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pe 推出 Open Issuance 企業級穩定幣平台 搶攻 2 兆美元數位貨幣市場

支付巨頭 Stripe 推出 Open Issuance 平台,讓企業能輕易創建和管理自家穩定幣,搶佔 2 兆美元的數碼貨幣市場。此服務獲 BlackRock 及 Fidelity 等龍頭支持,並配合美國及香港等地的新監管框架。面對 Binance 及 Coinbase 的競爭,Stripe 專注於發行層面,為企業提供個人化的支付方案,把握穩定幣成為主流支付工具的趨勢,是企業數碼轉型的關鍵一步。

Stripe 正式推出 Open Issuance 平台,讓企業只需數天時間和幾行程式碼,就能創建並管理專屬穩定幣。這項服務由 Stripe 在 2024 年以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收購的 Bridge 公司提供技術支援,並與資產管理龍頭 BlackRock、Fidelity 及區塊鏈資管公司 Superstate 合作管理國庫券儲備,現金流動性則由 Lead Bank 提供。為符合美國穩定幣監管要求,Stripe 正申請聯邦信託銀行執照(national trust charter)及紐約州金融服務廳信託牌照,以因應 2025 年 7 月生效的《GENIUS 法案》新規。

企業自主權重新定義穩定幣市場

Open Issuance 平台允許企業自由鑄造及銷毀代幣,自訂儲備比率以管理現金與國庫券的平衡,並選擇合作的金融機構。Bridge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Zach Abrams 表示:「如果資金流動是業務核心,企業應該使用穩定幣建構服務。但不要建立在別人的代幣之上——透過 Open Issuance,企業可以在自己個人化和控制的穩定幣上建立業務。」這種模式打破了過去由 Tether 和 Circle 主導的集中化發行格局,讓企業能完整保留穩定幣產生的利息收益,僅需支付 0.5% 的起始費用。

所有透過平台發行的穩定幣均具完全互通性,可在不同平台間無縫整合。加密錢包供應商 Phantom 推出的 CASH 代幣成為首個透過該平台發行的穩定幣,去中心化交易所 Hyperliquid 的 USDH 及 MetaMask 的 mUSD 也陸續加入。Stripe 總裁 Will Gaybrick 強調:「隨著穩定幣和人工智能的出現,我們正處於新網上經濟的黎明時期。」

 

支付基礎設施競賽白熱化

Stripe 的進場時機正值加密貨幣基礎設施服務競爭加劇之際。Binance 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宣布推出 Crypto-as-a-Service (CaaS) 平台,讓持牌銀行、經紀商及交易所能利用 Binance 的現貨及期貨市場、流動性池、託管方案及合規工具。Binance VIP 與機構業務主管 Catherine Chen 指出:「對數碼資產的需求增長速度超乎以往,傳統金融機構再也無法置身事外。然而從零開始建構加密貨幣能力既複雜、昂貴又具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建 Crypto-as-a-Service——一個提供機構值得信賴、現成基礎設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該服務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開始向特定持牌機構開放早期試用,第四季度將擴展至更多全球合格機構,預計 2026 年底前提供完整營運支援。Coinbase 已於 2025 年 6 月推出類似的白標服務 Coinbase Prime 擴展計畫。分析師認為這些舉措是主流採用的看漲訊號,可能加速資產代幣化及混合金融產品發展。

與競爭對手提供交易基礎設施不同,Stripe 的 Open Issuance 專注於穩定幣發行層面,瞄準企業對個人化支付解決方案的需求。資產管理巨頭的參與增添了這項服務的可信度:BlackRock 的 BUIDL 貨幣市場基金市值已達 22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主要吸引穩定幣發行機構及 web3 基金投資,其中 Ethena 的 USDtb 穩定幣持有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 BUIDL。Fidelity 於 2024 年底以隱身模式推出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FYOXX,資產管理規模於 2025 年 8 月底突破 3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

萬億級市場的基礎設施戰

穩定幣市場規模從 2025 年初的約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增長至 2,800 億美元(約港幣 2.18 兆元)。Citi 於 2025 年 9 月發布的《Stablecoins 2030》報告將預測上調至基準案例 1.9 兆美元(約港幣 14.82 兆元)(原預測 1.6 兆美元,約港幣 12.48 兆元)及看漲案例 4 兆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原預測 3.7 兆美元,約港幣 28.86 兆元),歸因於過去六個月的強勁增長及美國與國際間大量專案公告。美國財政部估計該市場將於 2028 年達到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而摩根大通研究團隊則採取較保守立場,預測未來數年內市場規模可達 5,000 至 7,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至 5.85 兆元)。

McKinsey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報告指出,2025 年可能成為穩定幣的拐點年,受惠於更有利的監管環境、改善的安全技術及廣泛實驗。Stellar 與 PayPal、Visa 的合作彰顯機構採用加速趨勢:2025 年 6 月,PayPal 宣布其法幣支援穩定幣 PYUSD 將在 Stellar 網路上推出;數日後,Visa 披露將 Stellar 加入其穩定幣結算平台,與以太坊、Solana 及 Avalanche 並列。Visa 行政總裁 Ryan McInerney 表示:「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擁抱穩定幣,為這一刻做準備。」

Stripe 亦與 OpenAI 加深合作,於 2025 年 9 月 28 日推出「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代理商務協定),讓 ChatGPT 用戶可在對話介面內直接向 Etsy 商家購物,未來將擴展至 Shopify 商家如 Glossier、Vuori 及 SKIMS。該系統使用「共享支付權杖」(Shared Payment Tokens),允許 ChatGPT 在不暴露支付憑證的情況下發起付款,權杖僅限特定商家和購物車總額使用。這代表 Stripe 正在建構 AI 時代的經濟基礎設施,將支付能力嵌入人工智能代理的決策流程中。

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窗口

Paxos 的調查顯示,超過 90% 的受訪企業有興趣使用穩定幣來現代化緩慢且昂貴的跨境資金流動,但僅有 16% 已推出實際解決方案。同樣地半數企業對將數碼資產用於企業資金庫感興趣,但目前僅 5% 實際運作。這種興趣與實施之間的差距揭示了一個顯著的增長領域,隨著受監管穩定幣變得更廣泛可用,企業採用曲線預計將陡峭上升。

對香港及亞太區企業而言,Open Issuance 提供了一條快速進入數碼貨幣市場的路徑,避免從零建構技術能力所需的數百萬美元成本及數年時間。然而企業需注意不同司法管轄區的監管要求差異:美國 GENIUS 法案採用聯邦與州監管雙軌制,香港則由 HKMA 集中監管,而歐盟 MiCA 規範已於 2024 年 6 月生效。選擇具備跨境監管合規能力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將是企業數碼化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

隨著支付巨頭、加密交易所及資產管理公司在穩定幣基礎設施領域展開全面競爭,企業面臨的不再是「是否採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選擇最適合自身業務模式的方案」。在監管明朗化與技術成熟度提升的雙重驅動下,穩定幣正從加密貨幣的利基應用,演變為全球企業資金管理及支付結算的主流選擇。

 

資料來源:
Cointelegraph
CoinDesk
Citi Global Insights
World Economic Forum
Sidley 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