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達到十週年里程碑 從極簡實驗進化成華爾街核心技術

以太坊 (Ethereum) 在 Vitalik Buterin 及其團隊努力下,不經不覺已經推出 10 週年,從極簡實驗網絡發展成價值 4,200 億美元的數碼基礎設施,成為華爾街新一代金融服務的隱形支柱。創辦人最近亦在一個訪談中分享 10 年來的發展歷程和心得。

28 萬億美元交易量震撼傳統支付格局

數字最能說明以太坊的商業影響力。Deutsche Bank 數據顯示,穩定幣去年交易量達到 28 萬億美元,這個數字超越 Mastercard 和 Visa 的總和,標誌著數碼支付基礎設施的歷史性轉折點。

Circle 發行的 USDC 穩定幣作為市場第二大穩定幣,約 65% 交易量透過以太坊網絡結算。根據 CoinGecko 最新報告,以太坊處理全球近半數穩定幣活動,這個統計數據反映該平台在數碼貨幣生態中的主導地位日趨穩固。

現任 EY 全球區塊鏈領袖的 Paul Brody 將全球金融系統形容為「整個管道網絡」,他觀察到以太坊正被接入這個基礎設施中。「現在發生的事情是以太坊正被連接到這個基礎設施中」,Paul Brody 指出,直到最近加密貨幣還在與傳統金融完全分離的軌道上運行。

機構青睞穩定性勝過技術指標

企業決策者在選擇區塊鏈平台時的考量與一般認知存在差異。Vitalik Buterin 在一個訪談上透露:「許多機構直接告訴我們,他們重視以太坊是因為它穩定可靠,因為它不會當機」。

這種重視穩定性的態度解釋了為何以太坊能在眾多號稱更快、更便宜的區塊鏈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太坊基金會新任聯合執行董事 Tomasz Stańczak 強調:「機構一次又一次選擇以太坊是因為它的價值觀。10 年來沒有停止過一刻,10 年來的升級都極度致力於安全性和抗審查能力」。

當機構向市場發送交易指令時,最關注的是公平執行、無特殊待遇,以及交易在提交時的準確執行。Tomasz Stańczak 表示:「這就是以太坊所保證的」。

華爾街巨頭押注代幣化未來

金融服務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傳統機構紛紛將核心業務遷移至區塊鏈平台。BlackRock 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在以太坊推出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BUIDL,為合格投資者提供鏈上收益,並透過 USDC 實現即時贖回結算。

券商平台同樣加快數碼化步伐。Robinhood 透過 Arbitrum 第二層網絡推出代幣化美國股票交易,打破傳統證券與加密貨幣的界限。Coinbase 本週宣佈未來數月將為美國用戶推出代幣化股票和預測市場服務,直接挑戰傳統券商業務模式。

Kraken 的策略更進一步,計劃在特定海外市場提供美國股票代幣的全天候交易服務,徹底突破傳統金融市場的時間限制。

第二層網絡滿足差異化需求

企業在選擇技術方案時展現明顯的策略分化。Robinhood 採用 Arbitrum,Deutsche Bank 選擇 zkSync,Coinbase 和 Kraken 偏好 Optimism,各自根據業務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第二層解決方案,但所有交易最終都在以太坊主網結算。

Deutsche Bank 已宣佈在 zkSync 建立代幣化平台的具體計劃,協助資產管理公司發行和管理代幣化基金、穩定幣及其他現實世界資產,同時滿足監管和數據保護要求。

技術演進鞏固市場領導地位

以太坊的技術發展路徑體現長期戰略思維。2022 年從工作量證明轉向權益證明的重大升級,能源消耗減少超過 99%,為後續可擴展性改進奠定基礎。

零知識證明等前沿技術將大幅提升交易處理能力,同時讓智能手錶等小型裝置都能驗證區塊鏈協議合規性。Vitalik Buterin 表示,首要目標是讓以太坊在技術層面達到「終點線」,在保持去中心化和安全核心原則的同時實現性能突破。

標準化效應推動生態整合

Paul Brody 基於歷史經驗預測,大多數技術標準競爭最終會出現單一平台主導的結果。他認為以太坊很可能成為主導的可程式化層,而比特幣則扮演避險資產的互補角色。

工程師團隊喜歡在統一標準上進行開發和擴展,以太坊已經具備這種標準平台的特質。隨著更多參與者加入同一生態系統,網絡效應將持續增強整體平台價值。

10 年前 Vitalik Buterin 和開發團隊推出的「Frontier」網絡極其基礎,沒有介面設計,完全不具用戶友好性,但能夠執行智能合約和支援去中心化應用測試。

Paul Brody 回憶當年在 IBM 研究團隊的經歷,一名同事告訴他遇到了一個有趣的人,擁有「就像比特幣的一個版本,但我們要讓它更快、可程式化」的創新想法。Paul Brody 立即意識到這正是他們需要的技術突破。

隱形革命重新定義金融未來

真正的顛覆往往在無聲中進行。Vitalik Buterin 預測:「這種顛覆不會感覺像推翻現有系統,它感覺像建立一個新事物,不斷成長,直到最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你不想的話,你甚至不必再看舊事物」。

Paul Brody 已觀察到變革的具體跡象:電匯轉移到鏈上執行,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實現代幣化,企業開始在單一共享基礎設施上自動運行完整合約流程,涵蓋資金、產品和條款管理。

這種轉型並非簡單地將傳統金融系統搬到新技術平台上。Paul Brody 分析:「技術採用的一個教訓是,我們不會進行同類替換。當新技術出現時,我們傾向於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上建設。我的核心假設是,當我們開發新金融產品時,在區塊鏈基礎上建設將極具吸引力,我們將嘗試實現今天無法完成的功能」。

Vitalik Buterin 回顧過去 10 年時感慨變化之巨大,當年加密貨幣社群「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圈子」,僅有少數人從事比特幣和其他項目開發。如今以太坊已發展成「這個龐大事物」,主要企業在其基礎層和第二層網絡推出各種資產,部分國家經濟開始依賴以太坊基礎設施運行。他認為,真正的金融革命不會登上新聞頭條,它將自然而然地成為資金流動的標準方式,在不知不覺中重塑整個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