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 (廿四):數碼轉型減省建築成本

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預期,未來10年建造業的生產力和成本問題將持續惡化。而建築整個生命周期佔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的42%,既要減排又須應對成本上漲問題,因此本地建造業的數碼轉型刻不容緩。

其中數碼分身(Digital Twin)已成為近年本地行業先行者的利器,管理人員可以使用栩栩如生的數碼分身模型偵察進度,以監控甚至預測建築地盤的進程。再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儀表板實時顯示的傳感器數據,以及結合多重資訊如無人機圖像,可讓有關人員能夠及時作出回應。隨着「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興起,規劃人員不單可使用這種軟件預視安裝次序和實況,更做到同步即時交付(just-in-time),令建造過程無縫推進。

創建數碼分身時,建築業人員還可結合先進的GIS技術與建築資訊模型(BIM)軟件加倍效用,從材料運輸路線、環境影響到天氣變化模式都能一一照顧周全,令管理人員可以更有效地規劃,減少浪費和工傷,也降低成本和促進減排。

根據麥肯錫評估,即使各地的工資相近,香港的建築成本每方米達到36美元,比美國三藩市(33美元)昂貴,更遠高於新加坡(22美元)及上海(19美元),堪稱全球之冠。因此,香港更需要借用先進技術協助推進各項大型建築。

在本地建築界,金門建築可說是數碼分身的先驅。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金門便運用三維(3D)數碼分身模型,提升工地安全和營運管理,並製作模擬建造過程的4D模型,以優化和完善施工方法,可謂完美示範建築項目的數碼轉型,難怪成為去年 Esri 年度「地理資訊系統應用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in GIS Award,簡稱 SAG 獎)的本港唯一得獎者。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