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Apple 健康副總裁 Sumbul Desai 醫學博士 : 揭密 Apple Watch 高血壓通知背後故事

Apple Watch 即將在香港推出高血壓通知功能。unwire.pro 專訪 Apple 健康副總裁 Dr. Sumbul Desai,深入了解其「無感監測」設計理念。她解釋了 Apple 如何透過嚴謹科學驗證和裝置端處理保障用戶私隱,目標是提早通知潛在患者,而非取代傳統醫療。此功能對香港公共衛生及長者護理具重要意義。

在 Apple 於香港推出高血壓通知功能之際,unwire.pro 與 Apple 健康副總裁 Sumbul Desai 醫學博士進行了一場深入對話。這位同時擔任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的醫學專家,為大眾揭開了 Apple Watch Series 11 這項革命性功能的面紗。

Apple 真正保健策略 : 搶先一步

當問及 Apple 在預防醫療產業的雄心時,Dr. Desai 的回答出乎意料地謹慎。
「我們的使命並非想取代傳統醫療。」她停頓了一下說:「我們真正考慮的是幫助用戶過上更美好生活。」

這個答案很有意思。在科技公司紛紛宣稱要「顛覆醫療」的今天 Apple 卻選擇了一個更謙遜的定位。當被進一步追問是否符合當下流行的 P4 醫學概念(預測性、預防性、個人化、參與式醫學)時,Dr. Desai 再次糾正了提問者的理解:「我們並非想用 Apple Watch 去管理慢性疾病,主要策略是通知一些用戶他們未知道自己可能已患有疾病,以便他們能更早獲得幫助。」她以一個簡單對比解釋了這個理念:

「傳統上病人發現問題後才去看醫生。我們希望做到用戶能在問題發生前,去找醫生洽談。」

找出高血壓可能更早找出更多疾病

編者有興趣知道為甚麼 Apple 在現時選擇聚焦於高血壓,Dr. Desai 提供了一組驚人數據:

全球超過 13 億人患有高血壓,其中約 50% 未被確診

「高血壓是無聲的」她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它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但越早發現,就能獲得越好的結果。」
這問題不只在於數字,高血壓更是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主要成因。對許多人來說,第一次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往往是在出現嚴重併發症之後。

「無感」設計哲學 最方便用戶長者更受惠

當話題轉向技術細節時,Dr. Desai 首先分享了一項有趣的心理學觀察:

「人們看到血壓讀數時,經常會過度執著。」

這項見解決定了設計方向,與其讓用戶主動測量並焦慮地盯著數字,Apple 選擇了完全相反的路徑——於背景監測。

「機器學習算法查看數據和訊號,能將 PPG(光體積描記法)看到的訊號與血壓數據聯繫起來,然後生成通知。」Dr. Desai 解釋道。簡單來說手錶的光學感應器默默測量血管的血流變化,系統以 30 天為一週期分析這些模式,只在發現問題時才會通知用戶。

「我們為用戶處理了所有複雜程序,」她強調「用戶只需戴著手錶,系統便會自動監測。」

用家收到通知如何處理?這體現了 Apple 對「可操作性」的理解。用戶會被引導使用血壓日誌功能,在兩星期內用傳統血壓計測量。「你可以在兩星期內測量血壓,然後提交給醫生。」這些結構化的圖表數據,能幫助醫生區分偶發性波動與持續性高血壓,讓診斷更準確。這些結構化數據可節省醫生診斷時間,還能減少因單次測量誤判的風險——正是 Dr. Desai 強調讓醫療更有效率的關鍵。

 

超過十萬人的龐大科學工程

談到科學驗證,Dr. Desai 的語氣變得格外認真。這並非簡單的功能開發,而是一項涉及超過 100,000 人的龐大科學工程。首先是一項 10,000 人的初始研究,參與者同時使用血壓計和 Apple Watch,比較兩者數據。接著是一項 2,000 人的驗證研究,確保算法在不同年齡、種族、體型的人群中都能準確運作。
「但這還不夠,」Dr. Desai 補充道「在算法開發與驗證階段,我們還諮詢了 Apple 外部的科學家,確保方法的科學性與普適性。」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Apple Heart and Movement Study 一項超過 100,000 人的持續研究。「當我們對某些算法有假設時,我們會進行數據分析,看是否與研究數據一致。」

