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 (廿五):地理資訊的重要性

愈來愈多國家視數據為資產之一,很多統計機構也嘗試量化數據的價值。

例如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把2018年該國數據,包括政府和公私營機構的庫存、相關軟件和知識產權的總值,估算在1570億至2170億加元(約8975億至12405億港元)之間,佔同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逾一成。而英國地理空間公署(Geospatial Commission)年前的估算,就指當地私營企業每年可從地理資訊創造 60 億至 110 億英鎊(約 595 億至 1092 億港元)的經濟價值。

釐定數據的價值之所以重要,正如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梁守肫曾於專欄中指出,要有效發揮數據的成效,牽涉「測量、搜集、過濾、編排、儲存、發放、更新等工序,在在需要資源人力」,這在經濟不景時,尤其容易引來質疑。該文提到本港要建設智慧城市,便需凡事數據化,而「大部分數據都離不開地理資訊」,這與行內的傳統智慧指八成數據都與地點位置相關,正好一致。

梁文又說,地理資訊數據化的效益「可能潛藏於久遠,又或間接影響不明顯的領域」。並在文章的結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地理資訊數據化,實是智慧城市的基石,為發展必經之路,不宜以量化其價值這角度來打擊推行的決心。」其真知灼見,為官者應該深思。

事實上,地理資訊數據是防禦天災人禍的重要基建,當局必須要珍而重之。因此,政府須完善地下網絡的資訊及數碼化,並確保更新機制,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也要把全港分散的樹木資料以地理位置整合,以便有系統地監察護養樹木的成效,減少塌樹傷人。最重要的是,若要打造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矽谷」,並要好好保育濕地及緩減洪水的隱患,地理資訊絕對是當中不可或缺。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