錢
企業用戶 ⭐⭐⭐ Business 方案尚未成熟

對於已經習慣使用 ChatGPT 的用戶來說,Atlas 幾乎是無縫接軌的選擇。你可以將在 ChatGPT 中累積的對話記憶直接帶到瀏覽器中使用,所有的個人化設定和偏好都能延續。更實用的是 Atlas 支援從現有瀏覽器匯入書籤、儲存的密碼和瀏覽歷史,讓轉換過程變得輕鬆。OpenAI 特別強調這個匯入過程是安全且私密的,所有資料都會加密處理。對於經常需要進行資料搜集和研究的用戶,例如學生、研究人員、內容創作者,Atlas 的側邊欄和記憶功能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你不再需要在多個應用程式之間切換,也不用擔心忘記曾經看過什麼重要資訊。AI 會記住一切,並在適當的時候提醒你。但 Atlas 目前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只有 macOS 版本,Windows、iOS 和 Android 版本還在開發中。其次如果你不願意付費,就無法使用最強大的代理功能。對於需要大量郵件自動化或多工處理的專業用戶來說,Comet 的免費方案可能更具吸引力。而對於那些對 AI 瀏覽器仍持懷疑態度,或是特別注重私隱的用戶,傳統的 Chrome 或 Safari 配合獨立的 ChatGPT 使用,可能是更謹慎的選擇。

商業模式的考驗與機會

Atlas 的推出,本質上是 OpenAI 試圖將自己從一個「AI 工具提供商」轉型為「AI 平台」的戰略布局。在過去一個月內,OpenAI 密集發布了多項產品:ChatGPT Pulse 提供主動式資訊推送、Sora 應用程式進軍影音創作、與 Spotify 和 Zillow 等第三方服務整合、與 Etsy 合作讓用戶直接在 ChatGPT 內購物。Atlas 只是這個宏大計劃中的一環。

OpenAI 的野心顯而易見:它不只想做一個瀏覽器,而是要創造一個以 AI 為中心的全新作業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用戶不再需要安裝各種獨立的應用程式,而是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讓 AI 去調用各種服務和資源。瀏覽器只是這個願景的起點,最終目標是讓 AI 成為人們使用所有數位服務的統一介面。這個願景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Atlas 能否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目前 OpenAI 透過訂閱制來獲取營收,但這種模式的規模化能力有限。

未來 Atlas 可能會引入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例如與電商平台的分潤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特製解決方案,甚至可能像 Google 一樣發展廣告業務。不過考慮到 OpenAI 目前的品牌定位和用戶期待,任何商業化的嘗試都需要格外謹慎,避免損害用戶體驗和品牌形象。

誰會是 AI 瀏覽器時代的贏家與輸家?

Atlas 和 Comet 等 AI 瀏覽器的出現,不僅是技術創新,更可能重塑整個網路生態系統的權力結構。這場變革的影響將波及瀏覽器市場、廣告產業、內容創作者,乃至整個數位經濟。讓我們先透過一個對照表,快速掌握 AI 瀏覽器對各方利益關係人的影響:

利益關係人 傳統模式 AI 瀏覽器衝擊 因應策略
Google Chrome 68% 市場佔有率搜尋廣告年收入 1,5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兆元) 查詢繞過搜尋引擎AI 摘要降低點擊率至 1%網站流量可能減少 25% 整合 Gemini AI在 AI Overview 中加入廣告強化產品生態系統
廣告業 搜尋引擎行銷(SEM)搜尋引擎最佳化(SEO) 傳統 SEO 失效廣告曝光機會減少 發展「AI 模型最佳化」尋求原生整合機會
媒體出版商 依賴搜尋流量廣告營收模式 流量大幅下降廣告收入銳減 與 AI 平台合作提供獨特深度內容發展訂閱模式
企業用戶 員工手動處理任務 AI 代理自動化工作流程 制定 AI 使用政策投資特製解決方案
內容創作者 透過原創內容吸引流量 資訊被 AI 摘要原始網站連接減少 提供 AI 難以取代的價值最佳化內容可被 AI 理解

Google 的「搜尋霸權」面臨威脅

首當其衝的是 Google。Chrome 瀏覽器掌握全球約 68% 市場佔有率,是 Google 搜尋引擎的主要入口。超過 90% 的全球搜尋流量透過 Google 進行,而搜尋廣告每年為 Google 帶來超過 1,5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兆元)的收入。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邏輯很簡單:你搜尋得越多,看到的廣告就越多,Google 賺的錢就越多。但 AI 瀏覽器正在改變這個遊戲規則。當用戶在 Atlas 或 Comet 中提問時,他們得到的是直接的答案,而不是一長串搜尋結果和廣告。Perplexity 目前每月處理超過 7.8 億次查詢,OpenAI 的 ChatGPT 則擁有每週超過 5 億的活躍用戶。如果這些用戶中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轉向使用 AI 瀏覽器進行日常查詢,對 Google 的廣告業務來說都可能造成顯著影響。東北大學的媒體創新教授 John Wihbey 指出,Google 目前正面臨一個矛盾的處境。

Google 自己也在搜尋結果中大量使用 AI Overview(AI 摘要),試圖讓用戶停留在 Google 的頁面上。但這樣做卻可能「蠶食自己的營收來源」,因為用戶不再點擊連結到其他網站,而那些網站才是 Google 廣告真正獲利的地方。Pew Research Center 的研究顯示,當搜尋結果中出現 AI 摘要時,只有 1% 的用戶會點擊連結到原始網站,這意味著網站流量可能下降高達 25%。不過 Google 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作為 Alphabet 旗下的企業,Google 擁有龐大的產品矩陣,包括 YouTube、Gmail、Google Drive 等超過 250 個服務。Google 可以將 AI 功能整合到這些產品中,建立一個更難被取代的生態系統。而且 Google 在廣告技術和用戶數據方面累積了數十年的優勢,這些都是新進者短期內難以複製的。儘管面臨挑戰,Google 2025 年第一季的廣告營收仍達到 669 億美元(約港幣 5,218.2 億元),年增 8.5%,顯示其核心業務依然強勁。但長期來看,如果搜尋行為真的被 AI 對話取代,Google 必須找到新的商業模式來適應這個變化。

