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會(六):跨學科學習應對未來挑戰

世界不少地方都倡議跨學科學習,如北京清華大學的文理學院便要求新生入學時,先接受以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才選定專業;香港中文大學就有通識教育的傳統,要求所有學生都要修讀關於文化傳承、自然和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四個範疇的課程。

隨着國際形勢既複雜多變又唇齒相依,跨學科學習逐漸成為應對新時代難題的工具,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是一個例子,它的跨學科課程綜合心理學、生物學、歷史和文學等專業知識,協助同學處理複雜而又無法由單一學科解決的問題。近年,更有專為跨學科學習而設的大專院校,新成立的英國倫敦跨學科學院(LIS)是其一,該學院的學士和碩士課程,以解決人類和職場難題為重點。

跨學科學習旨在培養知識廣泛的通才,與傳統分科導向的學習截然不同。而地理資訊系統(GIS)能夠突破知識領域來尋求解決方案這一點,正正與「跨學科學習」不謀而合。好像我們學習 GIS,它不限於地理科,還可連結其他學科,如中文科,透過空間角度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事實上,GIS 可串連不同來源和格式的數據,不論是圖表、實時影像、光學雷達、物聯網(IoT)、大數據等,並加以分析,讓使用者更易掌握事態形勢,可視化功能也促進溝通,強化解難能力,特別在這急劇變化的世代,甚為重要。因此,教育界應該讓新生代及早接觸 GIS 和跨學科學習這些創新的教育方式,令他們可以眼界大開,從而開創不一樣的世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