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仍可出售晶片製造業務 美政府設限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 49%

美國政府入股 Intel 後設立新限制,外部投資者購入該公司晶片製造業務股份不得超過 49%。Intel 首席財務官表示仍可能出售製造業務,但公司必須保持控股。



美國政府 8 月入股 Intel 9.9% 後,該公司晶片製造業務出售計劃面臨新限制。Intel 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日前表示,公司未來仍可能出售晶圓製造業務,但 Intel 必須保持控股地位,外部投資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 49%。

 

美政府設認股權證防失控制權

Intel 曾經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晶片製造技術,如今成為公司業績負擔。過去兩年業績困境多與此相關,技術上也落後於台積電、Samsung 等對手。

美國政府今年 8 月以 89 億美元(約港幣 694.2 億元)購入 Intel 9.9% 股份,每股作價 20.47 美元(約港幣 159.7 元),較當時市價有所折扣。更重要的是,政府同時獲得 5 年認股權證,一旦 Intel 對製造業務控制權跌至 51% 以下,政府有權以每股 20 美元(約港幣 156 元)低價購入額外 5% 股份。

這項安排明顯限制外部投資者控制 Intel 晶片製造業務。業界分析認為,美國此舉主要防範海外資本,避免重蹈 AMD 分拆出的 GlobalFoundries 被阿聯酋資本 100% 控股的覆轍。

製造部門獨立營運仍欠外客

Intel 過去幾年嘗試改革晶片製造業務,目前雖然獨立營運,但尚未吸引足夠外部客戶。18A 工藝仍主要依靠 Intel 自家產品支撐,14A 工藝明年若未能吸引客戶,可能連建廠都不會進行。

根據最新報告,Intel 18A 製程在品質測試中面臨重大障礙,為該公司重奪高階晶片製造優勢的計劃蒙上陰影。華爾街金融人士此前看好 Intel 學習 AMD 模式,完全出售製造部門轉型為 Nvidia、AMD、Qualcomm 等無晶圓半導體公司。但在美國政府入股後,完全出售已不可能。

業務拆分仍有好處

儘管面臨限制,Intel CFO David Zinsner 在花旗 TMT 大會上重申,未來仍有可能出售晶圓製造業務,但 Intel 會維持控股地位。拆分製造業務有兩大好處:獨立營運的製造部門在保護智慧產權方面更能吸引客戶,同時可引入外部資金支持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規定,Intel 必須保持製造部門至少 50.1% 擁有權才能符合政府補貼條件。

資料來源: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