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於 2025 年 10 月初宣布,企業勞動力結構正面臨百年來最劇烈轉型,AI 代理人 (AI Agents) 將在 18 個月內成為每家企業的「數碼同事」,而非單純的輔助工具。這項預測並非孤例——Salesforce、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領袖已在全球佈局數碼勞動力革命,市場規模預估達 3 萬億至 12 兆美元(約港幣 23.4 兆至 93.6 兆元)
當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在 Citadel Securities 2025 全球市場未來峰會上表示「未來企業將由人類與數碼人類組合而成」時,這並非科幻小說情節,而是正在全球 500 強企業內部發生的現實。根據黃仁勳透露,Nvidia 內部所有工程師都在使用 AI 工具進行工作增強,而在網絡安全領域,該公司部署的 AI 代理人數量甚至超過人類員工。這場訪談發生於 2025 年 10 月初,正值美中科技戰白熱化之際——黃仁勳同時警告,Nvidia 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從 95% 暴跌至 0%,突顯地緣政治如何重塑全球 AI 供應鏈。
本文將探討三大核心議題:科技領袖如何定義「混合勞動力」、企業如何實際部署 AI 代理人,以及這場革命對全球就業市場的深遠影響。
不只是自動化 AI 代理人重新定義「員工」概念
傳統 AI 工具需要持續人工指令才能運作,但 2025 年崛起的「代理式 AI」 (Agentic AI) 已能夠自主規劃、決策並執行完整工作流程。根據投資公司 Prosus 與數據平台 Dealroom.co 的最新研究報告,全球已有超過 1,500 種 AI 代理人被開發並投入商業使用,涵蓋從人力資源到客戶服務的各個領域。這些數碼員工不僅能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更關鍵的是它們具備「學習適應能力」——能從每次互動中改進表現。
黃仁勳在訪談中建議企業 IT 部門應轉型為「AI 代理人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篩選、入職培訓和管理這些數碼員工。Nvidia 的實踐證明了這套模式的可行性:該公司不僅使用市面上的 AI 工具如 Replit 和 Lovable 進行軟件開發,更「自主培養」許多 AI 系統來保護專有知識和資料。黃仁勳表示企業將根據品質和專業深度,選擇「授權使用」或「直接僱用」不同的 AI 代理人。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86% 的行政總裁承認日益複雜的商業環境已成為企業成長的最大障礙,而 AI 代理人被視為突破這道瓶頸的關鍵。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揭示,雖然近 80% 企業已採用生成式 AI,但同樣比例的企業坦承尚未看到顯著的營收影響——這種「生成式 AI 悖論」正促使企業轉向更具變革性的代理式 AI。
科技巨頭的共同預言 CEO 將管理混合團隊
Salesforce 行政總裁 Marc Benioff 已成為「數碼勞動力」概念最激進的倡導者。在 2025 年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上,Benioff 明確表示:「我們正進入一個同時管理人類與代理人的世界。我將是 Salesforce 最後一位只管理人類的行政總裁」。Salesforce 內部數據顯示,AI 代理人已處理該公司 30% 至 50% 的工作量,包括 85% 的客戶服務查詢。
Benioff 的組織調整策略值得關注。Salesforce 宣布停止招聘軟件工程師、客戶服務人員和律師,但同時大幅擴增銷售和「客戶成功」團隊——因為部署 AI 代理人仍需要大量人力支援客戶學習使用這些工具。Benioff 堅稱 AI 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因為現有 AI 技術準確率約 50% 至 60%,尚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判斷。
Microsoft 的「2025 工作趨勢指數」報告為這場討論增添了量化數據。該研究調查了 31 個國家的 31,000 名知識工作者,發現 80% 員工感到缺乏時間和精力完成工作,而員工每天平均遭受 275 次干擾——相當於每兩分鐘被會議、郵件或訊息打斷一次。Microsoft 發現,45% 商業領袖計劃在未來 12 至 18 個月內透過「數碼勞動力」擴充團隊產能。
哈佛商學院數碼資料設計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指出,隨著 AI 成熟度提升,數碼勞動力的總潛在市場規模可能很快達到數萬億美元。
員工真實反應 期待合作但拒絕被管理
人力資源平台 Workday 在 2025 年中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75% 受訪者願意與 AI 代理人合作共事,但僅 30% 能接受由 AI 代理人管理。這項發現突顯了「協作」與「控制」之間的微妙界線。研究進一步發現,63% 受訪者表示更願意為投資 AI 代理人的公司工作,這為採用 AI 的企業帶來人才招募優勢。
