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法案能否真正保護青少年? Google 警告澳洲 16 歲社群禁令「極難執行」

澳洲將實施全球首個禁止 16 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法案,Google 警告此法案「極難執行」且有反效果。圍繞年齡驗證技術、用戶私隱的爭議升溫,這場科技巨頭與政府的角力,將為全球科技監管及企業策略提供關鍵參考。



澳洲將於 12 月 10 日正式實施《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成為全球首個立法禁止 16 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國家,違規平台將面臨最高 5,000 萬澳幣(約港幣 2.57 億元)的巨額罰款。然而在距離實施不到兩個月之際,Google 旗下 YouTube 於 10 月 14 日在澳洲參議院聽證會上發出嚴厲警告,質疑這項立法除了「極難執行」,更無法實現讓兒童更安全上網的承諾。

科技業集體反彈:YouTube率先砲轟政策缺陷

YouTube 澳洲政府事務資深經理 Rachel Lord 在 10 月 14 日的參議院網上安全規則聽證會上直言,該法案「初衷良好,但實際執行將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Lord 特別指出,強制 16 歲以下用戶登出帳號使用 YouTube,反而會失去家長監護控制、內容過濾等關鍵安全功能,使未成年人暴露於更大風險。Google 堅持主張 YouTube 是「影片分享平台和學習資源」而非社群媒體,該平台原本不在管制範圍內,直到 2025 年 7 月在 Meta、TikTok、Snapchat 等競爭對手投訴,以及澳洲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Julie Inman Grant 的強力推動下才被納入。

值得注意的是 Meta、Snap、TikTok 等科技巨頭均拒絕出席此次聽證會。參議院委員會主席、綠黨參議員 Sarah Hanson-Young 表示,委員會正考慮發出法律傳票(subpoenas)強制這些科技公司出席,拒絕配合將面臨法律強制要求與輿論壓力。通訊部長 Anika Wells 已於 10 月 14 日分別會見 Meta、Snapchat、TikTok 高層,明確表達政府對法案實施的期望,並強調「社群媒體公司負有社會責任」,平台必須在 12 月 10 日前做好準備,「沒有任何藉口」。

爭議焦點:年齡驗證技術的私隱與準確性困境

這項法案最具爭議的環節在於年齡驗證機制。澳洲政府採取了「輕觸式」(lighter approach)監管方式,不要求平台對所有用戶進行年齡驗證,而是要求使用人工智能和行為數據「合理推斷」使用者年齡,並採取「合理步驟」防止未成年人存取。這種做法目標是避免收集過多個人資料,保護用戶私隱。

然而澳洲政府委託進行的年齡保證技術試驗報告於 2025 年 6 月發布,揭示了嚴峻現實:沒有任何單一技術方案能「無處不在且 100% 可靠」地驗證年齡。研究發現臉部年齡估計技術對女性的準確度較低,在測試中甚至出現 15 歲青少年被誤判為 20 至 30 多歲的情況。更令人擔憂的是報告指出部分平台供應商正在開發過度收集與保留個人資料的工具,「超出監管機構未來需求的預期」,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私隱侵害風險。

私隱權倡議組織 New America 在 2025 年 7 月的研究報告中警告,年齡驗證要求用戶提交政府核發的身分證件或生物識別數據等敏感資訊,嚴重損害網絡匿名性,且數據儲存過程增加資料外洩、監控和濫用風險。法國資訊技術與自由委員會(CNIL)在 2022 年的分析中評估六種常見年齡保證方案,結論是沒有任何一種能同時滿足「充分可靠的驗證、完整的人口覆蓋、以及對個人資料私隱與安全的尊重」。

全球參照樣本:各國政策出現分歧路徑

澳洲的大膽立法已成為全球焦點,各國政府與科技業都在密切關注實施結果。當澳洲總理 Anthony Albanese 預計於 10 月下旬訪問華盛頓與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會面時,Google 美國團隊已被告知這項議題,顯示此政策的國際影響力。

