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 到 JPEX 的一年之間,香港 Web3 經歷了什麼?

(Generated by DALL·E 3 via GPT4)

大約一年前這個時候,也就是於 2022 年 11 月初,當時全球數一數二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由於流動性危機而崩塌,更被查到曾經轉移及挪用客戶資金到姊妹公司 Alameda Research。

作為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FTX 債權人數超過 100 萬,公司及美國分支 FTX.US 隨即申請了破產保護,創辦人兼 CEO「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 亦於 12 月被逮捕。

FTX 之出事,使得本來已身處「寒冬」的幣圈雪上加霜,全球監管進場加壓,那邊廂生成式人工智能抬頭,又搶去不少資金注視,整個 Web3 產業在氣氛低迷和缺乏資金之下,不少原有 Web3 項目都盛極而衰、無以為繼。

然而,在這場浩劫之後,卻又可以見到不少傳統歐美企業如 YouTube、Nike、Mastercard 等把握時機,極速投資和開發 Web3,再者香港也積極投入這場風潮,在監管合規、公共政策以至私人市場的不同層面,推出關於 Web3 的投資或措施。

不要忘記,在未夠一年的時間內,香港後來又遇到另一波叫「JPEX」的重擊。到底這些事件是永久傷害抑或塞翁失馬?究竟 Web3 有否未來?若有,它有怎樣的發展潛力與挑戰?一切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本地形勢與全球視野融合的香港 Web3 產業當中,今次就帶各位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的 Web3 產業。

難獨善其身

FTX 事件發生不久,被公認「發明互聯網的人」的 Tim Berners-Lee 就發出警告,指出「Web3 非 Web」,更呼籲「無視」是對待它的最好態度,理由是「區塊鏈協議對某些事物可能是有益的,但它們太慢、太昂貴而且太公開,個人數據存儲必須快速、廉價且私密。」

彼時香港已有打算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財政司陳茂波隨即發聲,「在積極擁抱創新的同時,必須有一套與時俱進的監管框架,以適當管理風險,為市場的有序和健康發展創造前提。」

但加密貨幣是高度全球化的市場,在遷到巴哈馬之前,FTX 總部其實一直位於香港,不少本地加密貨幣公司,相信都是 FTX 客戶或合作伙伴;甚至現時市值最高的穩定幣 Tether,其母公司也是一家香港註冊公司。FTX 迅速崩盤,香港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2022 年 11 月中旬,據報 FTX 餘震導致 Genesis Block 在香港停止交易,該公司提供加密貨幣場外交易(OTC)服務,在加密貨幣交易狂潮期間迅速發展,曾在香港經營 29 個比特幣自動提款機網絡之一,唯結束業務前已出售予第三方。

時間去到 23 年 1 月,總部設於香港的遊戲軟件公司兼風險投資公司 Animoca Brands,將其 Web3 基金目標大幅削減至 10 億美元(原定規模 20 億美元),公司創辦人 Yat Siu 表示「FTX 帶來的最大損害不是財務損失,更多是聲譽和信心方面的損害,特別是對美國機構的損害。」

緊接著 23 年第一季度,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加密貨幣獨角獸 Amber Group 裁減香港員工,將在香港的合規團隊從 20 人減至 5 人,移除整個審計團隊;加密貨幣借貸公司 Babel Finance 亦進行重組。根據 Bloomberg 報導,2022 年估值約 20 億美元的 Babel Finance ,在使用客戶資金進行交易時就遭受了約 7.66 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證監會嚴打

香港本就打算 23 年 6 月起向加密貨幣交易所發牌,態度上一直表示「從嚴」。FTX 事發之後,時任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梁鳳儀(現為行政總裁)就呼籲,應對加密貨幣公司實施嚴格規定,稱 FTX 事件突顯了該行業的波動性以及與傳統金融服務的聯繫所帶來的威脅。

22 年 12 月初,香港就通過了《2022 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草案》,虛擬資產交易所將需要獲得證監會發牌後才可以在香港合法營運。

到了 4 月中,證監會中介機構的代理主管蔡鍾輝表示,DeFi 項目可能面臨監管要求,根據他說法,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受規管的活動。如果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允許交易虛擬資產,而這些資產被認為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證券或期貨,該平台和經營者則需要持有第 7 類牌照。

2023 年 6 月 1 日開始,香港有了引入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法定框架,該制度實施後,所有在香港經營或積極向香港投資者推銷的集中式託管虛擬資產(VA)交易所,都必須獲得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的許可​,目前持牌機構例如 HashKey 已獲准並向本地散戶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服務。

再過多兩個月,證監發出警告聲明,指出觀察到某些未獲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使用不當的經營手法,更訛稱已向證監會提交 VASP 牌照申請 —— 眾所周知,這是緊隨而來 JPEX 風波的前奏了。

