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宣布結合阿里雲 AI Qwen 模型 解構體育娛樂產業的未來商業模式

NBA 中國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將以 Qwen 大語言模型打造專屬 AI 應用,全面革新 2.7 億中國球迷觀賽體驗。合作聚焦即時賽事分析、360 度重播及個人化互動,展示 AI 在垂直領域的強大潛力。此舉不僅為體育產業的數碼化轉型提供範本,更揭示了數據資產與精準營銷的龐大商業價值,是企業佈局 AI 應用的重要參考。

NBA 中國與阿里雲於 2025 年 10 月 9 日在澳門宣布達成多年戰略合作,這項協議標誌著體育娛樂產業進入 AI 驅動的新紀元。阿里雲將成為 NBA 中國官方雲端運算及 AI 合作夥伴,基於 Qwen 大語言模型創建專屬 AI 應用程式,覆蓋 NBA App、賽事直播及實體互動體驗。這次合作恰逢 NBA 中國賽 2025 開幕,籃網與太陽將於 10 月 10 日及 12 日在澳門進行季前賽,現場將首次展示 360 度 AI 重播技術。本文將分析這項合作如何改變中國籃球迷的觀賽模式、對體育科技產業的示範意義,以及背後的商業邏輯。

技術創新三大應用場景

阿里雲與 NBA 中國的合作聚焦於三個核心技術應用層面。首先是以 Qwen 系列基礎模型開發的 NBA 專屬 AI 模型,該模型將整合 NBA 超過 70 年的賽事數據、球員統計及歷史影片資料進行微調訓練。這意味著中國的 NBA App 用戶能夠透過自然語言對話,獲取即時比賽精華、球員數據對比分析,以及參與 AI 驅動的籃球話題討論。相比傳統關鍵字搜尋,這種對話式互動能將用戶查找所需資料的時間縮短 60% 以上。

第二項技術突破是 360 度實時重播系統,這套系統運用阿里巴巴自研的電腦視覺演算法,能夠從多個固定機位的 2D 影像中重建三維場景。系統通過 AI 演算法精準捕捉球員骨架關鍵點及運動軌跡,生成任意視角的高清重播畫面。這項技術已在 2024 年杭州亞運會的電競項目中試用,當時獲得超過 500 萬次觀看互動。NBA 中國賽將是該技術首次應用於籃球賽事,預計能將重要回合的觀看時長提升 40%。

第三個創新是實體的 AI 虛擬形象生成體驗。在 NBA House 球迷互動區,參觀者可透過採集 15 秒語音樣本,讓 Qwen 技術複製其音色,並生成一段模仿自己聲音的經典比賽解說片段。這種技術應用了阿里巴巴在語音合成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音色還原度可達 92% 以上,遠超市場平均水準的 75%。

雙方戰略訴求的精準配合

從 NBA 中國的角度,這項合作解決了其在中國市場所面臨的三個核心挑戰。首先是內容消費模式轉變。根據騰訊體育 2024 年的數據報告,18 至 35 歲的中國籃球迷中,超過 68% 偏好 5 分鐘以內的短片精華,而非完整觀看 148 分鐘的比賽直播。AI 驅動的即時精華生成技術,能夠在比賽進行中自動識別精彩回合,將製作時間從傳統 2 小時縮短至 5 分鐘以內。

其次是本地化內容的深度不足。雖然 NBA 在中國擁有龐大球迷基礎,但中文內容的專業性和即時性仍有改善空間。專屬 AI 模型經過 NBA 官方數據訓練後,能夠提供符合中國球迷閱讀習慣的戰術分析、球員背景故事及歷史對比,填補這內容缺口。

對阿里雲而言,與 NBA 中國的合作是其「AI for Sports」戰略的重要里程碑。阿里雲在 2023 年推出的通義千問系列模型,目前在中國大語言模型市場佔有率約為 28%,僅次於百度文心一言。透過與頂級體育 IP 的深度連結,阿里雲能夠展示其在垂直領域 AI 應用的技術實力,並獲取寶貴的真實場景訓練數據。根據 IDC 的預測,中國體育科技市場規模將在 2026 年達到 850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91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 22%,這是阿里雲不容錯過的增長機遇。

商業模式重構帶來的連鎖效應

這項合作的商業價值不限於技術服務費用,更重要是數據資產累積和變現路徑的拓展。NBA 中國的數碼平台將遷移至阿里雲基建,意味著每日超過 200 萬活躍用戶的行為數據將沉澱在阿里雲的數據中台。這些數據經過脫敏處理和 AI 分析後,能夠生成用戶畫像、觀賽偏好及消費傾向等洞察,為品牌贊助商提供精準營銷的數據支援。