法國於 2023 年 7 月率先實施《數碼成年法》(Law No. 2023-566),要求平台驗證 15 歲以下用戶年齡並取得家長同意,違者最高可處全球營收 1% 罰款。美國多州也推動類似立法但面臨憲法挑戰,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俄亥俄州等地的法案因言論自由和私隱權爭議遭聯邦法院暫時或永久封鎖,代表科技業的 NetChoice 組織主張這些法規違反《第一修正案》並與聯邦法律衝突。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允許成員國在 13 至 16 歲之間自行設定年齡限制,但未強制全面禁令。英國則從 2025 年 7 月 25 日起要求兒童在存取「最有害內容」前證明年齡,平台須使用安全年齡驗證技術。這些差異化路徑反映各國在兒童保護與言論自由、私隱權之間的不同權衡。

學術證據呈現複雜圖像:社群媒體非單純有害

在政策辯論背後,學術研究揭示了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影響的更複雜面貌。澳洲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Julie Inman Grant 引用的 2025 年調查顯示,在 2,600 名 10 至 15 歲澳洲青少年中,96% 曾使用社群媒體帳號,四分之三最近在社群媒體上遭遇有害內容,超過三分之一(特別是 10 至 12 歲族群)表示最常在 YouTube 上遇到此類內容,包括厭女、仇恨言論、誘拐資訊和青少年犯罪「炫耀」影片。這些數據支援了政府的政策立場。

然而 Orygen 研究機構利用 2024 年澳洲使命組織(Mission Australia)青年調查的 17,480 名 15 至 19 歲受訪者數據進行的分析,挑戰了「社群媒體使用愈多愈有害」的簡單假設。研究首席作者、Orygen 研究員 Louise La Sala 博士指出,「適度使用」社群媒體(每天 1 至 3 小時)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和連結感方面,與「低度使用」者(每天少於 1 小時)相似甚至更好;適度使用者最有可能感受到關鍵成人的支援,也最可能參與面對面活動如運動。僅有「高度使用」(每天 3 小時以上)與心理困擾、孤獨感增加和未來樂觀度降低有強烈關聯。

昆士蘭大學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增加暴露於傷害、社交孤立、憂鬱、焦慮和網絡霸凌的風險」,由於青少年大腦仍在發育,對網上時間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風險更高。澳洲衛生福利研究院數據顯示澳洲每年有 14% 的 4 至 17 歲兒童經歷心理疾病,焦慮症最常見,2022 年有 381 名青少年及年輕人死於自殺。這些數據突顯問題嚴重性,但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需要更細緻的介入策略而非一刀切禁令。

實施倒數與未來影響:文化轉變還是技術災難?

距離 12 月 10 日實施日期不到兩個月,澳洲政府已開始推出全國性廣告宣傳活動為家長和兒童做好準備。通訊部長 Wells 強調該法案目的是「創造文化改變,讓年輕澳洲人多三年時間建立真實世界連結和網上韌性」。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Inman Grant 坦承法案不會在第一天就完全生效,平台需要時間重新配置技術和導入新流程,但她期待公眾若發現平台允許 16 歲以下兒童繼續使用應提出投訴。

法律專家警告憲法挑戰正在醞釀。YouTube 的 Lord 在聽證會上主張,「保護兒童網上安全的解決方案不是阻止他們上網,而是透過網絡安全工具保護他們,並讓家長擁有控制權指導網上體驗」。Snap 曾呼籲採用「裝置層級」年齡驗證以簡化執行,TikTok 則認為禁令會把青少年逼向更不安全的網絡空間。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於 10 月 13 日簽署法案,要求 Apple 和 Google 等裝置製造商檢查用戶年齡,獲得科技巨頭支援但遭串流平台強烈反對,顯示業界內部立場分歧。

 

資料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ustralian Computer Society
TI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