廣告業迎新規則:從 SEO 到 AI 模型最佳化

對於廣告產業來說,AI 瀏覽器帶來的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的搜尋引擎行銷(SEM)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可能會逐漸失去效用,因為用戶不再透過搜尋引擎找資訊。但新的機會也在浮現:品牌可能需要學習如何讓 AI 在回答用戶問題時「推薦」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這將催生一個全新的產業:AI 模型最佳化(類似於 SEO,但針對 AI 模型)。企業需要確保當 AI 被問到相關問題時,會提及他們的品牌和產品。這種「原生整合」的廣告形式,可能比傳統橫幅廣告更有效,但也更難掌控。行銷專家指出,如果用戶透過代理工具繞過傳統搜尋引擎,行銷預算可能會從 Google Ads 轉向在 AI 平台內的原生整合。Perplexity 估值已達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其商業模式正是基於高額訂閱費(每月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到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和與裝置製造商的預裝合作。如果 Comet 能成功與 Apple 或 Samsung 達成協議,讓瀏覽器預裝在新裝置上,它就能繞過 Chrome 的壟斷地位,建立自己的分發渠道。

媒體與創作者的價值重構

對於內容創作者和媒體來說,AI 瀏覽器帶來的影響更加深遠。流量減少意味著廣告收入下降,這對依賴廣告維生的網站構成生存威脅。當用戶看到 AI 摘要後幾乎不會點擊原始來源,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 AI 可以直接回答問題,為什麼還需要連接原始網站?但這也迫使內容創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定位。單純提供資訊的內容可能會被 AI 取代,但提供獨特觀點、深度分析、娛樂價值或社群互動的內容,仍然難以被取代。一些前瞻性的媒體已經開始調整策略,例如 Perplexity 與《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合作,透過 Comet 瀏覽器提供免費試閱,讓媒體接觸新的讀者群,同時確保內容能被 AI 正確引用。網站經營者未來可能需要學習「AI 模型最佳化」,就像今天的 SEO 一樣,讓內容更容易被 AI 理解和推薦。

企業自動化機遇與安全挑戰

對於企業來說,AI 瀏覽器開啟了新的可能性。員工可以使用 AI 代理來自動化許多繁瑣的任務,例如填寫表單、搜集市場情報、安排會議等等。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安全挑戰。企業需要建立 yeni 政策和工具,來管理員工使用 AI 代理的行為,確保敏感資料不會外洩。Atlassian 以 6.1 億美元(約港幣 47.58 億元)收購 The Browser Company 的舉動,正是看準了企業市場的潛力。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針對企業需求特製的 AI 瀏覽器,整合專案管理、協作工具和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AI  瀏覽器已打開潘朵拉盒子

站在更宏觀的視角來看,AI 瀏覽器的出現可能標誌著「瀏覽器」這個概念本身的終結。當 AI 能夠理解你的意圖、預測你的需求、自動執行複雜任務時,你還需要「瀏覽」網頁嗎?也許未來的網路體驗會更像是與一個全知全能的助理對話:你說出需求,AI 幫你完成所有步驟,最後只呈現結果。這種轉變將深刻改變我們與資訊、與網路的關係。過去網路是一個需要我們主動探索的空間;未來網路可能變成一個由 AI 為我們策展的資訊流。這既令人興奮,也令人憂慮。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探索的樂趣?會不會被困在 AI 為我們建造的資訊繭房中?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無論如何,變革已經開始。

Atlas 和 Comet 只是開端,未來還會有更多的 AI 瀏覽器出現。這場競賽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十年我們如何使用網路、如何獲取資訊、如何與數位世界互動。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這意味著更便利的體驗,但也需要學習如何與 AI 共存,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私隱和安全。對於科技產業來說,這是一場關於未來話語權的爭奪戰。誰掌握了 AI 瀏覽器,誰就掌握了用戶的注意力和數據,進而掌握了數位經濟的命脈。Google、OpenAI、Perplexity,以及未來可能加入戰局的 Apple、Microsoft 和其他玩家,都在為這個未來而戰。而最終的贏家,不僅取決於技術的優劣,更取決於誰能建立起用戶的信任,誰能在創新與安全、便利與私隱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Atlas 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款瀏覽器最終能否成功,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AI 瀏覽器已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網路世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參考資料來源
OpenAI – Introducing ChatGPT Atlas
TechCrunch – OpenAI launches an AI-powered browser: ChatGPT Atlas
Perplexity – Introducing Comet: Browse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Perplexity – The Internet is Better on Comet
The Hacker News – CometJacking: One Click Can Turn Perplexity’s Comet AI Browser Into a Data Thief
TIME – The Perils of AI Browsers
Atlassian – Welcoming The Browser Company to Atlassian
TechCrunch – Atlassian to buy Arc developer The Browser Company for $610M
WebProNews –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SEO Strategies for Marketers in 2025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How will Google’s AI Overview impact its ad revenue?
The Drum – When AI is the interface: why OpenAI, Google and Meta are racing to control the next browser
The Keyword – Google ad revenue hits $66.9 billion in Q1 2025
Augment – Can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Chrome’s Dominance
Marketing Dive – Google’s ad revenue growth turns sluggish as industry clouds gather
The Register – How Google profits even as its AI summaries reduce web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