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董事長 Bret Taylor 近日公開承認,人工智能產業正處於泡沫化階段,但強調這並非災難性警訊。這位前 Meta 技術總監接受 The Verge 專訪時表示,AI 投資總額預計於 2030 年達 7 兆美元(約港幣 54.6 兆元),然而 70% 的 AI 新創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Bret Taylor 的觀點呼應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於 8 月發出的警告:「有人將在 AI 賠上鉅款」。
市場過熱徵兆明確浮現
目前 AI 產業確實展現多項典型泡沫化指標,包括資本流入規模空前、企業估值遠超實際盈利能力,以及市場關注度與實際成果存在顯著落差。根據最新統計,2025 年美國創投資金有 64% 投向 AI 新創企業,而 OpenAI 雖獲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萬億元)估值,卻尚未實現盈利或公開上市。
Bret Taylor 指出,目前看到太多「三個人加一個想法」的公司就能獲得數十億美元投資,這種現象「完全不理性」。投資銀行分析師 Eric Croak 更直言,當前 AI 投資建議如同「演算法協助的賭博」,特別是加密貨幣和選擇權交易領域。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首席經濟學家 Torsten Sløk 警告,標準普爾 500 指數前十大企業目前的高估程度,甚至超越 1990 年代科網泡沫時期。
科技巨頭 Google、Amazon 和 Meta 在 2024 年投入超過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於 AI 研發,此舉顯示企業對技術前景充滿信心,但也反映市場可能存在過度投資的風險。
科網泡沫歷史的深刻啟示
Bret Taylor 將當前 AI 熱潮與 1990 年代後期的科網泡沫進行對比,認為兩者具有相似的發展軌跡。當年許多科網新創如 Pets.com 和 Webvan 快速崛起後迅速倒閉,但網絡技術本身重塑了全球經濟格局,造就了 Amazon 和 Google 等科技巨頭。
關鍵差異在於收入規模:Pets.com 倒閉前僅創造 60 萬美元(約港幣 468 萬元)營收,而 OpenAI 預計 2025 年 6 月年營收將達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Anthropic 更從 2023 年的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激增至 2025 年中的 45 億美元(約港幣 351 億元)。這顯示當前 AI 企業具備更堅實的商業基礎。
Sam Altman 在 8 月接受訪問時表示:「當泡沫發生時,聰明人會對一個真理核心過度興奮」。他認為雖然投資者可能過度樂觀,但 AI 確實是「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發展」。歷史經驗顯示,技術泡沫雖然摧毀資本,但同時亦為持續變革奠定基礎,2008 年次按危機促成金融改革便是一例。
企業決策者的戰略思維
對企業領導者而言,AI 泡沫化並非全然負面訊號。Bret Taylor 強調,AI 將如同網絡般「轉型經濟並創造巨大經濟價值」,關鍵在於辨識長期價值與短期炒作。投資者應避免被「包裝精美但缺乏具體數據」的 AI 提案誤導。
目前 AI 已深度整合至企業營運、政府基礎建設、教育和軟件開發等領域,顯示其實用性遠超科網泡沫時期的多數企業。Microsoft 與 OpenAI 於 9 月 11 日簽署新合作協議,允許 OpenAI 轉型為營利企業並推動 IPO,反映產業正朝向更成熟的商業模式發展。風險管理專家建議,企業應專注於具備明確 ROI 的 AI 應用,避免追逐概念性投資。同時亦需注意監管風險:金融市場監管機構警告,先進 AI 系統可能創造新型的市場不穩定性。
理性樂觀的未來展望
雖然承認泡沫存在,Bret Taylor 和 Sam Altman 均對 AI 長期前景保持樂觀。Sam Altman 預期 OpenAI 將投資數兆美元建設資料中心,顯示對技術基礎建設的堅定信心。AI 與機械人技術結合,有望大幅降低勞動成本並提升效率,為企業創造實質價值。
泡沫對市場的衝擊將大於日常生活,投資者和新創企業承擔最大風險,但消費者長遠將受惠於技術創新。正如網絡帶來網上銀行、電子商貿和數碼娛樂,AI 同樣可能催生改變生活的突破性應用。企業決策者應以長遠視野評估 AI 投資,在技術變革浪潮中掌握先機而非被動應對。
資料來源:TechCrunch, Fortune, 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