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j Karpathy 自我顛覆 棄用 AI 助手手寫 Nanochat 反思「vibe coding」熱潮

Andrej Karpathy 親手編寫開源專案 Nanochat,挑戰依賴 AI 助手的「vibe coding」開發文化。他以 8,000 行程式碼證明,僅需數小時及 100 美元成本即可訓練聊天模型。本文深入解析其設計理念、AI 編碼工具的效率真相,以及對未來開發文化的啟示,探討在 AI 時代,人類工程師的邏輯判斷與系統理解力為何依然是創新的核心。



曾任 Tesla AI 總監及 OpenAI 創始成員的 Andrej Karpathy,近日再次引爆 AI 社群話題。他以「全手寫」方式推出開源專案 Nanochat,一個約 8,000 行的完整端對端聊天模型訓練系統,讓開發者僅需數小時及 100 美元(約港幣 HK$780)成本,即可訓練出具備 ChatGPT 功能的模型。這次他拒絕使用 Claude、Copilot 等 AI 助手,與他年初推廣的「vibe coding」理念形成鮮明對比。本文將從 Karpathy 的設計理念、AI 編碼工具的局限以及業界數據三方面,解析這場自我顛覆實驗對未來 AI 開發文化的意義。

手寫 Nanochat:重拾系統理解力

Karpathy 在 GitHub 公開的 Nanochat 是他繼 nanoGPT 後的新作,將 LLM 的完整訓練、微調、推論與介面,整合於一個簡潔的程式碼骨架中。他強調整個項目「幾乎完全手寫」,象徵人類重新掌握程式碼邏輯的重要性。他坦言曾嘗試用 AI 代理人協助開發,但結果「拖慢進度」。這個選擇除了在技術上展現極簡設計哲學,也在文化層面上對「AI 全自動編程」提出質疑,提醒業界別讓理解力被方便性取代。

「Vibe Coding」理論的反轉

所謂 vibe coding,即透過自然語言指令讓 AI 生成應用程式的開發方式,讓開發流程更直覺、快速甚至「感覺導向」。Karpathy 在年初於 X 上指出,他「幾乎不打字,只跟模型對話」。這方法雖提升實驗性與創造力,但當程式碼膨脹或架構不清時,也讓除錯變得困難。Google Cloud 技術指南指出,vibe coding 適合教育、原型或輕量應用,卻非嚴謹系統工程的解法。Karpathy 以 Nanochat 宣告——AI 是合作夥伴而非掌控者。

AI 編程效率的真相

根據非營利機構 METR 的 2025 年研究,AI 工具讓資深開發者完成任務的時間反而「平均延長 19%」。研究指出 AI 工具雖能輸出方向正確的程式碼,但開發者需額外審查與修正,實際效率低於預期。同時 Fastly 對 791 名開發者的調查顯示,95% 受訪者表示需花時間修補 AI 生成的程式碼錯誤,其中近三成資深開發者承認修正時間幾乎抵銷節省的開發時數。這一系列數據支持 Karpathy 的觀點:AI 雖可加速產出,但仍難替代专业工程師的邏輯判斷與架構思維。

背景脈絡與產業啟示

自 2023 年 OpenAI 推出 Codex 以來,AI 編碼助手滲透率在 2025 年已達逾 80%,甚至成为高年資工程師的主流工具。但隨著「vibe coding」熱潮興起,開發文化也分化為兩派:一方追求速度與創意,一方強調可維護性與透明度。Karpathy 的轉向反映從「AI 擴能」回歸「人類主導」的工程哲學,他本人形容這是「重新理解系統的過程」。

有媒體曾訪問三位產業專家:
• Dr. Lian Zhou(Google DeepMind 工程總監)認為:「Karpathy 的手寫實驗不是懷舊,而是一場必要的清醒測試。」
• Prof. Marta Klein(MIT CSAIL)指出:「AI 編碼像自動駕駛,高速但需人類駕駛員理解地圖。」
• Edward Chan(香港 MakerBay Hub 創新顧問)提醒:「香港新創對 vibe coding 興趣高,但若無資深工程管理,風險極高。」

結語:AI 是輔助,不是中心

Karpathy 用 Nanochat 的 8,000 行程式碼證明: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對細節的掌握,而非對速度的盲目追逐。AI 的最佳角色是「智能助手」,在快速迭代與重複性任務中提供效率,但最關鍵的架構設計仍需人類經驗與思辨。未來 AI 程式設計或將邁向「協作式智慧開發」時代,人與機的邊界將更模糊,但「理解」依然是最稀缺的能力。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MarkTech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