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科技館啟用 「監管沙盒」測試後明確出路待定

香港低空經濟科技館正式啟用,標誌著產業化進程加速。本文深入分析「監管沙盒」的推展進度、產業鏈協作的機遇,以及香港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下面對的獨特挑戰。文章亦探討了跨境物流、應急響應等關鍵應用場景,並剖析香港如何在大灣區中作差異化定位,為尋求新興市場機遇的企業決策者提供具前瞻性的策略參考。



香港生產力局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啟用香港首個「低空經濟科技館」,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透露首批 38 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中,17 個已展開測試,預計 10 月底將增至 28 個。根據國家民航局預測,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1.5 萬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62 萬億元)增至 2035 年的 3.5 萬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3.78 萬億元)。香港正透過科技館、監管沙盒、人才培訓等多管齊下的策略,探索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下的低空經濟發展路徑。然而從政策框架到商業化落實,仍有多個關鍵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

監管沙盒推進:測試與商業化之間的關鍵連結

政府今年 3 月公布的 38 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截至 9 月底已有 17 個展開測試,執行率為 45%。 雖然進度符合預期,但業界更關注測試完成後的下一步安排。目前監管沙盒主要提供技術驗證和法規測試的空間,但從測試階段過渡到正式營運許可的具體程序、審批標準、時間表等細節尚未明確公布。這種政策空白可能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和長期規劃。

深圳在 2024 年已完成超過 200 個低空經濟測試項目,並實現多條商業航線的規模化營運,其經驗值得香港參考。關鍵在於建立清晰的「測試-認證-營運」三階段制度,讓企業能夠預判成本和時間投入。政府若能盡快公布後續安排,將大幅提升業界信心。

項目類型分布方面,物流配送佔比較高,反映出市場對此類應用的期待。然而無人機物流在香港面臨的挑戰包括空域密集、建築物遮擋、保險成本等,需要更多實際測試數據來驗證商業可行性。其他應用場景如基建巡檢、應急救援等,則可能較快實現商業化,因為這些領域的痛點明確,且企業客戶支付意願較強。

產業鏈協作: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生產力局建立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布局,體現了系統性思維。 在上游技術研發方面,香港雖然缺乏大型硬件製造企業,但在材料科學、軟件演算法、系統整合等領域具有研究優勢。碳纖維複合材料、氫燃料電池等技術的改良,可以為無人機性能提升提供支援。透過 3D 打印技術製造特製零件,則能支援小批量、高精度的生產需求,符合香港製造業的特點。

中游標準制定是香港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領域。與 IEEE、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等機構的合作,有助於香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話語權。特別是在跨境物流、數據安全、私隱保護等涉及兩地制度差異的領域,香港的法律和金融專業能力可以發揮橋樑作用。不過標準制定需要時間和各方共識,短期內難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下游應用方面,「地空協同隧道檢測系統」和「電網鷹眼巡檢系統」等獲獎項目展示了技術可行性。關鍵是如何將示範項目轉化為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初期投資成本較高是普遍問題,政府可考慮透過採購合約、補貼計劃等方式,幫助技術度過市場導入期。隨著技術成熟和規模擴大,成本將逐步下降,經濟效益會更加明顯。

應用場景探索:高密度城市的獨特挑戰與機遇

香港列舉的六大應用場景各有特點。跨境物流配送具有巨大潛力,特別是針對高價值、小體積、時效要求高的貨物,如醫療樣本、精密零件、緊急檔案等。目前港深兩地正在探討空域管理協調機制,雖然涉及多個部門和複雜程序,但一旦打通將開創全新的物流模式。初期可以從指定航線、限定貨物類型開始,逐步擴大規模。

應急響應是另一個適合香港的場景。在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下,地面交通可能中斷,無人機可以快速運送醫療物資、評估災情、建立臨時通訊等。雖然惡劣天氣對飛行造成挑戰,但隨著技術進步,無人機的抗風能力和自主導航能力正在提升。關鍵是建立應急調度機制,確保在需要時能夠迅速啟動。

文旅應用方面,無人機燈光秀已展示了吸引力,未來可拓展至文化遺產記錄、旅遊景點航拍等。需要平衡的是商業價值與居民生活品質,透過合理規劃飛行時間、路線、噪音控制等,可以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公共事業應用如建築巡檢、環境監測等,初期成本雖高,但長期來看可提升安全性和效率,投資回報值得期待。

