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融資缺口高達 2.5 萬億美元(約港幣 19.5 萬億元),中小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面對現金流管理、供應商關係與營運風險等長期痛點,香港國際機場一項試驗計劃或將帶來變革契機。Visa 聯同香港機場管理局及上海商業銀行,成功完成業界首個針對貨運聯載(Co-loading)的智慧支付解決方案。此商業模式讓多個貨運代理商合作併貨集運,以降低成本並提升航空公司運力效率。首宗交易已於 2025 年 8 月 5 日完成,不僅革新物流流程,更揭示營運數據的潛在價值。
技術突破:從「發票等待」到「數據觸發」
合作三方各司其職:機管局「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提供防篡改的實時數據,驗證貨運服務狀態;上海商業銀行根據可信數據,透過 Visa 公司卡提供營運資金並預授付款;Visa 全球支付網絡則確保資金流動安全。
關鍵突破在於付款授權機制轉變——從傳統「收到發票後 N 天」進化為「服務完成即時觸發」。當系統偵測到「貨物已交付」的可驗證事件,便自動啟動金融交易,實現事件驅動架構在金融領域的革命性應用。
企業雙重利好 收款方與付款方共贏
收款方:應收帳款週期從數月縮至 3 天
亞洲 44% B2B 銷售受逾期付款影響,「慢錢」現象導致 82% 中小企業倒閉。新方案讓銀行直接取得官方交付數據,付款週期縮短至最快 3 天,大幅改善現金流,助企業拓展業務。
付款方:延長帳期兼降風險
上海商業銀行在此試驗提供 56 天免付款期,最長可延至 85 天。系統透過「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 HKIA Cargo」確認服務完成才執行付款,既保障資金靈活運用,亦有效防範交易欺詐。這種「pay-on-delivery-verified」模式為 B2B 交易建立新透明度標準。
業界實證 物流巨頭親述效益
朗文物流董事黎正邦表示:「新支付方案提供收付款彈性,實時掌握交易狀態,確保服務驗證後即時放款,既改善現金流,亦增強物流鏈信任。」
寶龍貨運集團行政總裁黃啟源指出:「方案結合發票與航班數據保障交易,大幅降低應收賬款風險。無縫整合的付款流程與可靠公司卡,既穩定財務亦提升客戶信任。」
數據平台即金融資產
此次試驗揭示企業營運數據平台的全新定位——從內部管理工具躍升為潛在金融資產。可信且可驗證的數據可直接用於信用評估與貸款決策。
IT 主管需重新審視企業數據質量與整合能力。當 ERP、供應鏈管理或 CRM 系統能產生「服務完成」、「訂單交付」等可驗證事件時,這些數據即成為現金流觸發器。
實現此目標需從批次處理進化至即時事件處理與 API 優先設計,重點在打通內部營運系統與外部金融機構的 API 接口。值得留意,此方案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商業數據通」倡議接軌,反映監管機構對數據驅動金融的支持。
競爭優勢新定義
Visa 合作案例指明未來方向:企業競爭優勢不僅在產品服務,更在於運用數據優化財務效率的能力。
企業應思考三大關鍵:
- 哪些「可驗證數據」最具價值?
- 現行 B2B 支付流程中,哪些瓶頸可被數據自動化取代?
- IT 基建是否支援即時數據驅動的金融交易?
香港機場案例證明,營運數據與資金流動掛鈎已非概念,而是進行中的商業現實。對具遠見企業而言,問題不在模式會否普及,而在能否搶先將營運數據轉化為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