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Altman 旋風訪亞啟動「星際之門」 5,000 億美元掀全球 AI 算力爭奪戰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訪亞,為其 5,000 億美元的「星際之門」AI 基建計劃鋪路,與台、韓、日科技巨頭達成合作。此舉旨在確保 HBM 記憶體與先進晶片供應,應對 AI 算力龐大需求。文章深入分析 OpenAI 在全球供應鏈的佈局、與 Anthropic 及 Microsoft 的白熱化競爭,以及這場算力爭奪戰對台灣等亞洲科技經濟體的深遠影響。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於 2025 年 10 月初展開為期一週的亞洲訪問行程,先後到訪台灣、韓國和日本,與台積電、鴻海、Samsung Electronics、SK Hynix 等科技巨頭敲定戰略合作協議。這次訪問正值 OpenAI 推動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AI 基建計劃的關鍵時期,該公司 2025 年上半年收入已達 43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 16%,但研發支出高達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突顯其對 AI 算力基建的迫切需求。這次跨國訪問背後,是一場關乎未來 AI 產業主導權的全球供應鏈佈局戰。

韓國成戰略合作重心

Sam Altman 於 10 月 1 日抵達韓國首爾,與韓國總統李在明、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鎔及 SK 集團會長崔泰源舉行高層會議,並在青瓦台總統府簽署多項戰略合作意向書。根據協議,Samsung Electronics 和 SK Hynix 將大幅擴增高頻寬記憶體(HBM)產能,目標在未來數年內達到每月 90 萬片 DRAM 晶圓的生產規模,這數字超過目前全球 HBM 產業總產能兩倍以上。

韓國科技產業分析師 Kim Yong-beom 向路透社表示,OpenAI 預計在 2029 年前完成這批晶圓訂單,顯示其對 AI 算力需求的長遠規劃。OpenAI 亦計劃與 SK Telecom 合作,在韓國西南部全羅南道建設兩座大型 AI 資料中心,作為「星際之門韓國計劃」(Stargate Korea)的核心項目。Samsung 集團旗下的 Samsung C&T 和 Samsung Heavy Industries 則會探索開發浮動式資料中心和浮動電廠的可行性,這種創新設計可降低冷卻成本並解決土地短缺問題。

Sam Altman 在首爾記者會上表示:「韓國擁有成為全球 AI 領導者的所有要素——頂尖技術、強大的政府支援以及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這番表態突顯 OpenAI 視韓國為其全球 AI 戰略的關鍵夥伴,除了是零件供應商,更是共同開發次世代 AI 基建的盟友。受此消息激勵,10 月 2 日韓國股市開盤後,SK Hynix 股價暴漲 12% 至 40.45 萬韓元(約 288 美元,約港幣 HK$2,246),創 25 年新高;Samsung Electronics 股價也飆升 5%,兩家公司市值單日合計增加超過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

台灣與日本鞏固供應鏈

在訪問韓國之前,Sam Altman 於 9 月底秘密訪台,與台積電和鴻海高層進行閉門會談。科技產業媒體《Digitimes》報導,會議主要聚焦於晶片設計、製造合作及 AI 伺服器基建開發。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是 OpenAI 主要晶片供應商 Nvidia 的獨家代工夥伴;而鴻海則是 Oracle 的主要供應商。Oracle 是 OpenAI 在「星際之門」計劃中,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雲端運算協議的合作夥伴。

地緣政治科技專家李明哲(化名)接受訪問時指出:「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積電掌握 3 納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量產能力,鴻海則在 AI 伺服器組裝領域具規模優勢,加上台達電的電源管理和散熱方案,這些都是建設大型 AI 資料中心的關鍵零件。」台積電 2025 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其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 61%,行政總裁魏哲家預估全年營收將增長 30%,主要動力來自 AI 晶片需求。

在日本行程中,Sam Altman 尋求與 Hitachi 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進一步強化供應商關係。日本 SoftBank 集團在「星際之門」計劃中扮演主要股權投資者和財務支援者角色,負責資源整合。根據 OpenAI 官方公告,SoftBank、OpenAI 和 Oracle 於 9 月 22 日宣布在美國新增 5 個 AI 資料中心基地,包括德州夏克爾福德郡、新墨西哥州多納安娜郡及一處尚未公布的中西部地點,總投資額超過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規劃容量接近 7 吉瓦(GW)。

星際之門計劃加速佈局

「星際之門」計劃於 2025 年 1 月由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啟動,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建立總容量達 10 吉瓦的 AI 資料中心網絡,總投資額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該計劃由 OpenAI 主導,SoftBank 提供資金,Oracle 負責建置資料中心,並採用 Nvidia 的 AI 晶片。9 月 23 日的擴展公告顯示,計劃進度已超前預定時程,預計在 2025 年底前完成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募資承諾。

然而彭博社 8 月報導指出,由於市場不確定性、美國貿易政策及 AI 硬件估值問題,計劃實際建設進度曾一度延遲,而且尚未籌措到足夠資金。對此,SoftBank 於 4 月宣布首筆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資金將向日本瑞穗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取得。5 月,JPMorgan 同意為德州 Abilene 的「星際之門」資料中心項目提供 23 億美元(約港幣 179.4 億元)貸款,該項目由 Blue Owl Capital、Crusoe Energy Systems 和 Primary Digital Infrastructure 的合資企業開發,並租賃給 Oracle。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OpenAI 告知投資者和商業夥伴,公司 2025 年租用運算伺服器的支出預計達 160 億美元(約港幣 1,248 億元),到 2029 年可能攀升至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這驚人數字突顯 AI 模型訓練和推論運算對算力的龐大需求。Sam Altman 這次亞洲行的核心目標,就是推動供應商增加產能並優先處理 OpenAI 的訂單。