金管局助攻

證監會(SFC)和香港金管局(HKMA)是香港兩個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當前者一直強調從嚴監管,後者的態度出乎意料地主動「配合」,不僅計劃為穩定幣引入新的監管框架,更曾主動「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

雖然截至 2023 年,香港目前還沒有專門用於穩定幣的法定監管框架。然而,金管局已明確表示穩定幣監管的計劃和意向,香港預計將在 2023 年至 2024 年之間實施新的監管體系。

2023 年 4 月,金管局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這一「表態」跟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打擊形成了強烈對比。香港金融管理局在 4 月 27 日晚發出的一份通函中表示,銀行應該支持該市受監管的虛擬資產企業「對銀行帳戶的合法需求」。

金管局副行政總裁阮國恆表示,銀行須秉持「風險為本」的原則進行客戶盡職審查,不應「一刀切」拒絕虛擬資產相關機構開戶申請。同一月份,香港最大的虛擬銀行 ZA Bank 宣布將允許加密貨幣兌換法定貨幣。

到了 9 月份,匯豐夥科大在校內試用數碼港元,有近 200 名科大師生報名,每位參加者可透過計劃特設的電子錢包,獲得 100 元假設性的數碼港元代幣,在測試期間於校內的咖啡店及飯堂等共 5 間商戶消費。

實際成績?

2022 年底,港交所推出亞洲首個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包括 CSOP 比特幣期貨和 CSOP 以太幣期貨,追踪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交易的現金結算的比特幣期貨合約和以太幣期貨合約。

今年第一季,Forkast 推出 NFT 指數以提升透明度,實時跟踪 21 個不同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代幣的表現,包括以太坊、Solana、Polygon 和 Cardano 等公鏈。作為主要 NFT 發行商的 Animoca Brands 也宣布推動 Web3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發展,其後於 8 月又宣佈跟日本三井集團開展新業務,促進日本市場對 Web3 的認受。

不久,OKX 計劃在澳大利亞和香港擴大其加密貨幣業務,當時 OKX 表示正在提交在香港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牌照申請。除 OKX 之外,曾表示有意來港申請牌照的還包括 Gate.io 和 Bybit(但截至筆者撰文此刻,全部都未正式向證監提交申請)。無獨有偶,跟 Binance 趙長鵬一樣,這批交易所的創辦人當中,都有中國人身影。

此外,數碼港初創 Bloom 跟中移香港合作,基於 Web3 獎勵平台推動用戶增長,其操作原理是 Visa 卡用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的每次購買中獲得 Bloom 幣,並通過這種消費即賺取的過程,兌換超過 18 種不同類型的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FTs)和一系列商家購物優惠券。

到了 2023 年 8 月 21 日,香港散戶正式可在 HashKey 交易所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幣,但限投資不超過總資產 30%。其後在 11 月份,瑞士加密貨幣銀行 SEBA 也宣布,香港子公司已獲得證監牌照,可向機構及專業投資者提供(非一般散戶)提供虛擬資產相關產品的交易和分銷服務。此外,瑞銀香港亦開始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 ETFs。

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跟螞蟻集團旗下 ZAN 合作,將利用香港 Web3 生態系統,將電子提單進行代幣化,推動貿易數碼化轉型、高貿易融資真實性審查效率,同時省卻提供紙質貨運憑證的程序。代幣化的 eBL 可以全球 25 兆美元貿易流量的證券化鋪路,若成功有可能解鎖一個全新資產的類別。

先行者優勢、地緣政治隱憂共存

一年之內,經歷了 FTX 到 JPEX 的風波,業界內多視之為「試煉」,卻也可視為「磨礪」—— 淘汰掉沒有實質應用的項目,留下有價值的創新。在眾多有意發展成 Web3 或虛擬資產中心的地方當中,香港屬於「尚算有先發優勢」,而且稅制和司法方面,即使跟杜拜、端士或新加坡相比至少不算明顯落後。

難怪有本地立法會議員,曾在社交媒體高調向 Coinbase 呼籲,讓他們考慮遷到香港落戶。事實上,Coinbase 行政總裁 Brian Armstrong 在剛過去的香港金融科技周論壇,就曾公開讚揚和肯定香港的監管做得好,監管機構針對虛擬資產的監管指引十分清晰。

然而那邊廂美國,近期卻也出現兩黨法案,意圖禁止美國政府官員和僱員,使用中國區塊鏈和相關加密貨幣公司及進行交易,其中更包括在港註冊的 Tether 的母公司 iFinex。雖然法案只打算限制政府官員和僱員,而且分析指出有關法案通過的機會很低,但對於香港未來有意發展為 Web3 虛擬資產中心的計劃,無論如何都增添了一絲地緣政治的隱憂。

撰文: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