區域協同發展:差異化定位尋找互補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低空經濟領域已形成一定分工:深圳專注製造和應用、廣州重視研發和標準、珠海發展通用航空。 香港的定位可以聚焦在金融服務、國際合作、高階應用等領域。例如,為無人機企業提供融資租賃、保險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連結國際市場,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醫療物流、金融服務等高階應用場景進行創新。

跨境合作雖然面臨制度差異,但並非無解。港深兩地可以從小範圍試點開始,例如選擇河套地區作為跨境無人機測試區,建立聯合監管機制,積累經驗後再逐步推廣。數據安全方面,可以採用「數據不出境、計算結果共享」的技術方案,既滿足監管要求,又實現業務協作。這需要兩地政府、企業、技術專家的持續溝通和創新。

人才流動是區域協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培養的專業人才若能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將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短期來看,部分人才北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長期來看,隨著香港產業生態完善,可以吸引人才回流或吸引國際人才加入。關鍵是為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職業發展機會和生活環境。

市場預測審視:理性看待發展前景

國家民航局預測的萬億市場規模提供了宏觀參考,但具體到香港,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評估。香港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更現實的定位是成為區域樞紐和創新試驗田,而非追求市場總量。重點應放在高附加值環節,如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專業服務、國際合作等,發揮香港的制度優勢和專業能力。

投資熱潮需要理性對待。低空經濟確實是新興產業,但任何產業發展都需要時間和過程。政府和企業應避免盲目跟風,而是基於市場需求、技術成熟度、商業模式可行性作出投資決策。初創企業需要建立自我造血能力,不能過度依賴補貼。投資者應關注企業的核心技術、團隊能力、市場策略,而非僅僅是概念故事。

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應該是實際應用案例數量、商業化營運收入、技術專利申請、人才培養數量等,而非僅看融資金額或企業數量。香港可以設定階段性目標,例如未來三年內實現 10 條商業航線營運、培養 2,000 名持證專業人才、孵化 5 家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等,用具體成果衡量產業發展進度。

科技館功能定位:從展示走向賦能

「低空經濟科技館」作為產業展示窗口,有助於提升公眾認知和吸引國際關注。下一步可以強化其產業服務功能,例如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對接應用場景、協助申請許可、連結投資者等一站式服務。將科技館建立成產業孵化器,而非單純的展覽場所,將大幅提升其實際價值。

配合監管沙盒的測試場景功能需要進一步明確。建議公布詳細的測試指南,包括申請程序、評估標準、數據要求、保險安排等,讓企業能夠清楚了解如何利用這個平台。測試數據應該能夠作為正式申請的參考依據,縮短企業從測試到營運的時間週期。

人才培訓方面,除了飛行操作培訓,還應增加系統工程、數據分析、商業管理等課程,培養複合型人才。與大學、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讓學生和專業人士在真實場景中學習和實踐。建立人才庫和就業對接平台,幫助培訓學員找到合適的職業機會,提升培訓的實效性。

制度完善方向:法規與產業協同發展

保險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保險公司、企業三方協作。政府可以考慮設立風險池或再保險機制,分擔保險公司的風險;保險公司應開發更多元化的產品,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企業則需要加強安全管理,降低事故率。隨著行業數據累積,保險定價將更加合理,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數據安全和私隱保護需要建立明確指引。可以參考歐盟 GDPR、內地個人資料保護法等國際和區域經驗,制定適合香港的無人機數據管理規範。對於跨境數據傳輸,探索技術方案如數據脫敏、邊緣計算等,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實現業務需求。

香港低空經濟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低空經濟科技館」的啟用標誌著政府和業界已形成推動產業發展的共識,監管沙盒等創新機制為技術驗證提供了空間。未來關鍵在於將政策框架轉化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將技術展示轉化為商業應用,將區域合作意向轉化為具體項目。透過完善法規、改善服務、培育人才、促進協作,香港有潛力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差異化定位,為經濟注入新動能,同時提升城市運作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產業發展需要耐心和務實精神,避免過度炒作,專注解決實際問題,方能實現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