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進一步自動化倉庫運作  計劃以機械人取代 60 萬職位

Amazon 內部文件披露,計劃在 2033 年前以自動化技術取代超過 600,000 個美國職位,同時機械人團隊將承擔公司 75% 的營運工作。作為美國第二大私營僱主,Amazon 目前已在全球設施部署超過 1,000,000 部機械人,數量接近其倉庫人力規模。

 

Amazon 內部文件披露,計劃在 2033 年前以自動化技術取代超過 600,000 個美國職位,同時機械人團隊將承擔公司 75% 的營運工作。作為美國第二大私營僱主,Amazon 目前已在全球設施部署超過 1,000,000 部機械人,數量接近其倉庫人力規模。

 

先進機械人技術與成本效益

倉庫機械人團隊規模急速擴張,Amazon 約 75% 全球配送流程已涉及某種形式的機械人協助。公司新推出名為 DeepFleet 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協調機械人在履行中心的移動,令機械人團隊行程時間減少 10%。具備觸覺感應技術的 Vulcan 機械人能夠「感受」物品,處理過往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Amazon 正在採用的機械人種類包括搬運整個貨架單元的 Hercules、可在倉庫地板自主導航的 Proteus、使用電腦視覺挑選個別物品的 Sparrow,以及由 Agility Robotics 開發的雙足機械人 Digit。

Amazon 機械人團隊預計在 2027 年前淘汰 160,000 個本來需要的美國職位,自動化措施預計在 2025 至 2027 年為公司節省 126 億美元(約港幣 982.8 億元),每件倉儲及配送物品可節省約 30 美分(約港幣 HK$2.34)。公司每名員工每年運送的包裹數量已從 10 年前的 175 件攀升至近 3,870 件,每個設施的平均員工人數為 670 人,達到至少 16 年來的最低水平。

 

企業形象策略與內部調整

Amazon 內部討論集中於如何將公司定位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公司考慮增加參與社區項目,例如資助地方基礎設施或教育計劃。公司探討策略性溝通策略,傾向使用「先進技術」等字眼,而非「自動化」或「人工智能」來描述其工作。部分與人類並肩工作的機械人被稱為「協作機械人」(cobot),意圖傳達協作而非取代的訊息。

Amazon 行政總裁 Andy Jassy 在內部備忘錄中表明,公司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後預計將令企業員工總數減少,員工需要適應或被淘汰。公司正使用人工智能改善倉庫營運、重建客戶服務聊天機械人及改善產品線。公司計劃裁減最多 15% 人力資源員工,涉及人員體驗及技術部門,標誌著企業職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重塑。

 

 

全球趨勢:勞工短缺催化自動化

對企業而言,倉庫自動化已成為競爭必需品而非選項。全球倉庫自動化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299 億美元(約港幣 2,332.2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634 億美元(約港幣 4,945.2 億元)。預計 2025 年全球將有超過 4,000,000 部商用倉庫機械人在 50,000 個倉庫運作,自動化採用預計可降低 25% 至 30% 勞動成本。

零售業面臨嚴重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倉庫及配送中心職位。超過半數倉庫營運商將未填補的人手空缺列為自動化的首要催化劑,2024 年美國一般倉庫勞動力工資賬單按年增長 79%。自動化系統能執行許多過往由人類工人完成的勞動密集型任務,例如揀選、包裝及分類,令公司可將員工重新部署到更具增值的活動。

 

人機協作與員工轉型策略

協作機械人 (cobot) 與員工並肩工作,處理費力任務,讓工人專注於較少危險的活動。Amazon 表示已為超過 700,000 名員工提供培訓,讓他們擔任機械人及人工智能輔助營運的高技能職位。參與機電及機械人學徒計劃的員工通常可獲得約 40% 加薪。

企業採用自動化技術需制定策略性方針。自動移動機械人 (AMR) 可無縫整合到現有工作流程中,因為需要的基礎設施改動極少。公司應投資員工發展,確保員工跟上新技術步伐,同時利用機械人及人工智能減少對簡單任務人力的依賴,而不犧牲生產力。

 

 

未來展望與社會挑戰

倉庫自動化趨勢將持續加速。超過 80% 零售商計劃增加在營運中使用人工智能,以提升員工技能及改善員工滿意度和留任率。人工智能分析歷史勞動數據及季節性趨勢,以預測人手需求並有效分配資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ron Acemoglu 表示,假如 Amazon 達成其自動化目標,美國最大僱主之一將成為淨職位破化者,而非淨職位創造者。企業必須平衡自動化效益與大規模職位淘汰的社會及經濟成本。技術本身並非本質上好或壞,就業影響並非不可避免。倉庫營運商在決定如何實施新技術方面擁有自主權。

對於供應鏈專業人士而言,Amazon 的宣布標誌著需要在人類專業知識仍不可取代的領域進行策略性技能發展,包括複雜問題解決、關係管理,以及需要超越人工智能能力的情境理解策略規劃。企業應專注於擴增而非取代,創建人工智能與人類混合團隊,以實現最佳營運效率及社會責任。

 

來源:Robotics and Auto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