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只提升生產力 更能推動職場 DEI 釋放「神經多樣性」人才潛力

英國政府研究發現神經多樣性員工對AI助手滿意度高出90%,AI技術正重新定義職場包容性,為ADHD等神經發散者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僱主應重視AI培訓投資。



英國政府最新研究顯示,神經多樣性員工對 AI 助手的滿意度比神經典型同事高出 90%,而且推薦意願達到 95% 的信心水平。這項涵蓋 1,000 名員工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 試驗計劃發現,具備 ADHD、自閉症、讀寫障礙等神經多樣性特質的員工,在 AI 工具協助下工作表現顯著提升,形容這「平衡了競爭環境」。專家指出 AI 技術可能成為職場包容性的突破口,而非僅是生產力工具,僱主應重新審視 AI 培訓策略,確保神經多樣性人才獲得平等發展機會。

AI 工具為神經多樣性員工帶來實質改變

英國商業貿易部於 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間進行 Microsoft 365 Copilot 試驗計劃,透過日記研究、訪談及任務觀察等方式,評估 300 名志願參與者的使用體驗。研究結果顯示整體滿意度為 72%,但神經多樣性員工群體的滿意度明顯更高。

一名患有 ADHD 的員工表示,Copilot「平衡了競爭環境」,能有效協助管理專注力和生產力挑戰。有讀寫障礙的參與者描述在撰寫報告時感到「被賦能」,並指出 Copilot 比傳統輔助軟件「做得更多」,因為它已整合在熟悉的應用程式中。聽力障礙員工則重視 AI 轉錄功能,認為它能在會議中減少疲勞,並能快速回顧討論要點。

Deloitte 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神經多樣性團隊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展現出獨特優勢,認知多樣性團隊解決問題的速度可比同質團隊快三倍。包容性組織有 75% 的機會將創意轉化為產品,87% 的機會做出更佳決策。

專家觀點:AI 重新定義職場包容性標準

加州綜合研究所學者 Nick Walker 強調,神經多樣性是人類多樣性的自然形式,應挑戰傳統病理學觀點。他主張開發尊重並適應不同認知風格的 AI 系統,在技術設計中推動包容性。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Jonathan Green 提出,自閉症應被視為「新興且交互作用」的模式,並建議將神經多樣性觀點納入臨床和研究方法。Green 的研究強調在開發 AI 系統時,考慮神經發散者經驗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醫療保健環境中。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分析指出,神經多樣性個體在識別和消除 AI 模型偏見方面表現卓越。他們獨特的認知方法有助於開發更可靠、偏見較少的 AI 系統,特別是在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

研究員 Vijay Wadhawan 分享其作為 ADHD 患者的經驗,說明 AI 工具如何協助他「將非結構化想法轉化為結構化大綱」,並作為「執行功能助手」協助任務管理和內容開發。

職場神經多樣性支援的演進脈絡

神經多樣性概念最初由社會學家 Judy Singer 於 1990 年代提出,強調神經發展差異應被視為自然變異而非疾病。隨著科技發展,傳統職場結構和管理方式逐漸暴露出對神經多樣性員工的不友善。

SAP、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自 2013 年開始推行神經多樣性招聘計劃,發現神經多樣性員工在特定技能培訓中的完成時間減半。然而直到 AI 技術普及,才真正為這群員工提供了系統性支援工具。

COVID-19 疫情加速了遙距工作和數碼化轉型,新工作模式為神經多樣性員工創造更多融入主流勞動市場的機會。AI 和自動化技術的興起雖然取代了部分適合神經多樣性個體的重複性任務,但同時也開啟了新的支援可能性。

香港教育大學於 2024 年推出 30 小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職場應用證書課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行政人員提供 AI 培訓,顯示亞洲地區對 AI 職場應用的重視程度日增。

僱主策略:建構神經包容性 AI 環境的未來藍圖

這項研究結果對企業決策者具有深遠意義。當神經多樣性員工佔全球勞動力 15% 至 20% 時,忽視他們的需求等同於浪費巨大的創新潛力。AI 技術除了能提供個人化支援,更能創造真正的平等競爭環境,讓不同認知風格的員工都能發揮所長。

企業應將 AI 培訓視為多元化和包容性策略的核心組成部分,而非單純的技術升級。未來成功的組織,將是那些能夠識別、培養並充分利用神經多樣性人才獨特優勢的企業。

隨著 AI 技術持續演進,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一個真正包容所有思維方式的職場未來?這除了關乎技術進步,更關乎我們如何重新定義人才價值和工作成功的標準。

資料來源:
Ars Technica
Dataconomy
Deloitte Insights
SAP News
香港教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