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指量子電腦要等 30 年 D-Wave 反駁 誰是誰非 ? 投資者應如何理解

NVIDIA 的執行長黃仁勳於 CES 2025 發表對量子的預測掀起了熱烈討論。他認為「實用化的量子電腦至少還需 15 至 30 年」,這番言論令市場對量子電腦概念股的熱度明顯降溫。與此同時,量子電腦公司 D-Wave 的執行長 Alan Baratz 則立即反駁,強調其量子電腦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並在特定領域產生實際價值。這場針鋒相對的辯論揭示了量子電腦技術道路上的分歧,也讓人深思:究竟誰更接近事實?量子電腦的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通用型量子電腦遙不可及

黃仁勳的重點放在通用型量子電腦(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的技術挑戰上。他強調真正實用的量子電腦需要大量且穩定的量子位元(Qubits),但目前技術上還遠遠不足。他甚至表示,量子位元的數量需要比現有技術高出 100 萬倍,才能支持複雜的計算需求。同時現階段的量子電腦對環境干擾極其敏感,錯誤抑制技術和量子算法的成熟度都還遠未達到理想狀態。
黃仁勳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認為量子電腦的發展短期內不可能迎來突破性進展。基於這種現實判斷,NVIDIA 目前專注於開發適配量子計算的傳統晶片,而並不直接參與量子電腦的技術研發。他的保守預測既反映了技術層面的困難,也顯示出對市場過度期待的警惕。話雖如此, unwire 早前也對 Google Willow 做過了<分析> 這也近來量子電腦界接近成功的好例子

專用型量子技術的崛起

與黃仁勳的保守態度形成鮮明對比,D-Wave 的執行長 Alan Baratz 強調其量子退火技術已經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實現商業化。例如,交通流量優化、供應鏈管理和金融詐欺檢測等領域都已成功採用這項技術。他指出 D-Wave 並不追求通用型量子電腦,而是專注於解決特定的組合優化問題,這讓量子退火技術能夠更快進入市場,為企業創造實際價值。
Baratz 的主張強調了技術應用與市場需求的對接,他認為黃仁勳的預測過於悲觀,忽視了專用型量子電腦的潛在市場。D-Wave 的快速商業化進程顯示,儘管通用型量子電腦尚需時日,但專用型量子技術已經在現實中崭露頭角。

他們都是對的

黃仁勳與 D-Wave 的爭論,實質上反映了對量子電腦發展方向的不同層面。黃仁勳關注的是通用型量子電腦,這類技術若實現,將能解決廣泛且複雜的計算問題。然而這一目標需要克服巨大的技術挑戰,短期內幾乎難以實現。而 D-Wave 的量子退火技術則專注於特定領域的優化問題,這使得其技術能夠快速投入商業化應用。

這種技術定位上的不同,其實並不存在絕對的對錯。黃仁勳的保守態度適合作為長期規劃的參考,而 D-Wave 的積極布局則顯示了短期內的商業潛力。兩者的觀點更多是對量子電腦發展不同層面的解讀,而非完全對立的立場。

專家觀點與未來方向

面對這場論戰,業界專家也各有看法。部分專家認為,技術進步的速度往往難以預測,未來數年內或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破,例如改良的量子算法或新型材料的應用,可能大幅縮短量子電腦的商業化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提醒,過度樂觀可能會導致資源錯配,量子技術的真正成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迭代。
可以確定無論是通用型還是退火型,量子電腦都將對未來的科技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藥物研發、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領域或將因量子技術而迎來顛覆性變革。

投資者的啟示:理性布局量子前途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場辯論的重要啟示在於保持謹慎和耐心。目前量子電腦的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其技術與市場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短期內像 D-Wave 這樣專注於特定應用的公司或許能帶來穩定的回報,但通用型量子電腦的長期潛力則可能更為巨大。投資者必需先了解公司「量子電腦」是那個方向,是否能像 D-Wave 有業績可以參考估值。

 

 

結語:多路徑探索,靜待未來

黃仁勳與 D-Wave 這場論戰,充分展示了量子電腦發展道路上的多樣性。通用型與專用型的探索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技術路徑。無論技術最終的突破點來自哪一方,量子電腦的未來注定是光明的。對於市場和科技界而言,保持理性與耐心,並適時抓住技術突破的機遇,將是迎接量子時代到來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