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做環保前景堪憂? 兩間環保科技公司各自表述

早前喵坊搬遷爭議雖然告一段落,但卻喚起大眾對本地環保產業的關注,就連 10 月 22 日剛舉行的兩大(中大、港大)辯論賽,也以「香港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堪憂」為辯題,結果正方港大隊勝出,連評判也笑說反方好難打,呢條辯題根本「(反方)無嘢好拗」,究竟香港做環保是否死路一條?今次訪問兩間本地環保科技公司,詢問他們的看法,結果陷入另一場辯論賽:一間表示香港環保有得搞,另一間就話香港做環保難搵食,那就不如按照辯論賽傳統,先由正方發言。

Made in HK 電動車充電站

劉偉恩說最初踏足環保產業,由身後的電動車充電站開始。

做環保科技做到能夠上市,很難想像他不是正方。說的是基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391.hk),2016 年由劉偉恩(Lawson)創辦,2018 年上市,目前工程師團隊超過 40 人,Lawson 也坦承要在本地搵另一間相若規模的環保科投公司,應該不太可能。

「我從事建築業,有一位朋友在生產力促進局工作,從事汽車電池的研究,我自小就喜愛駕車,對他的發明固然很有興趣,朋友笑說是否有興趣投資一筆小金額,將他的研究商品化;當時我有留意新聞,知道很多國家簽署了巴黎條約,定下了減碳目標,歐洲國家甚至有時間表,何時開始禁售燃油車,雖然香港那時候還普遍認為電動車只不過是時尚潮流,沒人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得實用,但香港人不是揸歐洲車就是揸日本車,既然歐洲有這個方向,香港未來也必定跟隨,因此膽粗粗向公司辭職,走了出來創業。」

起初 Lawson 用自己錢創業,不過如他所料,電動車在香港的發展一日千里,他利用朋友的技術,開發出百分百香港團隊製作的電動車充電站,由於價錢具競爭力,很快進佔了不少屋苑停車場,「起初也有考慮過私人停車場,但不少舊式停車場電力不足,從電掣房攞電,未必能供應全個停車場所有車位安裝充電站的所需電力;而且私人停車場的業權分散,平均來說只有 3% 至 5% 的車主擁有電動車,要全部車位業主均答應安裝充電位,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唯有向屋苑停車場埋手。」

結果這盤生意為他帶來了第一桶金,同時也讓他認識了很多環保界的朋友。「既然手頭上有資金,就想為環保多做一點事情。有人提議新界有很多荒廢農地,這些空地橫豎也在曬太陽,倒不如安裝太陽能板發電。」可惜這個項目卻沒有想像般順利,首先農地要改變土地用途,已經涉及不同政府部門,也需要很多文件工作;解決了申請程序,還要跟中電商討拉電纜的細節,部分農地附近沒有電塔,可能需要先搭建電塔才能拉纜,成本即時直線上升,就算沒有電塔的問題,拉電纜經過的所有土地,也要向土地擁有人取得許可,才能開展工程,這又是另一場很花時間的角力,努力了一年後,Lawson 決定放棄。

「透過科技解決源頭分類的問題」

這也反映了香港搞環保的一個問題,「如果政府及環保署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援,單靠企業或市民的努力,其實很難行下去。幸好近一、兩年多了政策推動環保,才令我們這些從事環保科技的企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Lawson 所說的發展空間,是他花費百多萬,用了三至四年研發的膠樽回收機,現時市民只要將膠樽,放入他們在港九新界超過 150 部回收機,就可以賺取積分,甚至兌換成現金增值在八達通內,「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解決源頭分類的問題,雖然香港多年來也有三色回收桶,但市民很難分辨清楚,什麼類型的塑膠產品可以回收,也未必會將膠樽清洗乾淨才回收,最差的情況甚至會將各種垃圾拋入回收箱,回收工人見到當中混雜了垃圾,很大機會放棄回收,而直接將之運到堆填區,完全失去了本意。」

十月初與 foodpanda 聯乘推出全港首個可重用餐具回收先導計劃「環保基金:走塑從『揀』開始」。

於是他決定用 IoT 技術,將回收箱變得智能化,卻沒想到這比開發充電站更為困難,「最初有想過從外國引入逆向回收機,這方面挪威做得比較出色,但卻發現要將它本地化並不容易,尤其是外國的膠樽類型跟香港完全不同,而且他們也沒有積分系統,研究一輪之後,結論也是由零開始研發最可行。」研究下去才發現,香港的膠樽種類千奇百趣,除了本地飲品生產商的出品外,還有很多從日本、韓國、泰國等不同國家進口的飲品,大小及形狀各異,加上回收膠樽的過程涉及回贈優惠,總有人想透過取巧的行為賺取積分,於是除了掃描飲品上的條形碼,還要加入光學組件自動辨識膠樽外形,當中涉及的 IoT 裝置遠比充電站多。

