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會 (十五) :擁抱科技的未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二十一世紀匆匆已走過近四分一,人類的生活產生極大的變化,除受惠於科技而變得便捷舒適,人類的生活同時也面對嚴峻的考驗。

 

全球暖化令氣溫上升,除使人生活不適,也影響農作物生長。而海水水位上漲也引致低窪地方水浸頻繁。早前,日本電子及娛樂巨頭索尼(Sony)邀請了多位作家想像 2050 年的生活場景──當愈來愈多人受氣候暖化影響而喪失家園,淪為「氣候難民」,他們可能索性成為「海上牧民」,居住在海上自由漂浮的房屋,在各海洋和不同文化領域之間,跟隨天氣、食物而移動,並聚居構成獨特的海上社區。

 

同時,全球人口爆發也可能令這星球不勝負荷。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會由 2024 年中的 82 億,上升至 2050 年的 98 億。人口增長令資源爭奪更為激烈。早於 2002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研究報告便警告,以當時自然資源開發的速度,地球很快無法承載所有人口,預計在 2050 年,人類便需要移民到其他星球生活。這令我對內地一份發展太空科學的宏大藍圖不禁浮想聯翩。

 

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去年 10 月中,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 年)》,目標是要「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科學任務規劃為三個階段,中期任務規劃包括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火星宜居環境演化與生命訊號等科學任務;總目標是 2050 年成為太空科學強國。

 

到 2050 年,移民太空會否成為時尚,還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在可見的未來,科技將會帶動人類邁向更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