全球 AI 基建競賽白熱化

OpenAI 的積極佈局並非孤例。其主要競爭對手 Anthropic 於 9 月 26 日宣布,將在 2025 年擴增國際員工規模三倍,並將應用 AI 團隊擴充五倍。Anthropic 估值已達 1,830 億美元(約港幣 1.42 兆元),獲得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和 Amazon 的投資支援,其 Claude 大型語言模型在企業市場佔有率達 32%,超越 OpenAI 的 25% 和 Google 的 20%。該公司指出,近 80% 的 Claude 使用量來自國際市場,韓國、澳洲和新加坡的使用率甚至超越美國。

Microsoft 則在東南亞積極投資 AI 基建。2025 年 5 月,Microsoft 在馬來西亞投資 22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建立首個雲端區域「Malaysia West」,並宣布在印尼正式啟用「Indonesia Central」雲端區域。Microsoft 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今年 1 月承諾,將在未來兩年內向印度投資 3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發展資料中心及數碼基建,這是 Microsoft 在單一亞洲市場的最大承諾。

根據房地產顧問機構 Cushman & Wakefield 發布的《2025 年上半年亞太資料中心市場報告》,亞太地區在 2025 年上半年新增近 2,300 兆瓦(MW)的資料中心開發項目,目前營運容量約 12.7 吉瓦,另有 3.2 吉瓦在建設中,13.3 吉瓦處於規劃階段。報告指出,人工智能、雲端服務和資本投資成為區域市場主導趨勢,各國政府和科技企業加速部署 AI 基建,以應對雲端運算和大型語言模型日益增長的需求。市場研究機構 Mordor Intelligence 預測,亞太區 AI 最佳化資料中心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95.9 億美元(約港幣 748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266.7 億美元(約港幣 2,080 億元)。

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對台灣而言,這次 Sam Altman 訪台除了帶來訂單,更是思考如何在全球 AI 生態系統中提升戰略地位的契機。地緣政治專家受訪時建議:「台灣可參考韓國與 OpenAI 的合作模式,由政府主導與類似 OpenAI 的 AI 模型開發者建立更深層次的夥伴關係。台灣不能只滿足於扮演製造者角色,應在 AI 應用層面和資料中心建設上尋求更多參與機會,這將有助台灣 AI 產業的長遠發展。」

然而台灣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10 月 1 日,台灣首席關稅談判代表表示,台灣不會同意美國提出將 50% 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的要求。這場爭議可能令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複雜化,也突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台灣如何在美中競爭中維持其科技供應鏈優勢的難題。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近年頻繁訪台,展現與台積電和台灣廠商的緊密關係。分析師認為,台灣應善用這些既有優勢,在 AI 晶片製造、先進封裝技術(如 CoWoS、SoIC)以及次世代互連技術等領域持續投資研發。台積電 2026 年將量產的 A16 製程(1.6 納米)首次導入超級電源軌(Super Power Rail)技術,採用背面供電網絡(BSPDN),能顯著降低電壓損耗和訊號干擾,特別適合高耗能的 AI 加速器。這些技術創新將確保台灣在 AI 晶片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延續至本世紀末。

AI 基建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Sam Altman 在結束韓國行程後,計劃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與投資者會面,尋求更多資金支援 OpenAI 的基建擴張和研究工作。這呼應了他 2024 年曾向中東投資者提出的 7 兆美元(約港幣 54.6 兆元)基建計劃,雖然當時因 AI 服務收入有限而被部分產業領袖視為不切實際。

Anthropic 行政總裁 Dario Amodei 預測,AI 訓練資料中心的價值到 2026 年可能達到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到 2027 年將超過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產業趨勢顯示,2025 年全球資料中心容量的 33% 已針對 AI 工作負載進行最佳化,預計到 2030 年這比例將上升至 70%。隨著 AI Agent(代理人工智能)和推論運算需求的爆發性增長,誰能掌握算力基建,誰就能在下一波 AI 革命中佔據主導地位。

OpenAI 目前估值已達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但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仍受質疑。公司 2025 年上半年虧損 25 億美元(約港幣 195 億元),主要用於 AI 研發和 ChatGPT 營運成本。雖然 OpenAI 設定全年收入目標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現金消耗目標 85 億美元(約港幣 663 億元),但要支撐其龐大擴張計劃,仍需持續吸引大規模投資。Nvidia 上週宣布將向 OpenAI 投資最多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並供應資料中心晶片,這引發投資者對 AI 產業是否形成危險金融泡沫的擔憂。

這場由 OpenAI 發起的全球 AI 基建競賽,正在重塑科技產業的權力版圖。從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到 Samsung 和 SK Hynix 的記憶體晶片,再到鴻海的伺服器組裝能力,亞洲科技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將在這場競賽中扮演關鍵角色。Sam Altman 這次亞洲行的成果,將決定 OpenAI 能否在與 Anthropic、Google、Microsoft 等巨頭的競爭中保持領先。而對台灣、韓國、日本等亞洲科技強國而言,如何在這場全球 AI 算力爭奪戰中找到最有利的戰略定位,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軌跡。

資料來源:路透社亞洲新聞台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