即使如此 Dr. Desai 依然保持謹慎:「此功能無法檢測所有高血壓個案。它不適用於 22 歲以下、已診斷高血壓或懷孕的人群。」

三大核心原則:科學、可用、私隱

在訪談中 Dr. Desai 反覆提到這三個核心:科學基礎、可操作性、私隱保護。關於科學基礎她不只強調算法的準確性,更在意醫生的理解:「我們向醫生提供算法開發的相關資料,讓他們理解其背後科學,這樣當病人帶著通知求診時,他們知道該怎麼做。」

可操作性體現在每個細節——兩星期的測量期、與美國心臟協會指南一致的分類標準、結構化的報告格式。「目的是讓用戶能與醫生進行更有意義的對話。」

而談到私隱時,Dr. Desai 說出了整個訪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有時甚至會為私隱保護而延長開發時間。」

在許多健康科技依賴雲端分析的時代 Apple 卻選擇了最困難的路,所有處理都在裝置端完成,公司永遠看不到任何個人健康數據。這種裝置端處理方式在業界獨樹一幟。「私隱是基本權利,」她堅定地說。這向來是 Apple 的產品哲學,用戶體驗永遠先於最新科技。

跟其他品牌不一樣的優勢

當被問及 Apple 此次的高血壓通知功能,跟其他品牌有何獨特之處時,Dr. Desai 這樣回答:「我們開發軟件、服務和硬件,它們全部匯聚於一個生態下,這是 Apple 的魔力之一。」
高血壓通知並非孤立功能。它與睡眠分數、心電圖、心率監測協同工作,建構完整的健康圖景。這種生態系統的整合,讓 Apple Watch 成為用戶與醫生之間的智慧橋樑。但 Apple 目標並非取代醫生,而是與傳統醫療體系協同合作。市面上的高血壓智能手錶各有不同取向,有些需要更換專用錶帶以求準確測量;有些則需要多次與實體血壓計校正。Apple 則選擇了對用戶最方便的方案,「佩戴即可」在背後監察,對長者而言最不費心力,目的是幫助用戶找出他們未曾察覺的潛在風險。

從個人到群體 更宏大的願景

Apple 除了專注於個人健康數據更透過跟科學界合作,將數據轉化為公共衛生的洞察。Dr. Desai 談及與美國心臟協會、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時說:「我們相信必須與科學界合作,這樣我們才能將從個人層面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群體層面並獲得某種程度的深入見解。」

Apple 預計此功能發放首年,可通知超過 1,000,000 名未確診的高血壓患者,Dr. Desai 特別提到對不同年齡群體的考慮:「我們考慮年輕人也考慮到年長人口。我們總是在思考如何讓產品適用於所有年齡層,以便他們能保持健康及更好的生活質素。」

科技讓健康更「平民化」

訪談結束後,我腦海中縈繞著一個畫面:在香港的公共屋邨裡,一位獨居長者戴著 Apple Watch,他可能不懂何謂 PPG 也不知道機器學習,但當手錶輕輕震動,提醒她有高血壓風險可能需要找醫生時,科技就這樣默默改變了她的生命軌跡。

過去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檢測,需要昂貴體檢與繁瑣流程。基層市民往往只能在症狀嚴重,問題已難以逆轉時才求醫。現在只需一隻手錶,便能在香港醫療資源緊張下,無需額外成本便可享有早期檢測機會。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與獨居長者數目持續增加,這項功能可幫助他們在家中及時發現健康風險並提早治療 ——正如 Dr. Desai 所說的「讓長者能更長時間維持自主生活能力,減少對他人照顧的依賴,並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Dr. Desai 說 Apple 不想「接管醫療保健」,他們只想「幫助個人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或許正是這種謙遜讓 Apple 能夠在科技與醫學的交匯點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創新方向。

隨著高血壓通知功能在香港推出,這不只是技術上突破更是讓健康公平邁向現實的重要一步。

 

 

Apple Watch Series 11 評測文章  (unwire.hk)

https://unwire.hk/2025/09/16/apple-watch-series-11-review/life-tech/watch-wireless-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