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 AI 數字勞動力交易平台 MuleRun 於 2025 年 9 月正式在網上推出,標榜讓 AI 智能體(Agent)成為可買賣的商品,這種創新模式吸引了包括阿里雲在內的投資者關注。平台上線僅一個月,便面臨 OpenAI 於 10 月 6 日宣布 ChatGPT 開放第三方應用程式整合的正面衝擊,這場 AI 勞動力市場的生態戰已悄然打響。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 AI Agent 平台市場規模將在 2025 至 2029 年間擴張 235.6 億美元(約港幣 1,837.6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41.1%,MuleRun 能否在這波浪潮中站穩陣腳,成為業界焦點。
智能體交易生態的商業邏輯
MuleRun 將 AI Agent 定位為「數碼勞動力」而非單純的技術工具,並建立完整的三層變現體系。平台提供從免費版到企業級的訂閱服務,其中 Plus 套餐月費 19.9 美元(約港幣 HK$155)可支援 5 個並發智能體,Pro 套餐月費 99.9 美元(約港幣 HK$779)則可支援 30 個並發會話,企業版更提供專屬運行環境和 SLA 保障。更重要的是,MuleRun 首創 Agent 創作者收益分成機制,讓開發者能從每次智能體調用中獲得實際收入,已有創作者在首周獲得可觀營收。這種「創作-分成-復用」的閉環設計,類似當年淘寶建立的 C2C 電商生態,但挑戰在於 AI 能力的標準化定價遠比實體商品複雜。
平台目前已上架 72 個高頻使用的 Agent,涵蓋股票投資研究、影片處理、內容創作、遊戲代練等垂直場景。以 FundaAI 推出的股票研究 Agent 為例,用戶只需用自然語言提問,10 秒內即可獲得包含實時市場數據、財務指標、行業趨勢的機構級研究報告,這類專業服務的數碼化重構展示了 AI 勞動力的降本增效潛力。然而企業級 AI 應用專家王安笑指出,B 端客戶付費的核心在於明確的投入產出比,MuleRun 目前尚未公開用戶規模和營收數據,第三方流量統計顯示其 8 月連接量僅 25,000 次,商業驗證仍在早期階段。
持久運行環境的技術壁壘
MuleRun 的技術差異化聚焦於 Runtime(持久運行時環境)能力。傳統 AI Agent 多運行於無狀態的沙盒環境,每次任務結束後數據即清空,而 MuleRun 提供可特製的持久檔案系統、跨會話狀態保持和原生庫調用能力。這使得 Agent 能像「真實數字員工」般在 Windows 或 Linux 環境中操作 GPU、控制鍵盤滑鼠,甚至自動執行遊戲任務,實現了從「API 調用」到「系統級操作」的躍遷。
但這種技術路徑也帶來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為每個智能體提供隔離的持久環境,需要複雜的容器調度和安全管控機制,阿里雲在 2025 年雲棲大會上發布的 AgentBay 平台同樣強調秒級彈性伸縮和千級並發能力的技術挑戰。業內普遍認為,多 Agent 專家系統的算力分布重構和資源改善,是 2025 年 AI 智能體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但如何在性能與成本間找到平衡點,仍是全行業待解難題。
OpenAI生態的降維打擊
2025 年 10 月 6 日,OpenAI 在開發者大會上宣布 ChatGPT 支援第三方應用程式直接嵌入,首批合作包括 Canva、Zillow、Spotify 等七大平台,年底前將在網上推出應用程式審核與變現機制。這個 Apps SDK 讓開發者能在 ChatGPT 的 8 億周活躍用戶生態內建立全屏互動介面的應用程式,用戶無需離開聊天介面即可完成設計、訂房、選課等任務。相較於 MuleRun 需要從零建立用戶基礎,OpenAI 直接將 ChatGPT 從「對話工具」升級為「應用平台」,天然擁有龐大流量入口和品牌信任度。
IBM 全球副總裁翟峰認為 2025 年是 AI 智能體規模應用的「拐點時刻」,但競爭核心已轉向「產品能力×生態資源×場景深度」的多維博弈。MuleRun 雖有先發優勢和垂直場景創新,卻必須面對 OpenAI、Microsoft Copilot、Google 等巨頭的生態包圍。字節跳動旗下的 Coze 採取「零程式碼+流量打法」降低開發門檻,阿里投資的 BetterYeah 則專注企業級深度服務,這些競品都在搶佔 Agent 平台的不同生態位。
從實驗到商業化的最後一哩路
AI Agent 的商業化面臨三大現實挑戰。首先是就業倫理爭議,國際勞工組織報告指出全球四分之一工作崗位可能受生成式 AI 影響,客服、數據錄入、市場分析等職位面臨高替代風險,「AI 勞動力市場」的崛起加劇了社會對技術性失業的擔憂。其次是定價模式困境,從「人頭計價」轉向「成果計價」需要清晰的價值量化標準,但 AI 能力的波動性使得傳統 SaaS 訂閱制難以適應。第三是數據安全與私隱合規,持久運行環境涉及用戶敏感資料的長期存儲,企業級客戶對安全容器方案的要求遠超消費級應用。
普華永道 2025 年 AI 預測報告強調,雄心勃勃的 AI 策略需轉化為具體競爭優勢,多 Agent 系統整合能力是企業營運量能提升的關鍵。百度智能雲提出的「能扛 KPI、對結果負責」的數字員工概念,反映了市場從技術演示轉向業務閉環的務實需求。MuleRun 若要複製淘寶的成功,需證明其 Agent 交易生態能為企業帶來可量化的降本增效,而非停留於概念炒作階段。
AI勞動力市場的未來圖景
雖然挑戰重重,AI Agent 貨幣化趨勢已不可逆轉。ARK Invest 預測到 2030 年,AI Agent 可為電子錢包平台創造 400 億至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至 1.56 萬億元)收入,Agent 控制的區塊鏈輕賬戶將重構支付流程。高盛研究部估算,生成式 AI 可在未來十年推動全球 GDP 增長 7%(約 7 萬億美元,約港幣 54.6 萬億元),美國勞動生產率年增率有望提升 1.5 個百分點,但 3 億全職崗位將面臨自動化影響。這種生產力躍遷與就業替代並存的矛盾,使得 AI 勞動力市場的演進充滿不確定性。
MuleRun 作為「智能體界淘寶」的願景並非空想,但需在技術護城河、生態網絡效應和監管合規間找到平衡點。2025 至 2027 年被視為 Agent 成為核心組件的中期窗口期,2027 年後自主代理網絡將主導業務流程。MuleRun 能否在 OpenAI 等巨頭的生態戰中突圍,取決於其能否持續提供 OpenAI 無法覆蓋的垂直場景價值,以及建立具黏性的創作者和企業客戶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