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搜尋結果頂部的 AI 摘要功能正大量引用機械人生成內容,最新研究發現 10.4% 引用來源由其他 AI 撰寫,形成 AI 互相抄襲的循環。Originality.ai 公司分析 29,000 個涉及健康、財務和法律等重要查詢後發現,52% AI 摘要引用的網頁根本不在搜尋結果首 100 位。
如此同時,也有多項研究顯示 AI 摘要令網站流量暴跌 15% 至 70%,時尚、旅遊和食譜網站受創最深,部分獨立網站流量減少 65%,美國教育公司 Chegg 非訂戶流量按年下跌 49%。
AI 互相抄襲形成「反芻」惡性循環
開發 AI 檢測軟件的公司 Originality.ai 研究團隊分析涵蓋健康、財務、法律和政治議題的 29,000 個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YMYL) 查詢,評估搜尋結果頁面頂部出現的 AI 摘要、引用連結和首 100 個自然搜尋結果。研究團隊使用 AI Detection Lite 1.0.1 模型檢測後發現,AI 摘要引用來源當中有 10.4% 可能由大型語言模型生成。
Originality.ai 市場及銷售總監 Madeleine Lambert 指出,高風險領域出現 AI 生成引用內容會引發信任和可靠性問題。雖然 AI 摘要不會直接用於訓練數據,但過度採樣 AI 撰寫內容令這些輸出更可能循環進入未來模型,形成遞歸循環。
研究發現 52% AI 摘要引用連結並不在相同搜尋詞的首 100 個自然搜尋結果內。當中 12.8% 被標記為 AI 生成內容,比例高於整體的 10.4%。另外 74.4% 引用由人類撰寫,其餘 15.2% 無法分類,包括內容太短、影片格式、PDF 檔案或失效連結。失效連結佔無法分類引用的 20%,部分只對 Originality.ai 爬蟲程式封鎖,其他則完全無法存取。
AI 互相學習引發模型崩潰危機
Nature 期刊 2024 年發表的研究警告,AI 模型從其他 AI 模型學習最終會導致模型崩潰,輸出品質持續惡化。研究指出模型崩潰是影響學習生成模型世代的退化過程,模型生成的數據最終污染下一代的訓練集。模型在受污染數據上訓練後會錯誤理解現實。
IBM 解釋模型崩潰源於 3 個因素。首先是錯誤累積,每個模型世代繼承並放大之前版本的缺陷,令輸出偏離原始數據模式。其次是尾部數據流失,罕見事件從訓練數據中消失,最終整個概念變得模糊。最後是反饋循環強化狹窄模式,產生重複文字或偏見建議。
研究人員 Ilia Shumailov 團隊發現,無差別使用模型生成內容訓練會在結果模型中造成不可逆轉的缺陷,原始內容分佈的尾部會消失。早期模型崩潰階段,模型開始失去分佈尾部的資訊,主要影響少數數據。後期模型崩潰階段,模型失去大部分性能,混淆概念並失去大部分變異性。
Google 回應時質疑 Originality.ai 檢測器的準確性,發言人表示研究有缺陷,依賴部分數據和不可靠技術。AI 檢測器未能證明在檢測 AI 生成內容方面的有效性,事實上許多檢測器容易出錯。Google 強調 AI 摘要中包含的連結是動態的,會根據搜尋最相關、最有幫助和最及時的資訊而改變。
網站流量暴跌威脅內容創作者生計
Pew Research Center 7 月研究顯示,遇到 AI 摘要的用戶點擊網頁結果的可能性減少近一半。研究發現只有 8% 看到 AI 摘要的用戶會點擊傳統搜尋結果連結,相比沒有遇到 AI 摘要的用戶點擊率接近兩倍。超過 4 分之 1 產生 AI 摘要的搜尋在用戶沒有點擊任何連結的情況下關閉,相比只有傳統搜尋結果的頁面為 16%。
Ahrefs 4 月研究顯示,當 AI 摘要出現時,排名第 1 位置的點擊率下跌 34.5%。Amsive 分析 700,000 個關鍵詞後發現平均點擊率下跌 15.49%,特定情況下跌幅更大,例如結合精選摘要時下跌 37.04%。非品牌關鍵詞點擊率下跌 19.98%,排名不在前 3 位的關鍵詞點擊率下跌 27.04%。
BrightEdge 數據顯示 AI 摘要令網站曝光率上升 49%,但點擊率下跌 30%。約 60% Google 搜尋現在屬於「零點擊」,用戶在收到 AI 生成摘要後從不連接任何網站。Similarweb 數據顯示,2022 年 4 月至 2025 年 4 月期間,網站搜尋流量下跌 55%。
Business Insider 行政總裁 Barbara Peng 5 月裁減約 21% 員工,指極端流量下跌超出控制範圍。HuffPost 來自自然搜尋的桌面和流動網站流量在過去 3 年減少超過一半,Washington Post 經歷幾乎相同的跌幅。New York Times 來自自然搜尋的桌面和流動網站流量佔有率跌至 36.5%。
HouseFresh 總編輯 Gisele Navarro 表示網站在 Google 搜尋結果中出現次數增加,但同時點擊率正在下跌。Google 更頻繁地顯示網站連結,但沒有人點擊,與 AI 摘要出現時間吻合。
企業需重新評估數碼營銷策略
Google 5 月在 I/O 2025 大會宣布 AI Mode 從有限等候名單擴展至美國廣泛使用,強調其處理複雜任務如產品比較和詳細寫作任務的實用性。Gemini 2.5 支援 AI Mode,用戶可以使用 Google 綜合數據系統支援的高度複雜生成能力。
意大利自 2025 年 2 月起推出 AI Overviews,一般資訊網站流量下跌 30% 至 40%。同時超專業內容出現令人驚訝的重新分配,專家網誌、深入技術網站和教育平台的能見度增加 15% 至 45%。AI 在撰寫複雜主題回應時偏好有文獻證明的專業知識。傳統頂部結果的點擊率從 5.6% 跌至 3.1%,證實用戶直接在 AI 摘要中找到答案。
獨立出版商聯盟已向歐洲委員會提出正式投訴,指控 Google 透過 AI 生成摘要濫用其在網上搜尋的市場力量。投訴指 Google 的 AI 摘要對出版商造成重大傷害,包括流量、讀者和收入損失。出版商表示無法與讀者競爭。
Amsive SEO 策略及研究副總裁 Lily Ray 警告,如果 Google 以目前形式將 AI Mode 設為預設,會對互聯網產生毀滅性影響。大部分出版商的主要收入來源會被嚴重削減,依賴自然搜尋流量的內容創作者會失去動力,影響數百萬個網站。
企業需要調整策略應對 AI 摘要帶來的挑戰。品牌查詢受影響較小,品牌關鍵詞只有 4.79% 觸發 AI 摘要,但當出現時點擊率增加 18.68%。商業價值高的關鍵詞,特別是每次點擊成本超過 2 美元(約港幣 HK$15.6)和關鍵詞難度低於 30% 的詞彙,目前大部分未受影響。
專家建議企業發布有精確方法論、量化數據和引用來源的內容。結構化產品內容、買家指南和針對 AI 摘要改良的比較表格變得重要。撰寫高品質的「2025 年最佳」文章可能比傳統網誌流量表現更好。企業需要平衡效率與品質,同時準備面對搜尋生態系統的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