Microsoft 報告識別出一批「前沿企業」 (Frontier Firms)——這些公司的領導者中有 71% 認為企業正在蓬勃發展,遠高於全球 39% 的平均水準。這些前沿企業的領導者報告能承擔更多工作 (55% vs 全球 25%),並有更多機會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90% vs 全球 77%)。
根據 LinkedIn 數據,「AI 素養」已成為 2025 年最搶手的技能。但同時崛起的還包括衝突調解、適應力、流程自動化和創新思維——這些恰恰是機器難以複製的人類優勢。
實戰案例:企業如何部署數碼員工
法國製藥巨頭 Moderna 將人力資源與資訊科技部門領導職位合併,向外界發出明確訊號:AI 不再只是技術工具,而是塑造勞動力結構的核心力量。
根據生產力工具公司 Superhuman 的報告,早期採用代理式 AI 的企業已將營運成本削減 40%,同時客戶滿意度顯著提升。這些企業每季度都在累積更多數據並改良反饋循環,建立起競爭對手難以匹配的優勢。
供應鏈管理領域展現多代理系統的威力。物流公司正部署「AI 代理人艦隊」實時改良供應鏈每個環節。製造業巨頭富士康據報導正使用多代理 AI 管理裝配線排程和機械人工作力,目標是建立僅需少數技術人員監督的「熄燈工廠」。
旅遊科技公司 Trevolution 的首席數據科學家警告:不要追求「超級代理人」——那些試圖包辦一切的全能型 AI 往往更容易出錯。相反,應該建立專業化的代理人團隊,每個代理人專注做好一件事,然後讓它們協同合作處理複雜工作流程。
地緣政治陰影下的 AI 勞動力競賽
黃仁勳在訪談中透露,由於美國政府出口管制政策,Nvidia 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從 95% 驟降至零。他批評這種政策「讓美國失去全球第二大電腦市場」,呼籲政策制定者在限制與合作間尋求更細緻的平衡。
中國擁有全球約一半的 AI 研究人員,黃仁勳認為讓這些研究者無法在美國技術上建構 AI 是一項戰略失誤。與此同時,北京對稀土出口實施嚴格限制,導致川普政府加徵 100% 關稅。
在 2025 年 5 月台北 COMPUTEX 主題演講中,黃仁勳描繪了更宏大的願景:「我們實際上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產業來支援 AI 工廠、AI 代理人和機械人技術」。該公司宣布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購買 Intel 股票,雙方將深度合作:Nvidia 將在其 AI 數據中心平台中整合 Intel 專為其特製的 CPU,而 Intel 則會在個人電腦系統中納入 Nvidia GPU 晶片。
未來 18 個月的關鍵轉折點
2025 年標誌著代理式 AI 在企業人力資源領域的崛起年,技術將增強決策效能與效率,但同時強調變革管理和勞動力調整的重要性。截至 2025 年代理式 AI 市場已達 450 億美元(約港幣 3,510 億元)。普華永道預測,到 2030 年這些 AI 代理人可能為全球 GDP 貢獻 2.6 萬億至 4.4 萬億美元(約港幣 20.28 萬億至 34.32 萬億元)。
33% 領導者正考慮因 AI 而削減人力,但同時 78% 計劃招聘 AI 相關新職位,如代理人專家、AI 訓練師和資料分析師。這種結構性轉變不是簡單的人員替換,而是工作內容的根本重組。
數碼勞動力時代的管理新哲學
Microsoft Work Trend Index 研究主任指出,將 AI 視為「同事」而非「工具」會帶來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果你把它當作 Excel 試算表,你會把它視為命令式技術。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思考夥伴、團隊成員,你與它的關係就會轉變為對話式、迭代式的互動」。
哈佛商學院研究員建議,企業必須建立運營手冊來整合 AI 代理人進混合團隊,並制定勞動力戰略——要么自行開發整合 AI 代理人的人才獲取功能,要么與現在同時提供人類和 AI 人力配置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
正如 Marc Benioff 在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中寫道:「身為人類是我們的超能力。AI 沒有童年,沒有心靈。它不會愛,不會感受失落,不會受苦。正因如此,它無法表達真正的同理心或理解人際連結」。
Microsoft 報告指出,這項轉型將如同工業革命和互聯網時代一樣,需要數十年才能充分實現其潛力,涉及廣泛的技術、社會和經濟變革。但對企業領導者而言,行動的時機已經到来:那些今天開始重新設計商業流程、培訓員工與 AI 協作、建立混合團隊治理框架的企業,將在未來五年內建立起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優勢。
黃仁勳的預言或許聽來激進,但從 Nvidia 內部實踐到全球前沿企業的實際成果,所有證據都指向同一方向:未來企業將由懂得協調人類創造力與 AI 效率的「混合團隊」主導。唯一的問題是:你的企業準備好迎接這場變革了嗎?
資料來源: Nvidia官方部落格 McKinsey顧問公司研究報告 Microsoft 2025工作趨勢指數 哈佛商業評論 Prosus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