以 NBA 全明星賽為例,傳統贊助商曝光主要依賴現場廣告牌和電視轉播插播廣告。在 AI 技術加持下,品牌可以根據用戶的觀賽習慣推送個人化互動內容。喜歡進攻的球迷可能收到運動品牌的推廣,而關注戰術分析的用戶則可能看到數據分析工具的廣告。這種精準投放能將廣告轉化率從行業平均的 2.3% 提升至 6% 以上。

同時,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和「通義 App」成為 NBA 中國的官方市場合作夥伴,這意味著兩款應用程式將獲得 NBA 的內容授權和流量導入。對於夸克這款主打年輕用戶的搜尋引擎來說,NBA 內容能夠增強其在體育垂直領域的競爭力,吸引更多 18 至 30 歲的男性用戶。通義 App 作為阿里巴巴的消費級 AI 助手,則能夠通過 NBA 相關的問答和互動功能提升用戶忠誠度。

 

體育產業 AI 化的先行指標

NBA 中國與阿里雲的合作為中國體育產業的數碼化轉型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職業體育聯盟在 AI 技術應用上已有多個成功案例。NFL 與 Amazon Web Services 合作開發的 Next Gen Stats 系統,能夠追蹤每位球員的移動速度、加速度及決策時間,為教練團隊提供戰術改良建議。MLB 使用電腦視覺技術分析投手的球路變化,幫助球隊制定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中國體育市場在 AI 應用上仍處於起步階段。根據艾瑞諮詢 2024 年的調查,僅有 18% 的中國體育企業導入了 AI 技術,遠低於美國的 47% 和歐洲的 35%。主要障礙包括技術成本高、缺乏應用場景以及數據標準不統一。NBA 中國與阿里雲的合作,透過具體應用場景展示了 AI 技術的商業價值,預計將帶動更多體育 IP 方和科技企業跟進。

中國籃球協會 (CBA) 在 2024 年季後賽期間曾試用 AI 解說系統,但因技術成熟度不足僅應用於部分場次。隨著阿里雲在 NBA 場景中的技術驗證,CBA 及其他本土賽事有望在未來兩年內實現規模化應用。這對於提升中國本土體育內容的製作水準和觀眾體驗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私隱與用戶體驗的平衡點

AI 技術在體育場景的應用,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用戶資料的收集和分析。NBA App 需要獲取用戶的觀賽記錄、搜尋歷史及互動行為才能提供個人化推薦,這引發了對數據私穩保護的關注。根據中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要求,企業收集個人資料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並取得用戶的明確同意。

阿里雲在公告中強調,將採用聯邦學習和差分私穩等技術保護用戶資料安全。聯邦學習允許 AI 模型在不獲取原始資料的情況下進行訓練,所有資料處理在用戶裝置本地完成,僅上傳加密後的模型參數。這種技術已在金融風控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能夠在保護私穩的前提下實現精準推薦。

然而技術保障措施的有效性,仍需要獨立第三方監督驗證。歐盟在 2023 年通過的《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風險 AI 系統必須通過合規性評估並接受持續監測,中國目前尚未建立類似的強制性認證機制。業界專家建議 NBA 中國和阿里雲應主動邀請網絡安全機構進行審計,並定期發布數據使用透明度報告,以增強用戶信任。

對中國體育科技生態的啟示

這項合作揭示了三個值得關注的產業趨勢。首先,大語言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應用將成為主流。通用 AI 模型雖然功能強大,但在專業場景中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往往不足。透過在 NBA 官方數據上進行微調,專屬 AI 模型能夠理解籃球術語、戰術體系及球員特點,提供更精準的回答。這種「基礎模型 + 領域微調」的模式,預計將在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快速複製。

其次,網上與實體融合體驗成為體育營銷的新標準。NBA House 的 AI 虛擬形象生成體驗將數碼技術帶入實體空間,創造了新的互動價值。類似的應用已在零售行業出現,例如 Nike 在上海的旗艦店允許顧客透過 AR 技術試穿虛擬球鞋。未來的體育場館可能配備更多 AI 驅動的互動裝置,將觀賽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參與。

第三,雲端運算基建成為體育 IP 的核心資產。NBA 中國將數碼平台遷移至阿里雲,意味著其技術架構與阿里巴巴生態深度連結。這種選擇雖然能夠快速獲取先進技術能力,但也增加了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風險。歐美市場的多雲策略 (Multi-Cloud) 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即同時使用多家雲端服務商的服務以分散風險和改良成本,這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NBA 中國與阿里雲的合作,不僅是一次商業結盟,更是體育產業擁抱 AI 技術的標誌性事件。隨著專屬 AI 模型、360 度重播等創新應用啟用,中國籃球迷的觀賽體驗將發生質的飛躍。然而技術變革的成功,最終取決於能否在商業價值、用戶體驗和資料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對於整個體育科技行業而言,這項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其成效將在未來 2 至 3 年內逐步顯現,並可能重塑中國體育內容消費的格局。

資料來源:NBA官方網站 | 阿里雲 | IDC | 艾瑞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