「雖然困難重重,但最後可以成功幫忙減廢,也是相當值得。明年環保署有機會立法禁用即棄餐具,特首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中,也提及廚餘分類的問題,剛好我們的智能回收箱也加入了回收廚餘的功能,相信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除了政策配合外,不少企業近年也重視社會責任,上市公司因應港交所的規定,需要對 ESG 有更詳細的披露,甚至定下具體減廢及減碳的目標,在這個趨勢之下,香港的環保產業有發展前景。」

不過 Lawson 覺得政府也並非沒有改善空間,「參考外國的例子,很多國家也推行生產者責任制,如果香港政府也實行這一套,由膠樽生產者負責整個回收重用的過程,相信會更有效率。」

做環保要睇天時地利人和

何志偉說選擇回收膠樽,是因為金屬及紙張有價有市,自然有人回收,反觀塑膠要 450 年才可以降解,沒人回收對環境的傷害很大。

聽完正方的發言,就輪到反方的碳世界首席執行官何志偉(Andy)。他跟 Lawson 一樣從事智能膠樽回收機的業務,而且早在 2000 年已投入開發,理論上搶先頭啖湯,應該更有市場,但他卻說並非這回事。「我很早已踏足環保產業,擔任環保顧問與政府一起研發氫能發電等環保項目。後來有機會去到加拿大,見到他們的超市門外有回收機,原理有點似我們小時候『按樽』,即是購買塑膠產品時,消費者已經支付了回收費用,然後用完後交到回收機,就會退回一張贈券,讓你在超級市場購物時使用,我當時以為這一套在香港也適用,於是貿然引入。」

可惜 Andy 當時沒有考慮到的,是欠缺天時地利人和,「加拿大可以行這套,首先是有政策配合,其次是當地人有此生活習慣。我想將此引入亞洲,是滿以為像香港人口密集,有點像『非洲人冇鞋穿』的故事,相信人多就會有市場,結果事與願違。」一直要等到 2018 年才有轉機,「內地收緊政策拒收塑膠廢物,香港差不多每人每日耗用一個膠樽,即是每天有 700 萬個膠樽需要處理,當中九成被運到堆填區,不設法回收的話,堆填區很快爆滿。」

三色回收桶發揮不到應有效用

不過這個轉機,贏得的只是支持,距離獲取盈利仍有一段距離,「三色回收桶沒有獲得廣泛支持,全因解決不了兩個痛點:一是難以令市民知道什麼類型的膠樽可以回收,二是能夠回收的與不能回收的混在一起,難以分類的情況下,最終也是運去堆填區。為回收箱加入 IoT 可以解決以上問題,並且簡單易用兼有趣有獎,當然會較易獲得支持,但要每部機也找到贊助商,才能締造盈利,難度十分之高;這大概是個雞與雞蛋的問題,你要先有回收機,才能去找商戶合作,但有了回收機是否就能促成合作,一切也要看時機。因此我一直以此為興趣來營運,根本談不上是生意!」

曾與飲品品牌合作,在販賣機旁放回收機,Andy 覺得這樣做最直接有效。

明年政府將推行固體垃圾徵費,對於 Andy 的回收機是否一個契機,他認為很難說得準,「我覺得最大問題是政府對創新科技的支持度,即使到今時今日,口裏說支持創新科技,但每次採購方案仍是採用傳統招標方式,得益的仍然是大公司,初創根本難以在價低者得的招標過程中勝出,制度不變從何鼓勵創新。又例如康文署轄下場地只懂得採購飲品販賣機,然後反智地禁售一公升以下的樽裝水,其實簡單地每部販賣機旁增設一部回收機,已可解決問題,是看政府是否有決心支持我們這些初創,才令我們得以走下去。」

當然能夠堅持了這麼久,Andy 對前景也不是百分百悲觀,「正如沒有人想像過,疫苗會突然間如此搶手,沒有疫情這個契機,很難想像資訊科技及物流行業會急速飆升,有時勢頭一到,你想不隨浪湧上也很難。做環保科技最重要是適應市場,而且要專注於你專長的項目,很多人說你回收膠樽後兌換 Carbon Coins,可以此發展成 NFT 或 ICO,但那不是我的強項。我就像是個養豬的人,養好豬後要做什麼樣的菜式,交給廚師來決定,我相信這是個過程,當然如果政府肯摒棄舊思維,提供有利環境讓初創萌芽成長,讓我們能專心做好擅長的事情,香港的環保產業就大有可為。」

撰文:張靜康

編輯:尹思哲